華文網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水方略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三管齊下,培育發展新動能

◎品質強農、城鄉一體、和美田園、農旅融合四向發力,提升“三農”發展水準

早春三月,在三水區蘆苞鎮獨樹崗村,全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廣泉馬不停蹄地安排著擴大筍殼魚養殖規模的事。

“北江優質水源非常適合養殖筍殼魚,市場價格供不應求,我們今年將再擴大50%的生產規模。”葉廣泉說。

而在另一邊廂,椰菜、冬瓜等傳統農產品受到市場變化等原因,種植規模不斷縮減。三水區也通過協調電商平臺等管道,幫助菜農擴大農產品銷售管道。

這正是三水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80年代,三水是廣東的“糧倉”,上世紀90年代成為珠三角的“菜籃子”。如今,儘管農業在經濟版圖中的比重僅3.6%,但擁有30多萬畝農業用地、25萬農業人口的三水,農業仍是一篇大有可為的文章。按照中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三水今年正掀起一場農業大改革。

近日,三水區出臺《關於加快培育三水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意見》,到2018年,三水區農村全面邁入高水準小康社會;到2020年,

力爭農業總產值超100億元。以品質強農、城鄉一體、和美田園、農旅融合為關鍵字的農業變革,正在三江匯流之地如火如荼進行。

3月1日,三水區蘆苞鎮健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摘菜。/組圖由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凝聚“強農合力”擦亮三水農業品牌

對農民來說,概念複雜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就是種養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

“安全的、優質的、對環境友好的,才是好的農產品。”談及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白金水產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健輝不無感慨,隨著水產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三水水產業產量、品類增多,比起占大頭的普通貨,優質產品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加上國家對水產業的環保要求趨嚴,

養殖戶必須思變。

在西南街道青岐村,該公司與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共建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起,珠水生物公司圍繞健康水產品生態防控技術,提供水產養殖技術支援和配置產品。目前,該公司通過採用生物防控技術,良種生產和大面積推廣養殖,每年可向市場提供2.5億尾名優種苗。

三水位於珠三角之源,擁有15萬畝淡水養殖面積。依託優良的水資源和先天的區位優勢,

三水大力發展水產業條件優良。三水在農業中做好水文章:一方面,三水做優水資源,通過推進水產基礎設施、水產生態健康養殖項目建設,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整治等,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僅去年全區共清理禁養區內養殖場202家,整治規模養殖場61家,向江河投放各類魚苗700萬尾。另一方面,三水不斷優化水產養殖結構,從20多年前引進的桂花魚到2007年開始推廣的泰國筍殼魚,市場需要什麼就推廣什麼。資料顯示,三水2016年實現漁業生產總值15.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1.75%,同比增長10.5%,增速大大高於農業增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農產品剛需的特性決定了這一領域必須不斷對產品升級換代。上世紀80年代,三水人餐桌上的豬肉多來自于本地梅花豬,這類本土豬種口感佳、肉質好,但也存在肥肉多、瘦肉少的不足。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國外引進的豬種逐漸成為市場新寵,給三水生豬養殖業帶來了一定衝擊。由於生豬養殖成本高、回報期長,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激發了不少養殖戶的市場意識。

在南山鎮六和村樂家莊養殖有限公司養豬場,養豬大戶樂亦光以養殖藏花土豬為主,該品類豬只具有肉質細嫩多汁、瘦肉率高等優勢,年出欄量在6000頭左右,市場零售價每斤約43元,價格相當於普通豬肉2倍。

增加綠色優質的農產品供給,被視為農業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7年中央一號檔提到,要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具體到三水,全區目前共9個企業12個農產品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寶苞農場、“寶特貝兒”(澳農農場)和勁農生態農業公園4家單位入選,數量居五區之首。

三江匯流之地,河網密佈,風光旖旎。在三水,農旅融合發展藍圖已然成型。接下來,三水將繼續探索“農業+旅遊”,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和農業公園建設,到2020年建設2個省級、8個市級農業公園; 加快發展休閒農業,拓展鄉村旅遊精品路線,引導、扶持建設精品民宿,打造農旅一體大資料APP,不斷提高三水和美田園的知名度、美譽度,讓惠農富民的道路愈走愈寬廣。

三水區江根沙塘村聚源 湖湖面潔淨,村容整潔

【三水農業改革總體目標】

到2018年,三水農村全面邁入高水準小康社會;到2020年,力爭農業總產值超100億元。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源動力更加多元,一、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品質強農、城鄉一體、和美田園、農旅融合”取得新進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農業強: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業更多功能性和業態多樣化。

農村美:農村基層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各類創建活動,彰顯鄉村“水韻”特色。

農民富: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穩步提高,力爭到2018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文/佛山日報見習記者陳夢 通訊員莘常泰、三宣、詹崗琳

市場需要什麼就推廣什麼。資料顯示,三水2016年實現漁業生產總值15.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1.75%,同比增長10.5%,增速大大高於農業增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農產品剛需的特性決定了這一領域必須不斷對產品升級換代。上世紀80年代,三水人餐桌上的豬肉多來自于本地梅花豬,這類本土豬種口感佳、肉質好,但也存在肥肉多、瘦肉少的不足。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國外引進的豬種逐漸成為市場新寵,給三水生豬養殖業帶來了一定衝擊。由於生豬養殖成本高、回報期長,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激發了不少養殖戶的市場意識。

在南山鎮六和村樂家莊養殖有限公司養豬場,養豬大戶樂亦光以養殖藏花土豬為主,該品類豬只具有肉質細嫩多汁、瘦肉率高等優勢,年出欄量在6000頭左右,市場零售價每斤約43元,價格相當於普通豬肉2倍。

增加綠色優質的農產品供給,被視為農業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7年中央一號檔提到,要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具體到三水,全區目前共9個企業12個農產品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寶苞農場、“寶特貝兒”(澳農農場)和勁農生態農業公園4家單位入選,數量居五區之首。

三江匯流之地,河網密佈,風光旖旎。在三水,農旅融合發展藍圖已然成型。接下來,三水將繼續探索“農業+旅遊”,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和農業公園建設,到2020年建設2個省級、8個市級農業公園; 加快發展休閒農業,拓展鄉村旅遊精品路線,引導、扶持建設精品民宿,打造農旅一體大資料APP,不斷提高三水和美田園的知名度、美譽度,讓惠農富民的道路愈走愈寬廣。

三水區江根沙塘村聚源 湖湖面潔淨,村容整潔

【三水農業改革總體目標】

到2018年,三水農村全面邁入高水準小康社會;到2020年,力爭農業總產值超100億元。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源動力更加多元,一、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品質強農、城鄉一體、和美田園、農旅融合”取得新進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農業強: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業更多功能性和業態多樣化。

農村美:農村基層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各類創建活動,彰顯鄉村“水韻”特色。

農民富: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穩步提高,力爭到2018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文/佛山日報見習記者陳夢 通訊員莘常泰、三宣、詹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