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權二代、草根逆襲毀滅、制度失位:細扒《人民的名義》中的糟點

熱播一個多月的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落下帷幕,嚴謹的敘事結構、緊張的官場鬥爭、精彩的個性人物刻畫,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並不斷刷新國產電視劇單集的收視率。據揚子晚報報導,

熱播期間100人中就有37人觀看;法制晚報的報導,“4月26日,該劇單日收視率高達6.68,收視份額超過20%,意味著平均每5位元電視觀眾中就有1人在觀看《人民的名義》”。從收視率上來看,可謂引起巨大轟動。

人民的名義

毋庸置疑,《人民的名義》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僅緊抓反腐的主旋律,凸顯反腐成績,鼓足老百姓對反腐必勝的信心,甚至一度讓筆者看到了中國國產電視劇在國際上突圍、挑戰黴劇、戰勝泡菜劇的曙光。然而,評價一部影視作品(電視劇)的社會效應,僅僅從“貪官得到懲治”的大結局以及空前的單集收視率,是遠遠不夠的。劇中隱含的負面效應(糟點),更需多方面考慮和謹慎處置,以真正促使國產劇的內涵提升。
下面跟隨筆者一起扒一扒:

(1)權二代現象。權力往往是反腐劇中焦點,權力運作和鬥爭也最能滿足吃瓜群眾的窺探心理。剖析劇中的幾個抓人眼球的“主角”,還都與“二代”脫不了關係;紅二代沙瑞金從孤兒成長為某省一把手的背後離不開權力的關照;高顏值的侯局長與夫人鐘主任不必多說;陸處長的母親是大法官、小姨夫是省委副書記;權貴商人趙瑞龍拼爹可以把某市長調走;就連演床戲的陳局也是省檢察長的兒子……權二代人物形象多,

或許是刻畫劇情的需要,或許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另有深意,但是過多的曝光,不免產生溢出效應。

活躍的二代們

(2)祁同偉的毀滅與草根逆襲。祁同偉可謂劇中人物形象非常飽滿的一個角色,

他的選擇、他的無奈、他的奮鬥、他的卑鄙、他的毀滅,詮釋了一個寒門學子不甘平凡、卻又被貪腐拉下水的悲劇,可以說祁同偉就是任性權力異化的化身。祁同偉身上最明顯的3個標籤是“寒門學子”、“貪欲和畏罪自殺”,“人性未泯(對英雄事蹟的追悔、沒有殺害候局)”,本劇也極力打造一個“現代中國版的於漣”或者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時代的“高加林”(路遙—人生—中的男主角),
但讓人感覺劍走偏鋒、力不從心。目前中國的社會階層雖然固化嚴重,但是越來越的草根正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逆襲。毫不誇張的說,普通大眾逐步實現自身價值(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所在,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祁同偉逐漸成長為陳岩石或者沙瑞金,而不是寒門學子走貪腐毀滅路。

形象飽滿的祁同偉

(3)制度的失位。劇中雖然對“同級紀委對同級黨委監督試點”進行描述,但更多的還是權力任性的體現:貪腐的產生這個不難理解,達康書記的強勢也不難理解,對易學習破格提拔也是一把手一句話提議……歸根到底,此劇對權力的描寫濃墨重筆,但對制度建設缺乏願景。任何時候,不管是貪腐產生中的“人”,還是懲治腐敗中“人”,都離不開制度(法律)的約束;以後“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實現還是靠制度,而不僅僅是靠幾位檢察官,更不能靠“人治”。

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點應該是最為明顯的糟點,在對此劇社會影響傳播的考量中,也是最應該注意的三點;除此以外,對女性權利壓制(這個已有觀點指出)、對官僚文化的潛移默化的推崇都應該予以戒備。畢竟社會是向前走的,隨著政@府向服務型的轉變,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在資源配置的路線圖中,官僚許可權也會收到越來越多的監督;所以,如果可以,請多展示一些官僚文化的新變化,特別是90後、00後步入社會,對原有封閉官僚文化的解構,這非常令人期待。

綜上即筆者對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的吐糟,千個讀者就有千個哈姆雷特,也歡迎持有不同觀點的你,對本文進行吐糟。

形象飽滿的祁同偉

(3)制度的失位。劇中雖然對“同級紀委對同級黨委監督試點”進行描述,但更多的還是權力任性的體現:貪腐的產生這個不難理解,達康書記的強勢也不難理解,對易學習破格提拔也是一把手一句話提議……歸根到底,此劇對權力的描寫濃墨重筆,但對制度建設缺乏願景。任何時候,不管是貪腐產生中的“人”,還是懲治腐敗中“人”,都離不開制度(法律)的約束;以後“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實現還是靠制度,而不僅僅是靠幾位檢察官,更不能靠“人治”。

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點應該是最為明顯的糟點,在對此劇社會影響傳播的考量中,也是最應該注意的三點;除此以外,對女性權利壓制(這個已有觀點指出)、對官僚文化的潛移默化的推崇都應該予以戒備。畢竟社會是向前走的,隨著政@府向服務型的轉變,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在資源配置的路線圖中,官僚許可權也會收到越來越多的監督;所以,如果可以,請多展示一些官僚文化的新變化,特別是90後、00後步入社會,對原有封閉官僚文化的解構,這非常令人期待。

綜上即筆者對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的吐糟,千個讀者就有千個哈姆雷特,也歡迎持有不同觀點的你,對本文進行吐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