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安各村人的來歷,看看是那棵老槐樹嗎?

(一) 自然村村名考

城鎮 戰國時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陽。

隋大業七年為豐利縣治,唐貞觀元年省豐利入文安,文安縣治由位於大柳河東側的“文安故城”遷此,該地遂稱為城關。1961年改名城鎮。

東關 北宋嘉佑年間(西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從山東遷來此地定居,後不斷有人遷來,發展成村。因位於文安城東門處,取名東關。

西關 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東遷此定居,因位於文安城西門外,得名西關。

邊王趙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邊、王、趙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

各自以姓起名:邊王趙、北王莊、趙家莊。1949年三村合併,得名邊王趙。

大叩皂 北宋景佑年間(西元1034—1038年)立村。據傳,楊六郎鎮守易津時,這裡是放牧軍馬的地方。建村時以此地的歷史經歷和地處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政和年間於村西南側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簡化為大寇皂,民國初年寫做大叩皂。

泗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

溫、劉、谷、皮等姓由南京詔遷此地立莊,得名四家莊,因距文安縣城較近,後改名峙郭莊。明末以該村靠近泗水河演化為泗各莊。

北光洲 宋建隆年間(西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環水的地勢特徵得名光洲。隨著人煙的增多,清代分化為3個村,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

西光洲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北光洲。

東光洲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北光洲。

後孫章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

孫、章兩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孫章村。清代時由孫章遷出部分居民在該村東另立村莊,起名後孫章。 前孫章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後孫章。

吉村 南宋嘉定年間(西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莊,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

房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莊,以姓得名房家莊。後簡化為房莊。

留郡 隋大業年間(西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隱居,發展成村得名留郡村,

1958年簡化為留郡。

元裡 唐朝天寶年間(西元742—756年),張、楊、李、華四姓在此定居種菜為生,後發展成村起名園裡。後演化成為元裡。

西元裡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劉、陳等姓從外地搬來此地定居,以種菜為生,因住地靠近園裡。以方位得名西園裡。

相公莊 隋朝(西元581—618年),原名豐樂村。唐貞元四年(西元788年),有一張相公死後葬於此地,並樹碑於此。張相公,字仁憲,死後追贈工部尚書,很有名氣。

後該村改名相公莊。

麻各莊 唐景雲年間(西元710—711年)建村。據傳,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長者滿臉麻子,以此得名麻哥莊。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又有李、趙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村。清代,演化為麻各莊。

大莊子 明永樂二年(1404年),孫、吳、李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取名莊頭村。民國初,海豐莊、吳家場歸屬該村,改名大莊子。海豐莊 清朝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建村,孫姓在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臺上,得名海蓬莊,後演化為海豐莊。吳家場 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吳氏在打穀場定居,得名吳家場。 趙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趙村。

張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張氏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張家莊。清末簡化為張莊。

阜安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劉氏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取安居樂業,物阜民豐之意得名阜安。

徐郭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徐、郭、黃三姓由南京遷來此地,因地居文安縣城郊,取“三裡長城,七裡之郭”之寓意,得名郭裡村。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該村西側又建一西郭裡村,到清代各自以姓立莊,該村以徐姓居多得名徐家郭。1949年簡化為徐郭。

袁郭 名稱含義、來歷見徐郭。

蘇橋 漢朝建村,住戶有八個姓(靳、劉、穆、肖、丁、楊、沈、杜),得名八姓村。宋嘉佑五年(西元1061年),縣主薄蘇洵來此地察看民情,並建橋一座,民受其福。為了紀念他,改名為蘇家橋,後簡化為蘇橋。

苑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苑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後發展成村。因濱臨河道,汛期長發生決口,以地勢特徵得名苑家口,1949年簡化為苑口。

崔家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崔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後發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

北留寨 宋遼交戰時,宋軍楊六郎部在此紮過營寨,民間流傳的三營四寨,“四寨”即指這裡。北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7年),劉姓從山東遷此後發展成村,因傾慕楊門忠義愛國,取名留寨。北宋末年,在該村南面又相繼建立了兩個村,援用此名。各冠以方位名之。

中留寨 北宋靖康年間(西元1126—1127年),郝姓從河南遷此,在宋寨遺址上定居,因靠近留寨,冠以方位得名中留寨。

南留寨 北宋靖康年間楊姓從山東遷來此地立莊,以方位得名南留寨。

西李莊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李莊。1981年在地名普查時,系重名村,按其方位更名為西李莊。

王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王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以姓得名王莊。

下武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武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武哥莊。民國初演化為武各莊。1981年在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改名下武各莊。

善來營 北宋年間建村(西元960—1127年)。據傳,宋將楊延昭曾在此紮營,單姓在此立莊,取名單家營。明永樂年間張、翟二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渴望平安吉祥改名為善來營。

宋莊夥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宋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得名宋莊夥(後相繼有侯、杜二姓遷入,該村有侯家崗子之別稱)。

東三官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王、劉、張等姓從山西詔遷此地各自立莊。相傳,此地曾是楊六郎鎮守益津關時設置的駐軍營地,由此得名東營,三官村,西營,該村名東營。1945年,三村合併,名三官村。1949年又分開,名冠以方位名之。

中三官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三官。

西三官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三官。

新鎮 系古村,取日新月異興盛發達之意得名。唐代隸屬歸義縣,宋太平興國六年新鎮為平戎軍治,村落隨政體而名。景德二年改為保定軍,後改保定縣,民國3年改為新鎮縣,村落複名新鎮。

太保莊 北宋(西元960—1127年)建村。相傳雍熙三年宋將曹彬率大軍北征遼之幽薊於此建大堡屯兵,後有梁、劉等姓家族從山東遷來在遺址定居取名大堡莊。清代,該村澱神廟一廟祝名聲很大,死後為了紀念他改村名為太保莊。

口村 唐顯慶年間(656—661年)立村。名莫金裡,系以村東有莫金山(現已成土崗)而得名。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沖毀了村莊的大部,只剩下少數民房,當地俗稱該處為口子頭,後來人們以此稱謂做了村名。

蘆阜莊 該村原是蘆莊和阜新莊兩個村,都是北宋年間(西元960—1126年)建村。蘆莊以濱臨葦塘盛產蘆葦而得名。阜新莊以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們富足之意而得名。1945年兩村合併,取兩村原名首字得名蘆阜莊。

辛村 原名于家村,建於唐朝(西元618—907年),系以姓得名。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村莊被毀,遂遷移原址東0.5公里處立莊,改名新村,新字演化為辛。

魯莊子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3年),魯姓從山東遷來此地立莊,以姓得名魯家莊,後演化為魯莊子。

東代莊 原名戴家莊,北宋時戴姓立村。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韓、穀兩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民國初年村名演化為代莊子。1945年分為兩個村,這村以方位得名東代莊子。1958年簡化為東代莊。

西代莊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代莊。

周莊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周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立莊,取名周家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周莊子。

鹿疃 原名路疃,唐天寶年間(西元742—756年)立村。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清代以諧音寫成鹿疃。

王莊子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以姓得名王莊子。

田各莊 據傳,田各莊王姓是由鄰村王莊子遷徒而來。王莊子在明朝時處於大清河北岸,河南岸有部分土地,耕種時隔河涉水很感不便,為此在河南岸設一臨時窩棚,俗稱田莊,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一部分農戶在該處定居,發展成村,取名田各莊。

劉家園 明宣德年間(西元1426—1435年),劉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以種菜為業,取名劉家園。

孔家務 北宋嘉佑年間(西元1056—1063年),孟姓從山東曲阜遷來此地立村,以祖籍為“孔聖人”之鄉,取名孔家務。

西莊頭 據傳,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此處駐有為旗人權貴經管其所圈佔土地的官員,以位於新鎮的西面,起名西莊頭。

北舍興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韓、張、劉等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取興旺發達之意得名舍興。明正統年間分為二個村,冠以方位名之。 南舍興 名稱含義、來歷見北舍興。

西羊疃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立村。為預防水患,村址建在意高崗上,該崗蜿蜒十餘裡,彎曲似龍形,以此取名養龍灘。明永樂年間有孫、張等姓在該村東南立村,認為養龍灘風水好,冠以方位援用其名,這村遂改為西養龍灘。清光緒年間演化為西羊疃。

北村 北村原名北閣村。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張、劉等姓從陝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在“玉皇閣”北面定居,以此得名北閣村。清光緒年間演化為北村。

左各莊 左各莊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左姓居此為始,以姓得名左家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左各莊。

十間房 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張姓由張管營遷此,在大清河南岸立村,得名小張管營。由於戶少房屋少,俗稱十間房,民國初正式定為村名。

張管營堤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因洪水災害,張姓從張管營村遷至東澱大堤居住,後發展成村,取名張管營堤。

王澱莊 明嘉靖25年(西元1564年),王姓家族遷此定居,因附近建有高澱莊,這村取名王澱莊。

高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高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立莊。因地處文安窪,以姓得名高澱莊。

蘇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蘇、張,臧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以地勢特徵得名大澱莊。民國初年改名蘇澱莊。

吳澱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劉姓在此立莊,因村落較小得名小澱莊。清末吳姓遷來,民國28年(1939年)水災,這村只剩有吳姓,後村名演化為吳澱莊。

黃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郝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立村,取名郝家村。清朝時有黃姓家族遷入,民國初村名演化為黃澱莊。

張管營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燕王朱棣起兵經過此地,在此安營紮寨,駐軍首領姓張,後不斷有人遷來發展成村,以該地歷史經歷取名張官營。清朝演化為張管營。

楊管營 該村的名稱含義及來歷見張管營。

姚澱莊 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2年)王姓在此地立莊。王姓家族長者重治家風,囑族人要講求寬厚仁愛,推已及人,不與人爭,以此寓意起名啞叭莊。明初姚姓遷來。民國初水災,王姓外遷,後改名姚澱莊。

北陶管營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朱棣起兵路徑此地,在此安營紮寨,軍中首領姓陶,後有民戶遷來發展成村,以該地歷史經歷取名陶官營。清朝時演化為陶官營。民國28年(西元1839年),洪水氾濫,把村沖斷,分為南北兩部門,該村居北得名北陶管營。

南陶管營 名稱來歷含義見北陶管營。

北艾頭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艾姓從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因此地地勢低窪,取名艾渦。明嘉靖年間,演化為艾頭。後有魏、陳等姓遷來,清朝時發展為三個自然村。冠方位這村名北艾頭。薛圪墶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薛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一廟台圪建村,得名薛圪墶。

史各莊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史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以姓得名史哥莊,後演化為史各莊。

潘莊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潘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得名潘莊子。

崔馬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馬姓由甘肅,崔姓由河南安陽相繼遷此定居,以姓得名馬莊子、崔莊子。1958年兩村合併稱崔馬莊。

上武各莊 唐貞觀年間(西元627—649年),武姓在此建村,以姓得名武家莊,清末改稱武各莊。因系重名村,1981年更名為上武各莊。

西疃 北宋(西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西,並靠近橋的一側,以此得名橋西。1945年改名西疃。

北辛莊 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孫姓從武各莊遷來此地定居,取名新立莊。民國初更名為北新莊,後寫做北辛莊。

南疃 北宋(西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的南岸,得名小河南。1945年改名南疃。

二合莊 北宋時(西元960—1127年),建村。原是二個村——魚鱗口、鄭莊子。《嘉靖熊乘》載:“魚鱗口以多魚鱗口以多魚和漁民居之密如鱗故也。”鄭莊子以鄭姓建村而得名。1947年土地改革時兩村合併,取名二合莊。

秦各莊 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秦姓立村,以姓得名秦哥莊。後演化為秦各莊。

張各莊 宋太平興國末年(約西元984年)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定居,以姓得名張哥莊,後演化為張各莊。

南新村 清道光年間(西元1821—1850年),張、劉等姓遷此立莊,取安居樂業之含義,名豐樂村。1943年日偽統治時期改為新民村。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新村。因系重名村,1981年以方位更名為南新村。

韓各莊 宋景德二年(西元1005年),韓姓從河南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韓各莊。

王村 唐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王姓在此定居,後發展成村,以姓得名王村。 楊莊子 楊姓于明朝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楊莊子。

口上 居王村西,北臨趙王河。宋初,此處因河道狹窄,淤積泥沙,常決口成災,俗稱王村口。宋雍熙年間太宗北征幽州,軍隊路徑此地,為保障通行,組織軍士協同百姓堵塞了口門,築高了防水堤墊。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王姓從村遷居此地,發展成村取名口上。

大柳河 系古村,約建于戰國時期。因村西有一條泗水河,兩岸柳樹成行,以此得名柳河村。

明朝名柳河鎮。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分為東西柳河兩個村,該村名東柳河。1945年改稱大柳河。

西柳河 村名含意,來歷見大柳河。

西碼頭 隋大業七年(西元611年)立村。煬帝征遼經此,兵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為西碼頭。

唐頭 唐頭原字為塘頭。該村唐朝(西元618—907年)建村。因該村濱臨河塘,得名塘頭村。清初演化為堂頭村,1945年改為唐頭。

南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盧、帥三姓由南京水西門遷居此地,選高地立莊,因北有張莊(明末被洪水沖毀),相對而稱南莊。

小堡裡 原字小保裡。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郭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取保泰民安之意,取得小保裡。1945年演化為小堡裡。

西張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村址位於文安故城西,便以方位得名西張村。

高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5年)高、苗、孟三姓從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後人煙增多,各自以姓建村,該村得名高家村。1949年簡化為高村。

苗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高村。

孟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高村。

線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李姓由山西遷來此地占產立莊。鑒於這裡地勢低窪,常受水災,人們選高地定居,居住區形成一狹長地帶,故取名線莊。

琉莊 元朝建村。元朝禦史中丞何榮祖(今河北省永年縣人)之兄任太子侍講,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懼怕珠簾獲罪,逃亡流浪到此,與本地劉姓結親,定居該地,取名流離莊。明嘉靖年間演化為琉璃莊。1949年簡稱琉莊。

北張村 明朝(西元1368—1644年),張姓由南京水西門外豆腐巷遷來,因該村東南有西張村,故以方位得名北張村。

相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相姓在此立莊。以姓得名相村。

桃園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有人在此居住,栽植了很多桃樹,取名桃園。民國初年分為南、北桃園。1945年合併為一個村,仍沿用桃園一名。

北官 金大定年間(西元1161—1189年),宋金交戰時,宋軍中有一壓營的官員,駐在該地稱官士營。明永樂二年(1404年),劉、宮等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稱官士莊。民國初分為兩個村,該村居北,稱北官士莊,1958年簡化為北官。

南官 村名含義、來歷見北官。

富各莊 東漢時(西元25—220年)建村。因靠近文安縣故城,得名負郭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富各莊。

吳石槽 元朝時期,有一通往京師的漕運河道經此地,河上有一石礎橋樑。明洪武四年(1371年),吳、馬兩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取名石漕村。民國初兩姓分別建村,該村以姓得名吳石槽。

馬石槽 村名含義、來歷同吳石槽。

靳各莊 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當時該村北為文安縣故城,得名近郭莊。清朝時演化為靳各莊。

東王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以姓得名王家村。後簡化為王村。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系重名村,按方位更名為東王村。

辛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辛姓從山西遷來定居,得名辛哥莊。民國初演化為辛各莊。

李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李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縣奉詔遷此定居,得名李家莊。後演化為李莊。

潘平 宋雍熙年間北征幽州時,潘美率軍經此地。宋營中有老弱殘兵留居此地,因屬潘美所轄之兵勇,故得名潘兵村。明萬曆年間,演化為潘平。

常久村 明永樂(西元1404—1424年)年間,高、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長居此地,永遠為業之父,名久遠莊。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常姓遷來,在久遠莊村南立村,取名常家村。1945年兩村合併,得名常久村。

褚村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褚姓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褚村。

西繳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繳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繳哥莊,後演化為繳各莊。至民國初年發展成兩個村,該村居西,名西繳各莊,1961年簡化為西繳。

東繳 村名含義及來歷見西繳。

文二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文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文二莊。1949年簡化為文莊。因系同名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複名文二莊。

劉小泗 該村東有明朝吏部員外李堂建的觀音寺一座,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該寺旁定居,取名小寺莊,“寺”字後演化為“泗”。清朝期間附近形成數個小村,分別冠以姓字名之,這村改名劉小泗。

董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董姓在此立莊,因僅靠王小泗,得名董小泗。

鄭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鄭姓在此立莊,因靠近劉小泗,得名鄭曉泗。

王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王姓在此立莊,因靠近劉小泗得名王小泗。

祁小泗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祁姓在此立莊,因靠近鄭小泗,取名祁小泗。

安裡 宋宣和年間(西元1119—1125年)霍、胡兩姓由山東遷此定居,取平安之意,得名安裡。

東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林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在大圍河東側定居,取名東莊。

牛各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牛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以姓得名牛哥莊。民國年間演化為牛各莊。

南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氏哥仨奉詔從山西洪洞縣老官營遷來,老三居此,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陽,得名南各莊。

急流口 宋嘉佑年間(西元1056—1063年),李姓在此立莊,因村西有條金龍河,藉以得名金龍口村,因此地地勢低窪,河堤常發生決口,水流很急,明朝時村名演化為急流口村。

界圍 該村東南廣陵城,是宋將楊延朗抗遼積栗屯糧之所,村東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條,乃水陸交通要塞。宋軍為守衛給養重地,在此設邊卡哨所,以城為中,方圓十裡為界,軍中有老弱殘兵留居此地,發展成村,起名界衛,民國年間演化為界圍。

南阜廟 東漢(西元25—220年)立村,樊姓為大戶,得名樊家莊。明代《文安縣誌》載:“仙居鄉樊家莊,狼虎食人,道路為梗,有僧持缽杖驅狼伏虎,人得安土而居,故立祠曰賢聖祠,今俗稱為狼虎廟者由此”。明崇禎年間為狼虎廟鎮,民國初年演化為南阜廟。

大張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以姓得名張哥莊。後因建有小張各莊,這村改名大張各莊。

鞏寇侯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鞏、寇、侯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因靠近張各莊,藉以得名鞏張各莊,寇張各莊、侯張各莊。1945年三村合併,以姓得名鞏寇侯。

李張各莊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建村,李姓從大張各莊村搬遷此地立村,取名李張各莊。

魏李張 明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魏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因靠近張各莊藉以得名魏張各莊。民國初年張姓從大張各莊遷此立莊,名小張各莊。1945年魏張各莊、小張各莊、張各莊三村合併取名魏李張。

大寺莊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東南有一大寺(二聖寺),以此得名大寺莊。

裡東莊 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因村址位於急流裡之東,取名裡東莊。

西莊 明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薑氏在此占產立莊,因位於裡東莊的西邊,得名西莊。

東升 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視,曾路過此地,隨行閣老住在該村,村民為紀念此事,取名閣老村。後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東升。

廣陵城 建於南北朝時期,《文安縣誌》載:“魏史雲”文安縣西北17裡有平曲廣陵王子趙君封地”,即廣陵城。但記載不詳,對其來歷含義無考。

官莊 宋團練使楊延朗戌守邊陲時,廣陵城是宋軍屯糧食積栗之所,管理錢糧的官員駐在此處。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這裡發展成村,以此得名官莊。 大圍河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馬、張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這有有條小河,人們圍河定居,取名圍河。明正德年間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圍河,這村遂改名為大圍河。

郝郭紀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郝、郭、紀三姓分別由山東和山西遷來此地定居,形成三個小自然村,稱郝家莊、郭家莊、紀家莊。1945年三村合併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紀。

後許 北宋雍熙年間(西元984—987年),宋遼交戰時,這裡是宋軍屯駐之所,後軍中老弱者和退役軍士留此屯田,民戶也相繼遷入,發展成村,取名許國莊(報答皇恩以身許國之義)。清末演化為許各莊。民國初年發展為二個村莊,以方位得名前、後許各莊,1958年簡化為前、後許。

東橋 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8年),張、王、崔三姓來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樹橫臥兩岸為橋,以此得名柏木橋村。元中統年間(西元1260—1264年),在該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橋,故該村改名東柏木橋。1958年簡化為東橋。

西橋 村名來歷、含義見東橋。

前許 村名含義及來歷見後許。

小圍河 明正德初年(西元1506年)立村。楊、許、齊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因位於大圍河附近,取名小圍河。

樊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樊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莊。

南辛莊 該村宋朝(西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豐盈屯,位於現村址南2公里處。因常受水災,1644年村址搬遷現址,改名新莊。後寫成辛莊。清乾隆宋家牌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該地有一石牌以此得名宋家牌。

張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張村。

趙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趙哥莊。民國年間演化為趙各莊。

彭耳灣 元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2年)建村。村址位於五官澱的下口,緊靠蒼耳澱,地形象個耳朵,,以此得名烹耳灣,後演化為彭耳灣。

常村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常村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常家莊。1945年簡化為常村。

楊村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楊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莊,取名楊家莊,1945年簡化為楊村。

大王東 五代周時期(西元956—969年)王氏家族在此立村,起名大王莊。後又有異姓遷來,人們為表示對村創始者王姓的尊重,將大王莊改為大王東。(即王姓是主人的意思)。

徐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徐姓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取名徐家屯,1958年簡化為徐屯。

西營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王姓建村,稱八裡莊(意為距文安縣城八裡),後回族增多,改稱回回營。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村東又建一村,名王家營。對該二村,人們習稱東、西營。民國初年,兩村同時更名,王家營改名東營。回回營改名西營。

東營 村名含義、來歷見西營,

馮郭 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馮、董、、趙、王、宋等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各姓擇地定居,形成若干聚落點,因地處文安城郊,鄰接郭裡村,以此通名西郭裡村。清代各聚落點自行治莊,該村馮姓居多,得名馮家郭。1949年簡化為馮郭。

趙郭 村名含義、來歷見馮郭。

宋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馮郭

郭辛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王、馮二姓由西郭裡村搬遷此地居住,取另立莊之意,得名郭裡新莊,1945年演化為郭辛莊。

盧各莊 宋代此地是水圍高地,盧姓在此居住,,取名盧哥莊。民國初演化為盧各莊。

繳屯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繳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以姓得名繳家屯。1949年簡化為繳屯。

東德歸 據陳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陳氏家族由安徽江左瀘州府金牛山下遷此。”據傳,燕王掃北時有一將軍帶兵打仗,敗陣後闖謂河在該地紮營,憑河設障,阻住追兵。陳氏在此建村時,取該地歷史經歷得名德歸聚。清朝演化為德歸。民國初該村以方位取名東德歸。

西德歸 明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魏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百雀鳳村詔遷德歸聚西側占產立莊,當時亦稱德歸聚,民國初冠以方位名西德歸。

北德歸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李姓由山東詔遷此地立莊,以此地有座龍王廟,廟前有個老龍潭,取名臥龍莊,後改名孝義莊。民國初年以臨近有東、西德歸,知名度較高,原隨其名,這村遂冠以方位名北德歸。

西長田 明天啟年間(西元1621—1627年),張、劉兩姓家族由浙江紹興府遷此,因靠近河口起名張毗口。民國初年改名大長田,1943年分東、西大長田二個村,該村得名西大長田,1949年簡稱西長田。

東李莊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張二姓家族由山西義馬莊詔遷此地,發展成村,以姓得名李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這村更名為東李莊。 大長田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長田。

小長田 元朝時形成村落,以地勢得名栲栳口。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王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民國初年改為今名。

齊莊 元朝時形成村落,齊姓居此,稱齊家圪墶。民國初演化為齊莊。

李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李姓哥倆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發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哥莊,後演化為李各莊。

尹村 元朝時有彩、帥兩姓在此居住,得名彩帥莊。因該地土質肥沃,物產豐富,附近村名和山西遷民認為該村風水好,陸續搬遷至此地定居,後將村名改為“引村”(招引之意),明嘉靖年間演化為尹村。

大堡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村址選在官道邊,因此地是驛鋪,故取名孫村鋪。後有梁、史、筱等姓遷來,人口逐漸增多,村落擴大,于民國初年分化為大鋪、小鋪兩個村。因該村村較大,得名大鋪。鋪字演化為堡。

小堡 村名來歷、含義見大堡。

東柴溝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王姓由南京遷此,在古渭河西側立莊,取名東柴溝。

西柴溝 明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郭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古渭河西側立莊,取名西柴溝。

翟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翟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地形取名東三岔口,清代改名翟村。

北三岔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3年)移民從山西省洪洞縣來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處 建村,起名三岔口,這村居北得名北三岔口。

南三岔口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魏姓從山東遷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處建村,因位居鄰村之南得名南三岔口。

劉磨 明永樂十三年(西元1414年)劉姓家族由南京水西門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劉家莫村。(後莫演化成磨),1958年簡化為劉磨。

董各莊 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年)董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董哥莊。民國初年演化為董各莊。

呂公務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呂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呂公務。

陳家務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陳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陳家務。

孟家務 宋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孟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孟家務。

大趙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趙姓遷此居住,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拔雄縣城,戰真定,兵災慘烈。戰亂中祖居雄縣的趙姓兄弟2人逃來此地,在大圪墶上安家,取名趙莊上。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高、王等姓家族,從洪洞縣遷來,村落擴大,改名大趙村。

馬武營 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馬姓家族由山東藤縣普安村遷此立莊,以馬姓“務本堂”堂號之含義(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取名馬務營。後演化為馬武營。

馬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馬莊。

小叩皂 北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7年)立村,因靠近寇皂店,取名小寇皂店,後演化為小叩皂。

豐各莊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李姓立莊,以此處有一古墓(王墳)認為風水好,取名豐富莊。後演化為豐各莊。

小趙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立村。因與大趙相鄰取名小趙。

小京頭 宋代(西元960—1279年)建村,名崔圪墶。明代以其地勢特徵改名京頭。後發展成2個村,這村稱小京頭。

大京頭 村名來歷、含義見小京頭。

後孟市 明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孟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以姓得名孟氏。民國初發展成2個村,以方位命名,該村稱後孟氏。(氏字演化為市)。 前孟氏 村名來歷及含義見後孟市。

趙磨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引用祖籍之名取名莫村。1958年簡化為趙磨。

陳磨 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6年)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莫村,以姓氏稱陳家莫村(後莫演化為磨),1958年簡化為陳磨。

韓磨 明永樂十三年(西元1414年)韓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趙磨取名韓磨。

姚磨 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6年),姚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姚家莫村(後莫演化為磨),1958年簡化為姚磨。

墳頭 明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董、馬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濱水臨窪,以地勢特徵得名墳頭。

賀曲堤 北宋時期,賀姓夫婦和王姓家族遷來此處立莊,因與曲堤店相對得名北曲堤店。民國初年分為2個村,這村稱賀曲堤。

王曲堤 村名來歷、含義見賀曲堤。

文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何姓家族遷此立莊,取修文偃武之意得名文莊。

曲店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李姓遷來此地定居,因居於河堤迂回處,以地勢特徵取名曲堤店。後簡化為曲店。

大留鎮 唐朝(西元618—907年)建村,名崇興村。明代遭水災,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條街,改名留鎮店,後因建有小留鎮,這村遂改稱大留鎮。

小王東 宋朝(西元960—1279年)王氏在此建村,因與大王東為鄰,取名小王東。

大齊觀 唐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立村,因村址旁有一廟字,橫書匾額“齊天觀”以此得名大齊觀。

小齊觀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苑、田、張等姓家族由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和大齊觀為鄰,取名小齊觀。

北富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胡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富貴榮華之意以方位命名為北富華。

劉富華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鄰近北富華,取名劉富華。

胡屯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胡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胡屯。

王富華 明永樂十年(西元1412年)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劉富華西南立莊,以姓得名王富華。

石橋 明正德年間(西元1506—1521年),呂義弟兄在此定居,後發展成村,因村西有一石橋,故名。

小務 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莊,因房子蓋的較小,俗稱小屋。後演化為小務。

靳村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靳姓家族從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靳村。

巨富華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巨姓家族由山西遷此在劉富華村南立莊,取名巨富華。

南富華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樊姓遷來在巨富華南立莊,以姓取名樊富華,1958年以方位改名南富華。

孟莊子 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孟姓家族由山東省曲阜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孟莊子。

彩家務 元代彩姓家族居此,取名才家務。

花木廠 明永樂二年(1404年)蔡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蔡各莊。明代中期因水毀遷現址。因這裡是賣花和賣木料的市場,改名花木廠。

霍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霍姓在此立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霍留鎮。1958年簡化為霍村。

西店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劉、張、李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吉言得名豐富店。1945年分為2個村以方位名之。1957年簡化為西店。 東店 來歷含義見西店。

韓留鎮 明代,韓姓在此建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韓留鎮。

小留鎮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建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小留鎮。 大李村 始建於唐朝,以姓得名李村。明初改名南李村,民國初改今名。

小李村 元代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年),崔姓遷此立莊,因靠近大李村,取名崔李村,民國初改今名。

北李村 元代,王姓在此立莊名王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任、楊等姓家族遷此立莊後,改名北斗李村。1958年簡化為北李村。

黃李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黃、劉二姓家族遷此立莊,因靠近李村取名黃金李村。1958年簡化為黃李村。

司吉城 據傳,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因位於古長城腳下而得名。

誇大口 明正統年間(西元1436——1449年)劉姓從大成縣遷此立莊,以該地在宋遼交戰時,宋軍沒有按期破陣,被遼兵嘲諷說大話的歷史傳說取名誇大口。

康黃甫 元代(西元1279——1368年)康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因靠近陳黃甫取名康黃甫。

王黃甫 元代(西元1279——1368年)王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因靠近陳皇甫取名王黃甫。

何黃甫 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何姓從本縣硫莊遷此立莊,因附近有諸黃甫這村取名何黃甫。田安祖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田姓由滿洲遷此立莊,因靠近安祖店得名田安祖。

張家務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張家務。

前於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於姓遷此立莊,起名於家屯,後發展為2個,這村以方位名前於屯。

後於屯 村名來歷含義見前於屯。

林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林、靳二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名林靳(靳演化近)。1949年白、牛、趙林近歸併該村。

荀家務 明洪武三十年(西元1397年)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孫家務,後諧音演化為荀家務。

後趙仙莊 宋朝立村名范李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何、穀等姓家族遷此,以該地‘穀家山子’有趙君顯靈的傳說,常有人來此跪拜求助,遠近聞名,於明末改名趙仙莊。清末,村南又建一村,冠以方位名之。

後王仙莊 明代洪熙年間(西元1425年),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後此處發展成村,遂以此取名王仙莊。民國初年村落發展為前後2個村,這村名後王仙莊。

前趙仙莊 村名來歷含義見後趙仙莊。

大董村 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董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大董村。

西牛家務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牛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牛家務,後發展成2個村,各冠以方位名之。

八裡莊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王姓在此立莊,因離縣城八裡遠,得名八裡莊。

鄒莊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鄒姓家族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鄒莊。 東牛家務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牛家務。

孫莊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孫姓在此立莊,得名孫家莊。1958年簡稱孫莊。

小王莊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王姓遷此立莊,因靠近八裡莊,取名後八裡莊。1958年改名王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改名小王莊。

賈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賈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賈各莊。

曹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曹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曹莊。

黃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黃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黃莊。

吳王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王疃。清初吳姓從席阜遷此立莊,起名吳疃。因靠近董村,民國初年改名吳董村、王董村,1958年二村合併,名吳王董。

任董村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任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董村,以姓得名任董村。

東南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王姓家族由山西遷此立莊,因村址位於董村東南取名東南莊。

西高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高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系重名村改名西高村。

東高村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閻、趙等姓家族在高村東側定居,後發展成村,亦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改名東高村。

王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王各莊。

唐村 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唐姓在北史村東北角建村,取名北史村唐疃。1961年由北史村析出,取名唐村。

北史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史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史村,後與南史村對應,取名北史村。

北大有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夏、薛等姓家族由山西大有村遷此各自立莊,緣故鄉之名,分別以方位名之。

西大有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大有。

南大有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大有。

王家務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王家務。

米莊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米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米莊。

龍街 唐大中年間(西元847—860年)為了鎮莊水患在此修建了一座龍王廟,後不斷有人遷來在龍王廟北面定居,發展成村,以此得名龍街。

北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劉、馮、武、郭、潘等姓家族遷此各自立莊,因濱臨滱水得名馮家滱裡、小馮家滱裡、潘家滱裡、劉家滱裡(滱字後演化為叩)。1946年該4村合併,因與南叩裡相對應,取名北叩裡。

大馮家叩裡 宋代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以姓得名大馮家叩裡(原字滱裡)。

郭家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得名郭家滱裡(演化為叩)。

南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得名武家滱裡(滱演化為叩),1946年與郭家叩裡合併,取名南叩裡。

萬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張、溫、辛、楊、萬、劉、賈、陳等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天下太平之義取名大平州,後隨著人口增長,各姓自立村莊,萬姓取名萬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萬村。

陳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陳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陳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陳村。

東萬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938年)張、溫、辛、楊、萬、劉、陳等姓詔遷此地,發展成村,取名大平洲。清末各家族自立村莊,萬姓戶大人多,分建3個村莊,這村名東萬大平洲,後簡化為東萬村。

西萬村 名稱來歷含義見東萬村。

劉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劉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劉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劉村。

溫辛陽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溫、辛、楊三姓在此各自立莊,因臨近大平州,取名溫大平州、辛大平州、楊大平州。1949年三村合併,取名溫辛楊。

岳村 宋代(西元960——1279年),嶽姓在此立莊,以姓得名嶽村。

岳辛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牛、白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岳村新村。後演化為岳辛莊。

薑莊子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薑姓遷此立莊,取名薑莊子。

天德店 金天德元年(西元1149年),建村,取名天德店。

趙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趙姓在此立村,以姓得名趙村。

彭各莊 五代周時(西元951——960年)王姓遷此立莊,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莊。後演化為彭各莊。

韓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立村。因靠近汗代諫議大夫韓延壽之墓,取名韓村。

西艾子 宋代(西元960——1279年),艾姓在此立莊,取名艾子。後附近發展成3個村,分別以方位命名。該村稱西艾子。

東艾子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艾子。

前艾子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艾子。

孫氏 漢代(西元221—262年)建村,據傳說,孫姓娘娘葬此得名孫氏。

太子務 明永年間(西元1403—1424年)秦、田、楊三姓遷此立莊,傳說此地曾是唐路王子為唐王墓守孝之處,藉以取名太子府(府演化為務).

北三王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由弟兄三人帶領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三王。至民國初發展成3個村,各以方位命名,該村稱北三王。

何家務 元末(西元1368年),何姓立村,起名何家務。

大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梁、馬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莊,取名三大村。後簡化為大村。

東代辛莊 明景泰年間(西元1450—1456年)戴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名戴辛莊。1945年,劃分為東、西戴莊(戴字演化為代)。該村稱東代辛莊。

西代辛莊 村名來歷、含義見東代辛莊。

何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何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何姓得名何莊。

朱三王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三王。

大三王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三王。

紀屯 宋祐嘉年間(西元1056—1063年)卡姓在此立莊,取名甯壽屯。清代改名紀家屯。1949年簡化為紀屯。

崔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崔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崔邊村。

劉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劉邊村。

徐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徐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徐邊村。

慶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慶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慶邊村。

程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程子。

杜邊村 明末(1628—1644年),杜姓家族遷此,以其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杜邊村。

南史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史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史村。後因與北史村相對應得名南史村。

得名海蓬莊,後演化為海豐莊。吳家場 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吳氏在打穀場定居,得名吳家場。 趙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趙村。

張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張氏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張家莊。清末簡化為張莊。

阜安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劉氏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取安居樂業,物阜民豐之意得名阜安。

徐郭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徐、郭、黃三姓由南京遷來此地,因地居文安縣城郊,取“三裡長城,七裡之郭”之寓意,得名郭裡村。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該村西側又建一西郭裡村,到清代各自以姓立莊,該村以徐姓居多得名徐家郭。1949年簡化為徐郭。

袁郭 名稱含義、來歷見徐郭。

蘇橋 漢朝建村,住戶有八個姓(靳、劉、穆、肖、丁、楊、沈、杜),得名八姓村。宋嘉佑五年(西元1061年),縣主薄蘇洵來此地察看民情,並建橋一座,民受其福。為了紀念他,改名為蘇家橋,後簡化為蘇橋。

苑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苑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後發展成村。因濱臨河道,汛期長發生決口,以地勢特徵得名苑家口,1949年簡化為苑口。

崔家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崔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後發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

北留寨 宋遼交戰時,宋軍楊六郎部在此紮過營寨,民間流傳的三營四寨,“四寨”即指這裡。北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7年),劉姓從山東遷此後發展成村,因傾慕楊門忠義愛國,取名留寨。北宋末年,在該村南面又相繼建立了兩個村,援用此名。各冠以方位名之。

中留寨 北宋靖康年間(西元1126—1127年),郝姓從河南遷此,在宋寨遺址上定居,因靠近留寨,冠以方位得名中留寨。

南留寨 北宋靖康年間楊姓從山東遷來此地立莊,以方位得名南留寨。

西李莊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李莊。1981年在地名普查時,系重名村,按其方位更名為西李莊。

王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王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以姓得名王莊。

下武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武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武哥莊。民國初演化為武各莊。1981年在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改名下武各莊。

善來營 北宋年間建村(西元960—1127年)。據傳,宋將楊延昭曾在此紮營,單姓在此立莊,取名單家營。明永樂年間張、翟二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渴望平安吉祥改名為善來營。

宋莊夥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宋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得名宋莊夥(後相繼有侯、杜二姓遷入,該村有侯家崗子之別稱)。

東三官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王、劉、張等姓從山西詔遷此地各自立莊。相傳,此地曾是楊六郎鎮守益津關時設置的駐軍營地,由此得名東營,三官村,西營,該村名東營。1945年,三村合併,名三官村。1949年又分開,名冠以方位名之。

中三官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三官。

西三官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三官。

新鎮 系古村,取日新月異興盛發達之意得名。唐代隸屬歸義縣,宋太平興國六年新鎮為平戎軍治,村落隨政體而名。景德二年改為保定軍,後改保定縣,民國3年改為新鎮縣,村落複名新鎮。

太保莊 北宋(西元960—1127年)建村。相傳雍熙三年宋將曹彬率大軍北征遼之幽薊於此建大堡屯兵,後有梁、劉等姓家族從山東遷來在遺址定居取名大堡莊。清代,該村澱神廟一廟祝名聲很大,死後為了紀念他改村名為太保莊。

口村 唐顯慶年間(656—661年)立村。名莫金裡,系以村東有莫金山(現已成土崗)而得名。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沖毀了村莊的大部,只剩下少數民房,當地俗稱該處為口子頭,後來人們以此稱謂做了村名。

蘆阜莊 該村原是蘆莊和阜新莊兩個村,都是北宋年間(西元960—1126年)建村。蘆莊以濱臨葦塘盛產蘆葦而得名。阜新莊以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們富足之意而得名。1945年兩村合併,取兩村原名首字得名蘆阜莊。

辛村 原名于家村,建於唐朝(西元618—907年),系以姓得名。清道光年間,大清河決口,村莊被毀,遂遷移原址東0.5公里處立莊,改名新村,新字演化為辛。

魯莊子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3年),魯姓從山東遷來此地立莊,以姓得名魯家莊,後演化為魯莊子。

東代莊 原名戴家莊,北宋時戴姓立村。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韓、穀兩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民國初年村名演化為代莊子。1945年分為兩個村,這村以方位得名東代莊子。1958年簡化為東代莊。

西代莊 該村的名稱含義、來歷見東代莊。

周莊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周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立莊,取名周家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周莊子。

鹿疃 原名路疃,唐天寶年間(西元742—756年)立村。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清代以諧音寫成鹿疃。

王莊子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以姓得名王莊子。

田各莊 據傳,田各莊王姓是由鄰村王莊子遷徒而來。王莊子在明朝時處於大清河北岸,河南岸有部分土地,耕種時隔河涉水很感不便,為此在河南岸設一臨時窩棚,俗稱田莊,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一部分農戶在該處定居,發展成村,取名田各莊。

劉家園 明宣德年間(西元1426—1435年),劉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以種菜為業,取名劉家園。

孔家務 北宋嘉佑年間(西元1056—1063年),孟姓從山東曲阜遷來此地立村,以祖籍為“孔聖人”之鄉,取名孔家務。

西莊頭 據傳,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此處駐有為旗人權貴經管其所圈佔土地的官員,以位於新鎮的西面,起名西莊頭。

北舍興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韓、張、劉等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取興旺發達之意得名舍興。明正統年間分為二個村,冠以方位名之。 南舍興 名稱含義、來歷見北舍興。

西羊疃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立村。為預防水患,村址建在意高崗上,該崗蜿蜒十餘裡,彎曲似龍形,以此取名養龍灘。明永樂年間有孫、張等姓在該村東南立村,認為養龍灘風水好,冠以方位援用其名,這村遂改為西養龍灘。清光緒年間演化為西羊疃。

北村 北村原名北閣村。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張、劉等姓從陝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在“玉皇閣”北面定居,以此得名北閣村。清光緒年間演化為北村。

左各莊 左各莊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左姓居此為始,以姓得名左家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左各莊。

十間房 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張姓由張管營遷此,在大清河南岸立村,得名小張管營。由於戶少房屋少,俗稱十間房,民國初正式定為村名。

張管營堤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因洪水災害,張姓從張管營村遷至東澱大堤居住,後發展成村,取名張管營堤。

王澱莊 明嘉靖25年(西元1564年),王姓家族遷此定居,因附近建有高澱莊,這村取名王澱莊。

高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高姓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立莊。因地處文安窪,以姓得名高澱莊。

蘇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蘇、張,臧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以地勢特徵得名大澱莊。民國初年改名蘇澱莊。

吳澱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劉姓在此立莊,因村落較小得名小澱莊。清末吳姓遷來,民國28年(1939年)水災,這村只剩有吳姓,後村名演化為吳澱莊。

黃澱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郝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立村,取名郝家村。清朝時有黃姓家族遷入,民國初村名演化為黃澱莊。

張管營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燕王朱棣起兵經過此地,在此安營紮寨,駐軍首領姓張,後不斷有人遷來發展成村,以該地歷史經歷取名張官營。清朝演化為張管營。

楊管營 該村的名稱含義及來歷見張管營。

姚澱莊 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2年)王姓在此地立莊。王姓家族長者重治家風,囑族人要講求寬厚仁愛,推已及人,不與人爭,以此寓意起名啞叭莊。明初姚姓遷來。民國初水災,王姓外遷,後改名姚澱莊。

北陶管營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朱棣起兵路徑此地,在此安營紮寨,軍中首領姓陶,後有民戶遷來發展成村,以該地歷史經歷取名陶官營。清朝時演化為陶官營。民國28年(西元1839年),洪水氾濫,把村沖斷,分為南北兩部門,該村居北得名北陶管營。

南陶管營 名稱來歷含義見北陶管營。

北艾頭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艾姓從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因此地地勢低窪,取名艾渦。明嘉靖年間,演化為艾頭。後有魏、陳等姓遷來,清朝時發展為三個自然村。冠方位這村名北艾頭。薛圪墶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薛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一廟台圪建村,得名薛圪墶。

史各莊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史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以姓得名史哥莊,後演化為史各莊。

潘莊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潘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得名潘莊子。

崔馬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馬姓由甘肅,崔姓由河南安陽相繼遷此定居,以姓得名馬莊子、崔莊子。1958年兩村合併稱崔馬莊。

上武各莊 唐貞觀年間(西元627—649年),武姓在此建村,以姓得名武家莊,清末改稱武各莊。因系重名村,1981年更名為上武各莊。

西疃 北宋(西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西,並靠近橋的一側,以此得名橋西。1945年改名西疃。

北辛莊 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孫姓從武各莊遷來此地定居,取名新立莊。民國初更名為北新莊,後寫做北辛莊。

南疃 北宋(西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的南岸,得名小河南。1945年改名南疃。

二合莊 北宋時(西元960—1127年),建村。原是二個村——魚鱗口、鄭莊子。《嘉靖熊乘》載:“魚鱗口以多魚鱗口以多魚和漁民居之密如鱗故也。”鄭莊子以鄭姓建村而得名。1947年土地改革時兩村合併,取名二合莊。

秦各莊 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秦姓立村,以姓得名秦哥莊。後演化為秦各莊。

張各莊 宋太平興國末年(約西元984年)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定居,以姓得名張哥莊,後演化為張各莊。

南新村 清道光年間(西元1821—1850年),張、劉等姓遷此立莊,取安居樂業之含義,名豐樂村。1943年日偽統治時期改為新民村。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新村。因系重名村,1981年以方位更名為南新村。

韓各莊 宋景德二年(西元1005年),韓姓從河南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韓各莊。

王村 唐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王姓在此定居,後發展成村,以姓得名王村。 楊莊子 楊姓于明朝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楊莊子。

口上 居王村西,北臨趙王河。宋初,此處因河道狹窄,淤積泥沙,常決口成災,俗稱王村口。宋雍熙年間太宗北征幽州,軍隊路徑此地,為保障通行,組織軍士協同百姓堵塞了口門,築高了防水堤墊。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王姓從村遷居此地,發展成村取名口上。

大柳河 系古村,約建于戰國時期。因村西有一條泗水河,兩岸柳樹成行,以此得名柳河村。

明朝名柳河鎮。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分為東西柳河兩個村,該村名東柳河。1945年改稱大柳河。

西柳河 村名含意,來歷見大柳河。

西碼頭 隋大業七年(西元611年)立村。煬帝征遼經此,兵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為西碼頭。

唐頭 唐頭原字為塘頭。該村唐朝(西元618—907年)建村。因該村濱臨河塘,得名塘頭村。清初演化為堂頭村,1945年改為唐頭。

南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盧、帥三姓由南京水西門遷居此地,選高地立莊,因北有張莊(明末被洪水沖毀),相對而稱南莊。

小堡裡 原字小保裡。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郭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取保泰民安之意,取得小保裡。1945年演化為小堡裡。

西張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村址位於文安故城西,便以方位得名西張村。

高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5年)高、苗、孟三姓從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後人煙增多,各自以姓建村,該村得名高家村。1949年簡化為高村。

苗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高村。

孟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高村。

線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李姓由山西遷來此地占產立莊。鑒於這裡地勢低窪,常受水災,人們選高地定居,居住區形成一狹長地帶,故取名線莊。

琉莊 元朝建村。元朝禦史中丞何榮祖(今河北省永年縣人)之兄任太子侍講,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懼怕珠簾獲罪,逃亡流浪到此,與本地劉姓結親,定居該地,取名流離莊。明嘉靖年間演化為琉璃莊。1949年簡稱琉莊。

北張村 明朝(西元1368—1644年),張姓由南京水西門外豆腐巷遷來,因該村東南有西張村,故以方位得名北張村。

相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相姓在此立莊。以姓得名相村。

桃園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有人在此居住,栽植了很多桃樹,取名桃園。民國初年分為南、北桃園。1945年合併為一個村,仍沿用桃園一名。

北官 金大定年間(西元1161—1189年),宋金交戰時,宋軍中有一壓營的官員,駐在該地稱官士營。明永樂二年(1404年),劉、宮等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稱官士莊。民國初分為兩個村,該村居北,稱北官士莊,1958年簡化為北官。

南官 村名含義、來歷見北官。

富各莊 東漢時(西元25—220年)建村。因靠近文安縣故城,得名負郭莊。民國初年演化為富各莊。

吳石槽 元朝時期,有一通往京師的漕運河道經此地,河上有一石礎橋樑。明洪武四年(1371年),吳、馬兩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取名石漕村。民國初兩姓分別建村,該村以姓得名吳石槽。

馬石槽 村名含義、來歷同吳石槽。

靳各莊 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當時該村北為文安縣故城,得名近郭莊。清朝時演化為靳各莊。

東王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以姓得名王家村。後簡化為王村。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系重名村,按方位更名為東王村。

辛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辛姓從山西遷來定居,得名辛哥莊。民國初演化為辛各莊。

李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李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縣奉詔遷此定居,得名李家莊。後演化為李莊。

潘平 宋雍熙年間北征幽州時,潘美率軍經此地。宋營中有老弱殘兵留居此地,因屬潘美所轄之兵勇,故得名潘兵村。明萬曆年間,演化為潘平。

常久村 明永樂(西元1404—1424年)年間,高、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長居此地,永遠為業之父,名久遠莊。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常姓遷來,在久遠莊村南立村,取名常家村。1945年兩村合併,得名常久村。

褚村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褚姓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褚村。

西繳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繳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以姓得名繳哥莊,後演化為繳各莊。至民國初年發展成兩個村,該村居西,名西繳各莊,1961年簡化為西繳。

東繳 村名含義及來歷見西繳。

文二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文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文二莊。1949年簡化為文莊。因系同名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複名文二莊。

劉小泗 該村東有明朝吏部員外李堂建的觀音寺一座,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該寺旁定居,取名小寺莊,“寺”字後演化為“泗”。清朝期間附近形成數個小村,分別冠以姓字名之,這村改名劉小泗。

董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董姓在此立莊,因僅靠王小泗,得名董小泗。

鄭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鄭姓在此立莊,因靠近劉小泗,得名鄭曉泗。

王小泗 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王姓在此立莊,因靠近劉小泗得名王小泗。

祁小泗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祁姓在此立莊,因靠近鄭小泗,取名祁小泗。

安裡 宋宣和年間(西元1119—1125年)霍、胡兩姓由山東遷此定居,取平安之意,得名安裡。

東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林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在大圍河東側定居,取名東莊。

牛各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牛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以姓得名牛哥莊。民國年間演化為牛各莊。

南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氏哥仨奉詔從山西洪洞縣老官營遷來,老三居此,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陽,得名南各莊。

急流口 宋嘉佑年間(西元1056—1063年),李姓在此立莊,因村西有條金龍河,藉以得名金龍口村,因此地地勢低窪,河堤常發生決口,水流很急,明朝時村名演化為急流口村。

界圍 該村東南廣陵城,是宋將楊延朗抗遼積栗屯糧之所,村東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條,乃水陸交通要塞。宋軍為守衛給養重地,在此設邊卡哨所,以城為中,方圓十裡為界,軍中有老弱殘兵留居此地,發展成村,起名界衛,民國年間演化為界圍。

南阜廟 東漢(西元25—220年)立村,樊姓為大戶,得名樊家莊。明代《文安縣誌》載:“仙居鄉樊家莊,狼虎食人,道路為梗,有僧持缽杖驅狼伏虎,人得安土而居,故立祠曰賢聖祠,今俗稱為狼虎廟者由此”。明崇禎年間為狼虎廟鎮,民國初年演化為南阜廟。

大張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以姓得名張哥莊。後因建有小張各莊,這村改名大張各莊。

鞏寇侯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鞏、寇、侯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因靠近張各莊,藉以得名鞏張各莊,寇張各莊、侯張各莊。1945年三村合併,以姓得名鞏寇侯。

李張各莊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建村,李姓從大張各莊村搬遷此地立村,取名李張各莊。

魏李張 明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魏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立莊,因靠近張各莊藉以得名魏張各莊。民國初年張姓從大張各莊遷此立莊,名小張各莊。1945年魏張各莊、小張各莊、張各莊三村合併取名魏李張。

大寺莊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東南有一大寺(二聖寺),以此得名大寺莊。

裡東莊 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因村址位於急流裡之東,取名裡東莊。

西莊 明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薑氏在此占產立莊,因位於裡東莊的西邊,得名西莊。

東升 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視,曾路過此地,隨行閣老住在該村,村民為紀念此事,取名閣老村。後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東升。

廣陵城 建於南北朝時期,《文安縣誌》載:“魏史雲”文安縣西北17裡有平曲廣陵王子趙君封地”,即廣陵城。但記載不詳,對其來歷含義無考。

官莊 宋團練使楊延朗戌守邊陲時,廣陵城是宋軍屯糧食積栗之所,管理錢糧的官員駐在此處。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這裡發展成村,以此得名官莊。 大圍河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馬、張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這有有條小河,人們圍河定居,取名圍河。明正德年間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圍河,這村遂改名為大圍河。

郝郭紀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郝、郭、紀三姓分別由山東和山西遷來此地定居,形成三個小自然村,稱郝家莊、郭家莊、紀家莊。1945年三村合併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紀。

後許 北宋雍熙年間(西元984—987年),宋遼交戰時,這裡是宋軍屯駐之所,後軍中老弱者和退役軍士留此屯田,民戶也相繼遷入,發展成村,取名許國莊(報答皇恩以身許國之義)。清末演化為許各莊。民國初年發展為二個村莊,以方位得名前、後許各莊,1958年簡化為前、後許。

東橋 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8年),張、王、崔三姓來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樹橫臥兩岸為橋,以此得名柏木橋村。元中統年間(西元1260—1264年),在該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橋,故該村改名東柏木橋。1958年簡化為東橋。

西橋 村名來歷、含義見東橋。

前許 村名含義及來歷見後許。

小圍河 明正德初年(西元1506年)立村。楊、許、齊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因位於大圍河附近,取名小圍河。

樊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樊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莊。

南辛莊 該村宋朝(西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豐盈屯,位於現村址南2公里處。因常受水災,1644年村址搬遷現址,改名新莊。後寫成辛莊。清乾隆宋家牌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該地有一石牌以此得名宋家牌。

張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張村。

趙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趙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趙哥莊。民國年間演化為趙各莊。

彭耳灣 元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2年)建村。村址位於五官澱的下口,緊靠蒼耳澱,地形象個耳朵,,以此得名烹耳灣,後演化為彭耳灣。

常村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常村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常家莊。1945年簡化為常村。

楊村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楊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莊,取名楊家莊,1945年簡化為楊村。

大王東 五代周時期(西元956—969年)王氏家族在此立村,起名大王莊。後又有異姓遷來,人們為表示對村創始者王姓的尊重,將大王莊改為大王東。(即王姓是主人的意思)。

徐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徐姓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取名徐家屯,1958年簡化為徐屯。

西營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王姓建村,稱八裡莊(意為距文安縣城八裡),後回族增多,改稱回回營。清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4年),村東又建一村,名王家營。對該二村,人們習稱東、西營。民國初年,兩村同時更名,王家營改名東營。回回營改名西營。

東營 村名含義、來歷見西營,

馮郭 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馮、董、、趙、王、宋等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各姓擇地定居,形成若干聚落點,因地處文安城郊,鄰接郭裡村,以此通名西郭裡村。清代各聚落點自行治莊,該村馮姓居多,得名馮家郭。1949年簡化為馮郭。

趙郭 村名含義、來歷見馮郭。

宋村 村名含義、來歷見馮郭

郭辛莊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王、馮二姓由西郭裡村搬遷此地居住,取另立莊之意,得名郭裡新莊,1945年演化為郭辛莊。

盧各莊 宋代此地是水圍高地,盧姓在此居住,,取名盧哥莊。民國初演化為盧各莊。

繳屯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繳姓從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以姓得名繳家屯。1949年簡化為繳屯。

東德歸 據陳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陳氏家族由安徽江左瀘州府金牛山下遷此。”據傳,燕王掃北時有一將軍帶兵打仗,敗陣後闖謂河在該地紮營,憑河設障,阻住追兵。陳氏在此建村時,取該地歷史經歷得名德歸聚。清朝演化為德歸。民國初該村以方位取名東德歸。

西德歸 明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魏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百雀鳳村詔遷德歸聚西側占產立莊,當時亦稱德歸聚,民國初冠以方位名西德歸。

北德歸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李姓由山東詔遷此地立莊,以此地有座龍王廟,廟前有個老龍潭,取名臥龍莊,後改名孝義莊。民國初年以臨近有東、西德歸,知名度較高,原隨其名,這村遂冠以方位名北德歸。

西長田 明天啟年間(西元1621—1627年),張、劉兩姓家族由浙江紹興府遷此,因靠近河口起名張毗口。民國初年改名大長田,1943年分東、西大長田二個村,該村得名西大長田,1949年簡稱西長田。

東李莊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張二姓家族由山西義馬莊詔遷此地,發展成村,以姓得名李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這村更名為東李莊。 大長田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長田。

小長田 元朝時形成村落,以地勢得名栲栳口。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王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民國初年改為今名。

齊莊 元朝時形成村落,齊姓居此,稱齊家圪墶。民國初演化為齊莊。

李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李姓哥倆由山西洪洞縣詔遷此地,發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哥莊,後演化為李各莊。

尹村 元朝時有彩、帥兩姓在此居住,得名彩帥莊。因該地土質肥沃,物產豐富,附近村名和山西遷民認為該村風水好,陸續搬遷至此地定居,後將村名改為“引村”(招引之意),明嘉靖年間演化為尹村。

大堡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村址選在官道邊,因此地是驛鋪,故取名孫村鋪。後有梁、史、筱等姓遷來,人口逐漸增多,村落擴大,于民國初年分化為大鋪、小鋪兩個村。因該村村較大,得名大鋪。鋪字演化為堡。

小堡 村名來歷、含義見大堡。

東柴溝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王姓由南京遷此,在古渭河西側立莊,取名東柴溝。

西柴溝 明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郭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古渭河西側立莊,取名西柴溝。

翟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翟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地形取名東三岔口,清代改名翟村。

北三岔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3年)移民從山西省洪洞縣來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處 建村,起名三岔口,這村居北得名北三岔口。

南三岔口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魏姓從山東遷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處建村,因位居鄰村之南得名南三岔口。

劉磨 明永樂十三年(西元1414年)劉姓家族由南京水西門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劉家莫村。(後莫演化成磨),1958年簡化為劉磨。

董各莊 元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年)董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董哥莊。民國初年演化為董各莊。

呂公務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呂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呂公務。

陳家務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陳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陳家務。

孟家務 宋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孟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孟家務。

大趙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趙姓遷此居住,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拔雄縣城,戰真定,兵災慘烈。戰亂中祖居雄縣的趙姓兄弟2人逃來此地,在大圪墶上安家,取名趙莊上。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高、王等姓家族,從洪洞縣遷來,村落擴大,改名大趙村。

馬武營 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馬姓家族由山東藤縣普安村遷此立莊,以馬姓“務本堂”堂號之含義(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取名馬務營。後演化為馬武營。

馬莊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馬莊。

小叩皂 北宋政和年間(西元1111—1117年)立村,因靠近寇皂店,取名小寇皂店,後演化為小叩皂。

豐各莊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李姓立莊,以此處有一古墓(王墳)認為風水好,取名豐富莊。後演化為豐各莊。

小趙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立村。因與大趙相鄰取名小趙。

小京頭 宋代(西元960—1279年)建村,名崔圪墶。明代以其地勢特徵改名京頭。後發展成2個村,這村稱小京頭。

大京頭 村名來歷、含義見小京頭。

後孟市 明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孟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以姓得名孟氏。民國初發展成2個村,以方位命名,該村稱後孟氏。(氏字演化為市)。 前孟氏 村名來歷及含義見後孟市。

趙磨 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引用祖籍之名取名莫村。1958年簡化為趙磨。

陳磨 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6年)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莫村,以姓氏稱陳家莫村(後莫演化為磨),1958年簡化為陳磨。

韓磨 明永樂十三年(西元1414年)韓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趙磨取名韓磨。

姚磨 明永樂十五年(西元1416年),姚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姚家莫村(後莫演化為磨),1958年簡化為姚磨。

墳頭 明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董、馬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濱水臨窪,以地勢特徵得名墳頭。

賀曲堤 北宋時期,賀姓夫婦和王姓家族遷來此處立莊,因與曲堤店相對得名北曲堤店。民國初年分為2個村,這村稱賀曲堤。

王曲堤 村名來歷、含義見賀曲堤。

文莊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何姓家族遷此立莊,取修文偃武之意得名文莊。

曲店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李姓遷來此地定居,因居於河堤迂回處,以地勢特徵取名曲堤店。後簡化為曲店。

大留鎮 唐朝(西元618—907年)建村,名崇興村。明代遭水災,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條街,改名留鎮店,後因建有小留鎮,這村遂改稱大留鎮。

小王東 宋朝(西元960—1279年)王氏在此建村,因與大王東為鄰,取名小王東。

大齊觀 唐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立村,因村址旁有一廟字,橫書匾額“齊天觀”以此得名大齊觀。

小齊觀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苑、田、張等姓家族由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和大齊觀為鄰,取名小齊觀。

北富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胡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富貴榮華之意以方位命名為北富華。

劉富華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鄰近北富華,取名劉富華。

胡屯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胡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胡屯。

王富華 明永樂十年(西元1412年)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劉富華西南立莊,以姓得名王富華。

石橋 明正德年間(西元1506—1521年),呂義弟兄在此定居,後發展成村,因村西有一石橋,故名。

小務 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莊,因房子蓋的較小,俗稱小屋。後演化為小務。

靳村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靳姓家族從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得名靳村。

巨富華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巨姓家族由山西遷此在劉富華村南立莊,取名巨富華。

南富華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樊姓遷來在巨富華南立莊,以姓取名樊富華,1958年以方位改名南富華。

孟莊子 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孟姓家族由山東省曲阜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孟莊子。

彩家務 元代彩姓家族居此,取名才家務。

花木廠 明永樂二年(1404年)蔡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蔡各莊。明代中期因水毀遷現址。因這裡是賣花和賣木料的市場,改名花木廠。

霍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霍姓在此立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霍留鎮。1958年簡化為霍村。

西店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劉、張、李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吉言得名豐富店。1945年分為2個村以方位名之。1957年簡化為西店。 東店 來歷含義見西店。

韓留鎮 明代,韓姓在此建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韓留鎮。

小留鎮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建村,因靠近留鎮店,取名小留鎮。 大李村 始建於唐朝,以姓得名李村。明初改名南李村,民國初改今名。

小李村 元代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年),崔姓遷此立莊,因靠近大李村,取名崔李村,民國初改今名。

北李村 元代,王姓在此立莊名王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任、楊等姓家族遷此立莊後,改名北斗李村。1958年簡化為北李村。

黃李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黃、劉二姓家族遷此立莊,因靠近李村取名黃金李村。1958年簡化為黃李村。

司吉城 據傳,東漢(西元25——220年)建村,因位於古長城腳下而得名。

誇大口 明正統年間(西元1436——1449年)劉姓從大成縣遷此立莊,以該地在宋遼交戰時,宋軍沒有按期破陣,被遼兵嘲諷說大話的歷史傳說取名誇大口。

康黃甫 元代(西元1279——1368年)康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因靠近陳黃甫取名康黃甫。

王黃甫 元代(西元1279——1368年)王姓在此定居。發展成村,因靠近陳皇甫取名王黃甫。

何黃甫 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何姓從本縣硫莊遷此立莊,因附近有諸黃甫這村取名何黃甫。田安祖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田姓由滿洲遷此立莊,因靠近安祖店得名田安祖。

張家務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張家務。

前於屯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於姓遷此立莊,起名於家屯,後發展為2個,這村以方位名前於屯。

後於屯 村名來歷含義見前於屯。

林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林、靳二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名林靳(靳演化近)。1949年白、牛、趙林近歸併該村。

荀家務 明洪武三十年(西元1397年)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孫家務,後諧音演化為荀家務。

後趙仙莊 宋朝立村名范李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何、穀等姓家族遷此,以該地‘穀家山子’有趙君顯靈的傳說,常有人來此跪拜求助,遠近聞名,於明末改名趙仙莊。清末,村南又建一村,冠以方位名之。

後王仙莊 明代洪熙年間(西元1425年),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後此處發展成村,遂以此取名王仙莊。民國初年村落發展為前後2個村,這村名後王仙莊。

前趙仙莊 村名來歷含義見後趙仙莊。

大董村 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董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大董村。

西牛家務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牛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牛家務,後發展成2個村,各冠以方位名之。

八裡莊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王姓在此立莊,因離縣城八裡遠,得名八裡莊。

鄒莊 清順治年間(西元1644—1661年)鄒姓家族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鄒莊。 東牛家務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牛家務。

孫莊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孫姓在此立莊,得名孫家莊。1958年簡稱孫莊。

小王莊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王姓遷此立莊,因靠近八裡莊,取名後八裡莊。1958年改名王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系重名村,改名小王莊。

賈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賈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賈各莊。

曹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曹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曹莊。

黃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黃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黃莊。

吳王董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王疃。清初吳姓從席阜遷此立莊,起名吳疃。因靠近董村,民國初年改名吳董村、王董村,1958年二村合併,名吳王董。

任董村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任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靠近董村,以姓得名任董村。

東南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王姓家族由山西遷此立莊,因村址位於董村東南取名東南莊。

西高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高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系重名村改名西高村。

東高村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閻、趙等姓家族在高村東側定居,後發展成村,亦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改名東高村。

王各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王各莊。

唐村 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唐姓在北史村東北角建村,取名北史村唐疃。1961年由北史村析出,取名唐村。

北史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史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史村,後與南史村對應,取名北史村。

北大有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夏、薛等姓家族由山西大有村遷此各自立莊,緣故鄉之名,分別以方位名之。

西大有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大有。

南大有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大有。

王家務 明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王家務。

米莊 明崇禎年間(西元1628—1644年)米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米莊。

龍街 唐大中年間(西元847—860年)為了鎮莊水患在此修建了一座龍王廟,後不斷有人遷來在龍王廟北面定居,發展成村,以此得名龍街。

北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劉、馮、武、郭、潘等姓家族遷此各自立莊,因濱臨滱水得名馮家滱裡、小馮家滱裡、潘家滱裡、劉家滱裡(滱字後演化為叩)。1946年該4村合併,因與南叩裡相對應,取名北叩裡。

大馮家叩裡 宋代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以姓得名大馮家叩裡(原字滱裡)。

郭家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得名郭家滱裡(演化為叩)。

南叩裡 宋代(西元960—1279年)立村,因與諸滱裡為鄰,得名武家滱裡(滱演化為叩),1946年與郭家叩裡合併,取名南叩裡。

萬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張、溫、辛、楊、萬、劉、賈、陳等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天下太平之義取名大平州,後隨著人口增長,各姓自立村莊,萬姓取名萬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萬村。

陳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陳姓遷此立莊,以姓得名陳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陳村。

東萬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938年)張、溫、辛、楊、萬、劉、陳等姓詔遷此地,發展成村,取名大平洲。清末各家族自立村莊,萬姓戶大人多,分建3個村莊,這村名東萬大平洲,後簡化為東萬村。

西萬村 名稱來歷含義見東萬村。

劉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劉姓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劉大平州,1949年簡化為劉村。

溫辛陽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溫、辛、楊三姓在此各自立莊,因臨近大平州,取名溫大平州、辛大平州、楊大平州。1949年三村合併,取名溫辛楊。

岳村 宋代(西元960——1279年),嶽姓在此立莊,以姓得名嶽村。

岳辛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牛、白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岳村新村。後演化為岳辛莊。

薑莊子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薑姓遷此立莊,取名薑莊子。

天德店 金天德元年(西元1149年),建村,取名天德店。

趙村 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趙姓在此立村,以姓得名趙村。

彭各莊 五代周時(西元951——960年)王姓遷此立莊,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莊。後演化為彭各莊。

韓村 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立村。因靠近汗代諫議大夫韓延壽之墓,取名韓村。

西艾子 宋代(西元960——1279年),艾姓在此立莊,取名艾子。後附近發展成3個村,分別以方位命名。該村稱西艾子。

東艾子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艾子。

前艾子 村名來歷、含義見西艾子。

孫氏 漢代(西元221—262年)建村,據傳說,孫姓娘娘葬此得名孫氏。

太子務 明永年間(西元1403—1424年)秦、田、楊三姓遷此立莊,傳說此地曾是唐路王子為唐王墓守孝之處,藉以取名太子府(府演化為務).

北三王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王姓家族由弟兄三人帶領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取名三王。至民國初發展成3個村,各以方位命名,該村稱北三王。

何家務 元末(西元1368年),何姓立村,起名何家務。

大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梁、馬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莊,取名三大村。後簡化為大村。

東代辛莊 明景泰年間(西元1450—1456年)戴姓家族遷此立莊,取名戴辛莊。1945年,劃分為東、西戴莊(戴字演化為代)。該村稱東代辛莊。

西代辛莊 村名來歷、含義見東代辛莊。

何莊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何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何姓得名何莊。

朱三王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三王。

大三王 村名來歷、含義見北三王。

紀屯 宋祐嘉年間(西元1056—1063年)卡姓在此立莊,取名甯壽屯。清代改名紀家屯。1949年簡化為紀屯。

崔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崔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崔邊村。

劉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劉邊村。

徐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徐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徐邊村。

慶邊村 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慶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因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慶邊村。

程子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程子。

杜邊村 明末(1628—1644年),杜姓家族遷此,以其地處文安縣與大城縣交界處,以姓得名杜邊村。

南史村 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史姓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姓得名史村。後因與北史村相對應得名南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