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完這部電影,99%的人說想去旅行

旅行帶給人的是什麼?

記得曾經問過許多人這個問題,

大多數的回答是旅行沒多大意思。“也就那樣,跑那麼遠又那麼累,能有啥意思。”漸漸的我也開始認同這樣的觀點。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可能錯了。時間就是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東西,這世上任何事物似乎都敵不過時間。

旅行哪裡是在看風景啊?能夠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人文,聽到不同的故事,感受世間的人情百態,這些才是旅行的價值所在吧。《摩托日記》這一影片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情節是根據古巴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的《南美叢林日記》所改編。

《摩托日記》之所以能在許多同類題材電影中脫穎而出,導演沃爾特•賽勒斯對電影的人物塑造與情感氛圍的深厚控制力功不可沒。他把切•格瓦拉的日記與和他共同旅行的阿爾伯托•格拉納多的回憶錄糅合到了一起,

給予了影片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細膩真實的背景。從政治與情感的角度,詳細地表現了兩個年輕人旅行的種種細節,追溯了拉丁美洲革命中心的起源。同時,旖旎的南美風光也讓影片的畫面與質感變得如油畫般絢爛迷人;而影片中淡淡的懷舊情調和對人性與革命的嚮往,又把這部深具內涵的電影與一般的公路影片區別開來,
顯示出導演沃爾特•賽勒斯含蓄的藝術品位元與影像格調。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則成功把握住了切•格瓦拉的不同氣質,以及他內心世界的情感轉變,讓一個勇敢堅強、並且富有責任感的切•格瓦拉形象躍然銀幕,

更使影片的主題得以通過人物得到了昇華。在這個許多人不再願意發現和追求自我理想的年代,滲透著理性和非理性味道的《摩托日記》,對理想的精神本質進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訴我們,理想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冰涼的追尋,而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生命的真誠信念。

可以說這次穿越整個南美洲的旅行直接改變了主人公的人生,讓他從一個追求自由,崇尚浪漫主義的男生,轉變為甘地主義的男人,最後又在他心中種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種子。

隨後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鮮事物連續不斷地衝擊和轉變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著他們,而在旅程的最後一段時間,也是格瓦拉24歲生日那天,他們來到秘魯山區的麻風病人隔離區,與麻風病人共處的親身經歷更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質疑——被經濟定義的所謂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旅程雖然結束了,但窮苦的人民、無依的孩童、艱難的礦工、疾苦的病人。滿眼無情仍時時衝擊著他們的神經,同時樂觀的美洲人跳起的溫情的舞蹈,舞步間釋放的那種種的不快與不幸,以及那份隨著美妙的音樂適時而來的天性裡的自由,更讓他們久久難以釋懷。

時間回到今天,社會之中仍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公,不幸,痛苦或者悲傷。世界從未像今天那樣急切需要像格瓦拉那樣的人,讓他們去改變,去創造。如果你真的改變不了,請選擇做一個正直的人。

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著他們,而在旅程的最後一段時間,也是格瓦拉24歲生日那天,他們來到秘魯山區的麻風病人隔離區,與麻風病人共處的親身經歷更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質疑——被經濟定義的所謂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旅程雖然結束了,但窮苦的人民、無依的孩童、艱難的礦工、疾苦的病人。滿眼無情仍時時衝擊著他們的神經,同時樂觀的美洲人跳起的溫情的舞蹈,舞步間釋放的那種種的不快與不幸,以及那份隨著美妙的音樂適時而來的天性裡的自由,更讓他們久久難以釋懷。

時間回到今天,社會之中仍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公,不幸,痛苦或者悲傷。世界從未像今天那樣急切需要像格瓦拉那樣的人,讓他們去改變,去創造。如果你真的改變不了,請選擇做一個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