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蘇軾:一位資深“吃貨+小廚”的風雅情懷

說到蘇軾,我們都知道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皆取得舉世成就,堪稱宋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可鮮為人知的是,蘇軾還是一位極其風雅的“老餮(tāo)”——即資深吃貨一枚。

不同於一般 “美食家”僅僅垂涎各式美味佳餚、一飽口腹之欲後留些佳作名篇就算完成了“味蕾之旅”,風雅的“老餮”蘇軾,不僅熱愛美味,還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開創性思維研製新的菜式。

甚至於,即使被貶謫流放,也絲毫不影響這位東坡居士與美味佳餚完美邂逅的風雅情懷。

比如,流傳至今的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羹”等等,都源于蘇軾與各類美食的不解之緣。

肉類典型代表作——東坡肉、東坡魚

蘇軾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儘管彼時仕途受挫,但絲毫不影響其作為資深吃貨的風雅情懷。

到黃州走馬上任不久,蘇軾就發現當地盛產豬肉,只是苦於民眾不知做法,乏人問津。

於是,好吃肉且愛鑽研的“蘇小廚”,便將自己做紅燒肉的心得編入一首打油詩——《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詼諧喟歎的口氣中,足足透著一位資深美食家的心靈感悟。

不過,這還沒有完,

讓“東坡肉”真正名聲大噪的,是在蘇軾任杭州知府時。

那時,杭州梅雨季節雨水氾濫成災,蘇軾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幫助當地民眾度過了難關。杭州老百姓很感激他,聽說他喜歡吃豬肉,於是就抬著豬肉上門答謝。

豪爽的蘇軾也沒婉拒,他收貨後,直接上陣指點家人,將豬肉切塊、文火燉爛,那紅彤彤的豬肉色香味俱佳,很是誘人。隨後,蘇大學士將這美味贈送給辛苦勞作、疏通河道的民工們共用。

大家品嘗後,回味無窮,讚不絕口,從此,“東坡肉”廣為人知,流傳千古。

至於“東坡魚”的來歷,是因蘇軾平生很喜歡吃魚,且經常親自下廚烹飪。他在黃州時,就曾寫有《煮魚法》一文:

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或鯉魚治斫,冷水下。

入鹽於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

即這具體做法是:魚去鱗,剖腹,掏出內臟,用刀在魚肋兩邊各輕劃五刀後,入沸水鍋文火煮。煮時鍋裡還要加薑、蔥、桔皮等,起鍋時入鹽。這樣出的魚湯釅而白,魚肉而嫩。同時,吃魚肉時可蘸醬油,湯尤為鮮美。

從這份專門記載其研製成功的新菜式——“東坡魚”的烹飪方法這一小文中,我們甚至可以腦補一個憨態的東坡居士做菜形象。字裡行間,足見其作為資深老餮那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

素食類典型代表作——東坡豆腐、東坡羹

但是大家不要誤解蘇軾唯肉不歡,他可是很重視養生的,不僅喜歡肉食,對素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甚至於,他曾如此寫道:“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

由蘇軾首創的素食菜肴之一——“東坡豆腐”,至今仍是川菜系名肴之一。其做法是:將豆腐切塊,沾些許鹽和麵粉,放入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然後加入蔥、薑、料酒、香菇、冬筍、火腿,翻炒後添上半勺湯,再將先前炸好的豆腐放入,用小火煨燜,最後用大火燒幹湯汁,出鍋裝盤即成。

當時,蘇軾創制的這道菜,因取材便利且味道鮮美,很快在黃州當地流傳開來。其後,隨著他職務的變動,“東坡豆腐”作為其招牌菜,也被帶至了杭州、惠州等地。

至於 “東坡羹”,蘇軾曾著《東坡羹頌》傳授菜譜: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

這具體做法是:將大白菜、大頭菜、大蘿蔔、野薺菜反復揉洗乾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兒,並在大鍋四壁、大瓷碗上塗抹生油。然後,將切碎的白菜、蘿蔔、薺菜及少許生薑,放入鍋中煮菜羹。這時要注意,用油碗覆蓋但不觸碰菜羹。最後,將盛滿米的蒸屜放在鍋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後,再蓋上屜蓋。

這種蘇軾首創的“東坡羹”,使得米飯與菜羹同熟,飯菜合一且口味清淡,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歡。

一豆腐一美羹,蘇大學士的素菜,足足是有賣相也有內涵。

麵點類典型代表作——東坡餅、東坡豆粥

說完了有葷有素的菜肴,我們再來看看這桌東坡系列大餐裡的主食。

首先,就是大眾熟知的“東坡餅”。說到這兒,還有一段頗具文藝色彩的佳話。相傳,蘇軾被貶職海南儋縣,當地一位老婆婆做環餅手藝極好,但因店鋪位置偏僻,乏人問津。她聽說蘇軾貶官至此,就想求助大名鼎鼎的蘇軾題詩做宣傳,期望通過名人效應,打開市場銷路。

樂善好施的蘇軾,憐憫老婆婆生活淒苦,加之其環餅確實美味,於是就提筆寫了一首七絕: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果不其然,經蘇軾這麼一吆喝,老婆婆的環餅瞬間熱賣,生意很是興隆。此後,當地人就將這種環餅命名為“東坡餅”。

這一道美食中,不僅被賦予了濃郁的鄉情氣息,還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蘇大學士樂於助人的品格。雖未出自東坡之手,卻實有東坡之特。

而另一道名點“東坡豆粥”的來歷,則是源自蘇軾在《豆粥》一詩中所說:“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這裡的“沙瓶”,即是指砂鍋。蘇軾喜歡用砂鍋煮豆粥,不僅便於豆粥熬爛入味,還能確保營養不流失。在煮豆粥的過程中,香氣四溢,本身也是對味蕾極大的撫慰。

而且,從養生學的角度看,蘇軾發明此款“東坡豆粥”,不僅驅寒養胃,還營養豐富,廣受老百姓們的親睞。

除了正餐裡的美味佳餚,蘇軾對飯後果點也是很有研究。

最後被流放至嶺南蠻夷之地時,蘇軾從不似其他政客那般鬱鬱不得志、哀怨悽楚之情,而是保持一貫風采,充分發揮了一個資深“老餮”的吃貨情懷。他驚喜地發現,當地盛產盧橘、楊梅和荔枝,細細品嘗之後,留下千古名詩《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字裡行間,都體現著蘇軾對嶺南風物的喜歡,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其一貫曠達樂觀、隨遇而安的品性。

儘管一生仕途波折,宏圖大志難以施展,但蘇軾卻始終保持著微笑向暖、通透豁達的風格。在那些艱難的人生歲月,他從美食裡尋到了樂活的雅趣,將自己修煉成了一位久負盛名的資深“老餮”,並在歷史上,留下了趣味盎然的一筆。

作者:袁方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我們甚至可以腦補一個憨態的東坡居士做菜形象。字裡行間,足見其作為資深老餮那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

素食類典型代表作——東坡豆腐、東坡羹

但是大家不要誤解蘇軾唯肉不歡,他可是很重視養生的,不僅喜歡肉食,對素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甚至於,他曾如此寫道:“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

由蘇軾首創的素食菜肴之一——“東坡豆腐”,至今仍是川菜系名肴之一。其做法是:將豆腐切塊,沾些許鹽和麵粉,放入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然後加入蔥、薑、料酒、香菇、冬筍、火腿,翻炒後添上半勺湯,再將先前炸好的豆腐放入,用小火煨燜,最後用大火燒幹湯汁,出鍋裝盤即成。

當時,蘇軾創制的這道菜,因取材便利且味道鮮美,很快在黃州當地流傳開來。其後,隨著他職務的變動,“東坡豆腐”作為其招牌菜,也被帶至了杭州、惠州等地。

至於 “東坡羹”,蘇軾曾著《東坡羹頌》傳授菜譜: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

這具體做法是:將大白菜、大頭菜、大蘿蔔、野薺菜反復揉洗乾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兒,並在大鍋四壁、大瓷碗上塗抹生油。然後,將切碎的白菜、蘿蔔、薺菜及少許生薑,放入鍋中煮菜羹。這時要注意,用油碗覆蓋但不觸碰菜羹。最後,將盛滿米的蒸屜放在鍋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後,再蓋上屜蓋。

這種蘇軾首創的“東坡羹”,使得米飯與菜羹同熟,飯菜合一且口味清淡,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歡。

一豆腐一美羹,蘇大學士的素菜,足足是有賣相也有內涵。

麵點類典型代表作——東坡餅、東坡豆粥

說完了有葷有素的菜肴,我們再來看看這桌東坡系列大餐裡的主食。

首先,就是大眾熟知的“東坡餅”。說到這兒,還有一段頗具文藝色彩的佳話。相傳,蘇軾被貶職海南儋縣,當地一位老婆婆做環餅手藝極好,但因店鋪位置偏僻,乏人問津。她聽說蘇軾貶官至此,就想求助大名鼎鼎的蘇軾題詩做宣傳,期望通過名人效應,打開市場銷路。

樂善好施的蘇軾,憐憫老婆婆生活淒苦,加之其環餅確實美味,於是就提筆寫了一首七絕: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果不其然,經蘇軾這麼一吆喝,老婆婆的環餅瞬間熱賣,生意很是興隆。此後,當地人就將這種環餅命名為“東坡餅”。

這一道美食中,不僅被賦予了濃郁的鄉情氣息,還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蘇大學士樂於助人的品格。雖未出自東坡之手,卻實有東坡之特。

而另一道名點“東坡豆粥”的來歷,則是源自蘇軾在《豆粥》一詩中所說:“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這裡的“沙瓶”,即是指砂鍋。蘇軾喜歡用砂鍋煮豆粥,不僅便於豆粥熬爛入味,還能確保營養不流失。在煮豆粥的過程中,香氣四溢,本身也是對味蕾極大的撫慰。

而且,從養生學的角度看,蘇軾發明此款“東坡豆粥”,不僅驅寒養胃,還營養豐富,廣受老百姓們的親睞。

除了正餐裡的美味佳餚,蘇軾對飯後果點也是很有研究。

最後被流放至嶺南蠻夷之地時,蘇軾從不似其他政客那般鬱鬱不得志、哀怨悽楚之情,而是保持一貫風采,充分發揮了一個資深“老餮”的吃貨情懷。他驚喜地發現,當地盛產盧橘、楊梅和荔枝,細細品嘗之後,留下千古名詩《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字裡行間,都體現著蘇軾對嶺南風物的喜歡,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其一貫曠達樂觀、隨遇而安的品性。

儘管一生仕途波折,宏圖大志難以施展,但蘇軾卻始終保持著微笑向暖、通透豁達的風格。在那些艱難的人生歲月,他從美食裡尋到了樂活的雅趣,將自己修煉成了一位久負盛名的資深“老餮”,並在歷史上,留下了趣味盎然的一筆。

作者:袁方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