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量嘉賓朱世強:外骨骼機器人代替人的肢體功能

中國機器人事業起步晚,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那國內機器人產品產業化的過程與國外的相比是怎樣的?此次,確認出席峰會的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朱世強曾說過:“這個也未必。

機器人涵蓋的範圍很廣,除了作為生產裝備的機器人,還有服務機器人、特種裝備和軍用機器人,我們和國外差不多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就看我們怎麼走這條路了。”峰會上,朱世強教授對機器人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等業界十分關注的話題有哪些真知灼見?敬請期待。

朱世強教授

朱世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同時擔任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家用機器人標準化專家組成員、IEC 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 TC59 W16家用機器人國際標準專家組成員。朱世強教授在機械電子控制工程、流體傳動及控制、機器人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其研製的自主吸塵機器人,具有在非結構性環境下自主作業的能力,

達到了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水準;外骨骼機器人則可代替人的肢體功能。

外骨骼機器人

朱世強教授有一項研究成果是外骨骼機器人,人與它結合後,一是可以代替人的肢體功能,幫助受傷或殘疾人士;二是可以讓人獲得更大的肢體力量。比如說,你要抬起100斤的物體可能會很吃力,而如果有了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或許就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了。外骨骼機器人還可以用於搬運,

甚至是戰場等很多領域。

機器換人

“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娛樂、醫療、保健、旅遊等領域都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的身影,‘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朱世強教授表示,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提高給“機器人勞動力”帶來了巨大市場需求,在朱世強看來,人們是該考慮未來如何不被機器人“搶飯碗”了,“也許人的就業方向將愈發集中於那些必須依賴大腦的職業。”

朱世強教授還說過,

真正意義上的“機器換人”應與企業的發展目標提升、管理方式的轉變、人員的提升等諸多方面結合起來。他說,“機器換人”並不就是用機器人換人,而是以適用的機械設備替換人的勞動,機器人只是其中的設備之一。不必過度迷信國外設備,設備要強調“適用+適度的柔性”,應綜合考慮性能、成本、維護等因素。

機器人創業

中央電視臺還曾播過朱世強的一個觀點,

即“四多四少”,其中一個“多”一個“少”就是指概念性的樣機多,進入市場的使用產品少。還有一個就是題材用得多,但是真正做出業績的少,這都是機器人行業的普遍現象。針對這些現象,朱世強表示:“對於一些想要在機器人領域創業的人,我認為可以對於機器人的某一個技術單元進行創業,例如如果可以把機器人的一個手指做的很好就完全可以在這個行業中立足。相對來說,要是對整機產品進行創業的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要是對整機產品進行創業的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