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蒼蒼,野茫茫,鄭州綠博園第六屆問花節“要出牆”!

天蒼蒼,野茫茫,鄭州綠博園第六屆春季問花節“要出牆”啦。綠博園春季問花節是對古代花朝節的進一步發掘,讓它更現代,更時尚化喲。

鄭州綠博園第六屆春季問花節將傳統節事“花朝節”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過“賞花仙、循花道、踏花林、傳花令、抽花簽、翻花牌、品花齋、觀花舞、留花影”等活動,讓廣大遊客感受鄭州綠博園第六屆問花節的魅力所在。

鄭州綠博園第六屆問花節就在3月25日盛大開幕,持續到5月7日。

花朝節是“女神”的節日,

當然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女神”,是真的“女神”,對, 就是神仙姐姐!大家一定很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特別的節日。

花朝節的由來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由於氣候不同,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唐代,花朝節只流行於官宦世家等上流社會,是日,文人士子踏青賞花,吟詩作賦。及至宋代,擴散到民間,節日氣氛濃烈,有詞為證:“重簷飛峻,麗彩橫空,繁華壯觀都城。雲母屏開八面,人在青冥。憑欄瑞煙深處,望皇居、遙識蓬瀛。回環閣道,五花相鬥,壓盡旗亭。歌酒長春不夜,金翠照羅綺,

笑語盈盈。陸海人山輻輳,萬國歡聲。登臨四時總好,況花朝、月白風清。豐年樂,歲熙熙、且醉太平。”(宋·曹組《聲聲慢》)

清代蔡雲有《詠花朝》一首,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紅。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舊時認定花草與人本是一種緣分,“點綴”即用各種顏色的紙或布,剪成條狀,掛在花樹上,是為系住緣分,佑一年都花好月圓如意。

花朝節的習俗

祝神廟會: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

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余,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祭祀勸農:在很多地方,“花朝節”還要舉行祭日活動,祭日與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禮制,但是規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這是表達感恩天地陰陽造化給人類的恩賜。

種花挑菜: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曬種祈豐: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插花簪花:“花朝節”這天,民間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

製作花糕: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鬱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賞紅:家家戶戶剪紅綢條之類的絲條掛於花木上,為花祝壽,叫做賞紅,有祝花木繁盛,人夀年豐的含義。

趕花會:花會上有花木銷售,還有娛樂演出,人們在購買花卉之時,欣賞各種雜耍演出,其樂無窮。

花朝節的文藝

插花:宋代插花藝術在民間蔚然成風,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簪花:簪花之俗歷久不衰。蘇軾《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唐宋時男子亦簪花,還成為典禮儀節。《宋史 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宋朝廷宴會,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民間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儀中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

花詩:文人詩客以花托物詠志、抒懷寄情的詩詞博大如海,又如焰似燈。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龔自珍之“落紅不是無情物”、佛家“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都繪炙人口,或怡情養性,或發人心省。

花繪:中國畫中,花鳥畫是一大類,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

花朝節的飲食

花糕: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

吃花:唐太宗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宴”。

春菜粥:粥裡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

問花節活動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哈,“花仙”迎賓、露街音樂會、鮮花與愛情、小丑大輪車、你彎腰,我送禮、傳花令·猜燈謎、打花糕·品花齋、藍天下的風箏藝術、中原漢子的剪紙情懷和指尖上的面塑故事等活動,將會與大家見面喲!

講了這麼多關於花朝節的文化,你是不是也想過一次花朝節呢?你動心了嗎?想過“花朝節”,就來鄭州綠博園!

剪成條狀,掛在花樹上,是為系住緣分,佑一年都花好月圓如意。

花朝節的習俗

祝神廟會: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

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余,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祭祀勸農:在很多地方,“花朝節”還要舉行祭日活動,祭日與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禮制,但是規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這是表達感恩天地陰陽造化給人類的恩賜。

種花挑菜: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曬種祈豐: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插花簪花:“花朝節”這天,民間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

製作花糕: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鬱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賞紅:家家戶戶剪紅綢條之類的絲條掛於花木上,為花祝壽,叫做賞紅,有祝花木繁盛,人夀年豐的含義。

趕花會:花會上有花木銷售,還有娛樂演出,人們在購買花卉之時,欣賞各種雜耍演出,其樂無窮。

花朝節的文藝

插花:宋代插花藝術在民間蔚然成風,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簪花:簪花之俗歷久不衰。蘇軾《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唐宋時男子亦簪花,還成為典禮儀節。《宋史 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宋朝廷宴會,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民間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儀中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

花詩:文人詩客以花托物詠志、抒懷寄情的詩詞博大如海,又如焰似燈。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龔自珍之“落紅不是無情物”、佛家“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都繪炙人口,或怡情養性,或發人心省。

花繪:中國畫中,花鳥畫是一大類,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

花朝節的飲食

花糕: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

吃花:唐太宗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宴”。

春菜粥:粥裡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

問花節活動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哈,“花仙”迎賓、露街音樂會、鮮花與愛情、小丑大輪車、你彎腰,我送禮、傳花令·猜燈謎、打花糕·品花齋、藍天下的風箏藝術、中原漢子的剪紙情懷和指尖上的面塑故事等活動,將會與大家見面喲!

講了這麼多關於花朝節的文化,你是不是也想過一次花朝節呢?你動心了嗎?想過“花朝節”,就來鄭州綠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