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校新聞傳播類公眾號哪家強?一份誠摯的推薦清單

新媒體的發展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個性化的自我表達、及時的互動分享、廣泛的公共參與都有了多樣化的平臺。

但與此同時,人們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也受到了一系列挑戰,害怕錯過重要內容的資訊焦慮綜合症,被“資訊繭房”限制的視野,越來越碎片化的時間。當資訊環境日益嘈雜人們的注意力被漸趨分散時,只滿足於擁有資訊搜索和利用的能力已遠遠不夠,建立適合自己的資訊篩選機制應該被提上日程。
這一次,我們進行了一次大篩選,只為方便您能夠閱讀一些高品質的文章。

全國部分高校或機構
學校帳號所屬功能介紹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數洞社媒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官方發佈平臺關注國內外社會化媒體新鮮資訊、學術觀點、資料洞察,
挖掘社媒生產力。
北大新媒體北京大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室關於新媒體的資訊、評論和研究。
胡泳胡泳老師數位化時代的生活設計。
清華大學清華傳媒評論個人關注業界動態,觀察學界前沿,從新聞傳播讀懂中國。清華全球傳播清華大學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史論部傳播新聞傳播史論研究動態和前沿觀點,
人大新聞史論部學者的最新科研、教學成果和學術動態。國際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唯一的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
RUC新聞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新聞采寫編評及攝影業務教學與實踐平臺。
RUC廣告與傳媒經濟研究分享經典或原創性廣告與傳媒經濟研究。

人大公共傳播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人大公共傳播研究所
少華讀書馬少華老師分享讀書、觀劇感受和教學日誌。
胡長白胡百精老師從學者之文到文人之文。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研究中心九十九度一本有腔調的雜誌,給你有品質的復旦生活。
復旦新媒體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專案集體運營講座乾貨、學術討論、工具分享。

中國傳媒大學民意與傳播研究所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致力於觀察網路輿情,分析網路熱點話題。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博物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廣告博物館資訊發佈平臺。
新聞視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刊物
武漢大學武大新聞傳播提供武大新聞傳播學院最新消息,考研、書籍推介、觀點討論。狐說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路傳播系師生的專業學習互動平臺。
武大新視點武漢大學校園媒體以深度報導為主,有“武大小南周”之稱,提供前沿觀點和理性思考。
隨波逐流WHU單波老師
鏑次中繼資料傳媒實驗室融資料採擷與分析、資料視覺化技術等內容於一體的交流互動平臺。
華中科技大學媒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理論學生工作坊。華中大新聞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
華科新媒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聯合湖北晴彩視訊公司共同成立聚焦新媒體產業,探索新媒體創新和實踐,展示和孵化新媒體研究成果。
媒介與文明學術前沿華中科技大學媒介與文明學術前沿創新團隊
四川大學符號與傳媒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推送符號學、傳媒學、敘述學等最新成果。常識四川大學學生自辦新聞實踐平臺關注校園內外即時熱點與深度報導,做有溫度的新聞;線下舉行讀書會。
南京大學新潮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記者團提供新聞和評論。新記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來編輯部關注青年眼中的熱點新聞,為所有新聞傳播學子提供專業知識服務。
南大新傳發佈學院新聞公告、教學科研等。
南大傳播與歷史研究小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聚焦傳播與中國社會的研究者打破學科界限,在歷史縱深處思考傳播與現當代中國的關係。
南大新傳讀書會分享新知,交流觀點。
南大新傳418博士之家全球華人新聞傳播學術圈青年博士訪問講座的學術交流平臺。
南大網台NTV南京大學學生網路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發佈學生自製電視節目與網台活動相關資訊。
浙江大學浙大傳媒星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學生新媒體實踐平臺嘗試幾乎所有的媒介形式,提供最豐富的新聞體裁,挖掘最直擊人心的選題。重建巴比塔吳飛老師聚焦人類溝通與合作的現實問題,在學習、思考與行動中為人類重建巴比塔尋求智慧方略。
中山大學布穀島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銳青年媒體,提供新聞和事實。中大青年中山大學校園媒體北京師範大學鐵獅NEWS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喻國明
汕頭大學汕頭大學新聞學院國際化、重實踐。前瞻性、培養有國際影響力的應用型傳媒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107調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媒體以深度報導為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春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媒體為公共利益奔與寫,為新聞理想鼓與呼。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術前沿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平臺關注新聞與傳播學術前沿、學術動態和成果。中國海洋大學新聞傳播OUC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關注業界風雲,追蹤學界動態,網羅最新學術資訊。五子頂下有人家王天定老師關注新媒體時代的社區建設、鄉村發展和個體命運,關注壓縮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變遷與創新。
海大電影課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教師及學生影視評論
香港大學盡知天下事錢鋼老師觀察和筆記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外譯新社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新媒體編譯平臺安徽大學新銳傳播湖南大學湖大新聞人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學生實踐平臺重慶大學小安大話傳播郭小安老師新聞傳播資訊、原創思考和見解,學術與娛樂並存。羊村傳播曾潤喜老師及其團隊學術發現
小強傳播張小強教授及其碩士團隊從生活角度觀察網路傳播、新媒體和新聞傳播業,傳遞新媒體和新聞傳播業界學界資訊。
廈門大學廈大鄒振東鄒振東老師輿論埋伏密碼,傳播改變人生。環境傳播研習社整理環境傳播理論、分享前沿研究議題、討論熱點環境事件、交流推廣環境傳播實踐活動及經驗。
廈大言炎廈門大學學生新聞、人物專訪、時評、攝影等。
深圳大學新新報New Times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發佈校園資訊、每期報紙預告和內容等。蘇州大學大學新聞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大學新聞社主辦創刊於1998年,以“為學生立言”為辦報理念。暨南大學譚天論道譚天老師關注傳媒業界前沿動態,聚焦新媒體研究成果,同時也談論傳播、教育、生活、文化與思想。

近幾年來,許多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上不斷改革,引入了“畢業設計”這一新形式。2014年,深圳大學6位元女生的多媒體深度報導《深圳漁村:遠去的故鄉》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深圳晚報》以頭版加內8個整版的特大專題予以刊發。“汕頭大學新聞學院”推送的《老無所依,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困境》《老漂族:遷徙的晚年如何安放》《尋找大饑荒見證人》以及“新聞傳播OUC”推送的《圍牆與突圍:同志認同之困》《喃喃》等一系列學生作品,關注邊緣群體、社會的潛隱性問題或者是回溯重大歷史問題,引起過比較大的反響。另外,這兩個號還會推送其它類的學生作品,包括紀錄片、新聞時評、雜誌、書籍、廣告和微電影等。

“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國際新聞界”“民意與傳播研究所”學術乾貨很多,也是我看得比較多的號。當初粉上“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大概是因為劉海龍老師的《我們還能相信群眾嗎》一文。“國際新聞界”自是不必說,多是高品質的論文。“民意與傳播研究所”則有很多與輿論有關的高品質文章。

北京時間2015年11月14日淩晨4點左右,巴黎市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深圳大學的大學生報導團隊利用網路及時採訪,從不同角度跟進事件報導,引發了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汕頭大學白淨教授的《學界PK業界:巴黎暴恐,中國校媒如何第一時間發出報導》,對此做出了深度分析。在這次突發事件的報導中,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新潮”“新記者”“南大網台NTV”、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布穀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RUC新聞坊”“青年人大”以及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新新報NewTimes”展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水準。

另外,有幾個號對我影響比較大,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盡知天下事”會推送錢鋼老師的一些文章以及其學生的“生日報”作品。“生日報”項目始於2011年在香港大學開設的《Readings in China media and society》研究生課程,也是港大公開課《通傳媒,識中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國當代新聞史研究》課程和廣州中山大學《當代中國新聞史》課程的必備節目。上課的同學們需要尋找父母或自己出生當天家鄉的報紙,從當年的報頭、新聞甚至廣告中搜集值得談的材料,在課上做演講。至今,該號已經推送了許多1958年至1976年的“生日報”作品,像“‘佛山號’悲劇:被遺忘的港澳客輪海難”“中越關係的恩恩怨怨”“教育革命:一代人的噩夢”等。

馬少華老師會在“少華讀書”裡推送一些自己在“新聞評論”課堂上的教學感悟,這些文章在我學習寫新聞評論時曾給予我很大的幫助。

“五子頂下有人家”由王天定老師帶領學生創辦,其中發佈了很多學生參與社區調研的報告。對新聞傳播學和社會學感興趣的同學,不妨讀一下《從小居安到北龍口:那些被大學改變的村莊》。

“鏑次中繼資料傳媒實驗室”以“資料新聞”為核心,經常開展線上沙龍,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海內外學者參與分享。

最後,在我看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固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這種學習方式帶給我們的只是一些知識碎片,若要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我們還需要基於知識點展開拓展性閱讀。

作者 | 張夢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
武大新視點武漢大學校園媒體以深度報導為主,有“武大小南周”之稱,提供前沿觀點和理性思考。
隨波逐流WHU單波老師
鏑次中繼資料傳媒實驗室融資料採擷與分析、資料視覺化技術等內容於一體的交流互動平臺。
華中科技大學媒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理論學生工作坊。華中大新聞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
華科新媒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聯合湖北晴彩視訊公司共同成立聚焦新媒體產業,探索新媒體創新和實踐,展示和孵化新媒體研究成果。
媒介與文明學術前沿華中科技大學媒介與文明學術前沿創新團隊
四川大學符號與傳媒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推送符號學、傳媒學、敘述學等最新成果。常識四川大學學生自辦新聞實踐平臺關注校園內外即時熱點與深度報導,做有溫度的新聞;線下舉行讀書會。
南京大學新潮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記者團提供新聞和評論。新記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來編輯部關注青年眼中的熱點新聞,為所有新聞傳播學子提供專業知識服務。
南大新傳發佈學院新聞公告、教學科研等。
南大傳播與歷史研究小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聚焦傳播與中國社會的研究者打破學科界限,在歷史縱深處思考傳播與現當代中國的關係。
南大新傳讀書會分享新知,交流觀點。
南大新傳418博士之家全球華人新聞傳播學術圈青年博士訪問講座的學術交流平臺。
南大網台NTV南京大學學生網路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發佈學生自製電視節目與網台活動相關資訊。
浙江大學浙大傳媒星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學生新媒體實踐平臺嘗試幾乎所有的媒介形式,提供最豐富的新聞體裁,挖掘最直擊人心的選題。重建巴比塔吳飛老師聚焦人類溝通與合作的現實問題,在學習、思考與行動中為人類重建巴比塔尋求智慧方略。
中山大學布穀島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銳青年媒體,提供新聞和事實。中大青年中山大學校園媒體北京師範大學鐵獅NEWS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融媒體中心喻國明
汕頭大學汕頭大學新聞學院國際化、重實踐。前瞻性、培養有國際影響力的應用型傳媒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107調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媒體以深度報導為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春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媒體為公共利益奔與寫,為新聞理想鼓與呼。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術前沿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平臺關注新聞與傳播學術前沿、學術動態和成果。中國海洋大學新聞傳播OUC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關注業界風雲,追蹤學界動態,網羅最新學術資訊。五子頂下有人家王天定老師關注新媒體時代的社區建設、鄉村發展和個體命運,關注壓縮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變遷與創新。
海大電影課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教師及學生影視評論
香港大學盡知天下事錢鋼老師觀察和筆記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外譯新社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新媒體編譯平臺安徽大學新銳傳播湖南大學湖大新聞人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學生實踐平臺重慶大學小安大話傳播郭小安老師新聞傳播資訊、原創思考和見解,學術與娛樂並存。羊村傳播曾潤喜老師及其團隊學術發現
小強傳播張小強教授及其碩士團隊從生活角度觀察網路傳播、新媒體和新聞傳播業,傳遞新媒體和新聞傳播業界學界資訊。
廈門大學廈大鄒振東鄒振東老師輿論埋伏密碼,傳播改變人生。環境傳播研習社整理環境傳播理論、分享前沿研究議題、討論熱點環境事件、交流推廣環境傳播實踐活動及經驗。
廈大言炎廈門大學學生新聞、人物專訪、時評、攝影等。
深圳大學新新報New Times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發佈校園資訊、每期報紙預告和內容等。蘇州大學大學新聞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大學新聞社主辦創刊於1998年,以“為學生立言”為辦報理念。暨南大學譚天論道譚天老師關注傳媒業界前沿動態,聚焦新媒體研究成果,同時也談論傳播、教育、生活、文化與思想。

近幾年來,許多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上不斷改革,引入了“畢業設計”這一新形式。2014年,深圳大學6位元女生的多媒體深度報導《深圳漁村:遠去的故鄉》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深圳晚報》以頭版加內8個整版的特大專題予以刊發。“汕頭大學新聞學院”推送的《老無所依,第一代農民工養老困境》《老漂族:遷徙的晚年如何安放》《尋找大饑荒見證人》以及“新聞傳播OUC”推送的《圍牆與突圍:同志認同之困》《喃喃》等一系列學生作品,關注邊緣群體、社會的潛隱性問題或者是回溯重大歷史問題,引起過比較大的反響。另外,這兩個號還會推送其它類的學生作品,包括紀錄片、新聞時評、雜誌、書籍、廣告和微電影等。

“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國際新聞界”“民意與傳播研究所”學術乾貨很多,也是我看得比較多的號。當初粉上“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史論”大概是因為劉海龍老師的《我們還能相信群眾嗎》一文。“國際新聞界”自是不必說,多是高品質的論文。“民意與傳播研究所”則有很多與輿論有關的高品質文章。

北京時間2015年11月14日淩晨4點左右,巴黎市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深圳大學的大學生報導團隊利用網路及時採訪,從不同角度跟進事件報導,引發了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汕頭大學白淨教授的《學界PK業界:巴黎暴恐,中國校媒如何第一時間發出報導》,對此做出了深度分析。在這次突發事件的報導中,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新潮”“新記者”“南大網台NTV”、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布穀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RUC新聞坊”“青年人大”以及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新新報NewTimes”展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水準。

另外,有幾個號對我影響比較大,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盡知天下事”會推送錢鋼老師的一些文章以及其學生的“生日報”作品。“生日報”項目始於2011年在香港大學開設的《Readings in China media and society》研究生課程,也是港大公開課《通傳媒,識中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國當代新聞史研究》課程和廣州中山大學《當代中國新聞史》課程的必備節目。上課的同學們需要尋找父母或自己出生當天家鄉的報紙,從當年的報頭、新聞甚至廣告中搜集值得談的材料,在課上做演講。至今,該號已經推送了許多1958年至1976年的“生日報”作品,像“‘佛山號’悲劇:被遺忘的港澳客輪海難”“中越關係的恩恩怨怨”“教育革命:一代人的噩夢”等。

馬少華老師會在“少華讀書”裡推送一些自己在“新聞評論”課堂上的教學感悟,這些文章在我學習寫新聞評論時曾給予我很大的幫助。

“五子頂下有人家”由王天定老師帶領學生創辦,其中發佈了很多學生參與社區調研的報告。對新聞傳播學和社會學感興趣的同學,不妨讀一下《從小居安到北龍口:那些被大學改變的村莊》。

“鏑次中繼資料傳媒實驗室”以“資料新聞”為核心,經常開展線上沙龍,邀請相關專業人士、海內外學者參與分享。

最後,在我看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固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這種學習方式帶給我們的只是一些知識碎片,若要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我們還需要基於知識點展開拓展性閱讀。

作者 | 張夢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