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俠客島:國產大飛機是組裝貨?你可別瞧不起它

今天的新聞頭條,非C919首飛莫屬。

從亮相到試飛的一年半時間裡,

為這架飛機,網上鍵盤俠已經鏖戰好幾回合了。令人驚奇的是,戰役的“制高點”不在這家飛機技術指標幾何,能賣多少架,而是“這架飛機究竟是自主貨還是組裝貨”。

組裝

如果像分解公式一樣拆解C919,這架飛機確實是組裝貨。機體外殼來自中航工業各公司產品,關鍵部件發動機、燃料控制系統及重要的飛控軟體來自美國、法國、德國。但若就此放下瓜皮散場回家,覺得C919不過爾爾,

未免會錯過精彩。

其實,造一架飛機某種程度上跟造房子差不多,沙子、水泥、磚頭買進門還得按圖紙造。所以,房子好壞第一關鍵在設計,第二是建築商不要偷工減料,第三是買來的材料得堪用。同理,從眾國家採購的零件、設備相當於品質可靠的材料,

C919的總體設計和總裝過程都是中國公司完全掌握。不少人質疑設計在整個C919中的重要性,島叔要先講個小故事。

當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很喜歡跟英國競賽造艦,這位二世祖心裡癢癢,自己也想下場走一個回合。於是他請幾位著名的造船家對他的設計做鑒定。過了幾周,造船家送回其設計稿並寫了如下意見:“陛下,您設計的這艘軍艦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和十分美麗的軍艦,稱得起空前絕後.它的桅杆將是世上最高的,

它的大炮射程也將是世上最遠的。您設計的艦內設備會使全部乘員都會感到舒適無比。但是,這艘輝煌的戰艦,看來只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會立刻沉入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般。”

所以,懂得如何運用切實可行的“理念”,比“設計專業”更重要。如果不服,日本那個“心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任何美好的想法如果不具備切實可操作性,

那就只能是“空想”,這樣的產物只適合放在博物館裡被欣賞,如果拿到現實場景下就是一場災難。

總裝

說完了設計、材料,再說說關於“建築商”的問題:總裝到底有沒有技術含量?當然有。給否定答案的人相當於說人人都可以蓋房子。不知道各位有多少擅長這個技能的,反正島叔雖然天天碼字“搬磚”,但要是親自去蓋了,自己還是不敢住的。

但凡一件工業品,要想保證品質可靠、標準穩定,整個組裝生產過程合理高效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不可靠,如果是汽車,拋錨荒郊野外也還有救,但萬米高空上飛的飛機給你補救的機會可不多。況且,天天趴窩的飛機,你肯買麼?此外,產品標準穩定也很重要,別的不說,早前二戰時候日本的戰鬥機也非常牛。然而,令日軍頭痛的是,發動機的活塞環,需要經驗豐富的機修整備兵拿著銼刀一點點的修正。為啥,因為活塞環的工藝水準不達標。這又是一個木桶原理。

所以說,如果沒有解決好生產過程,最後造出來的東西即便能飛,代價也是高成本。也許這一招放到軍用飛機上還情有可原,可是C919是商用飛機,這樣的高成本如何一雪上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的前恥呢?而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我國在這方面底子薄,不管是生產、加工工藝還是品質管理都存在問題。好在幾十年廉價勞動力的經驗換來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商用大飛機雖然當年吃了麥道公司合資遊戲的虧,隊伍差點散了,但架勢終於拉開了,逐步解決上述問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目前,這架飛機是我們自主生產的,需要採購什麼都是生產商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就好像微軟目前搞架構開發,把具體的程式都交給印度外包公司一樣。如果這樣就說Win10是印度的,不知道微軟會不會同意?

替換

至於“買材料”,確實不是小事。島叔從來不反對追求國產化率的問題,反而一直覺得高國產率才是“中國製造”的真正絕殺技。

但這畢竟是商用飛機,不是明天拿著打仗去的軍用飛機。而且,目前已經濟全球化,為什麼不先通過國際採購,把產品搞出來呢?一邊通過實踐繼續提高設計和生產的水準,一邊逐步解決各個分系統的國產替代率問題?更何況目前,關於發動機的國產化問題已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其他許多分系統其實也都是以合資形式進行採購的。這都是我們玩熟的老套路了,需要擔心麼?

如果就為了每一個零件都國產,而讓設計和生產隊伍傻乎乎的坐等,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全球化的時代,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效的成果才是我們的目標。

目前C919可能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產業化,別忘了,C919並非在我國試飛成功就算皆大歡喜,後面還要通過美國和歐洲相關部門的認證,畢竟C919若無法飛往這兩個地區,對其潛在客戶的吸引力也將降低。面對西方國家主導的行業標準市場,C919很可能要迎戰各種技術壁壘。這時候,國際採購零配件反倒有可能幫助C919越過這個“偏見”的門檻。

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標誌性專案,國產大飛機今天首飛成功,首批交付使用可能要等到2020年了。如果順利的話,到那個時候,我們的C919會實現核心技術的國產,尤其是發動機會成為真正的“中國芯”。我們期待那一天。

為啥,因為活塞環的工藝水準不達標。這又是一個木桶原理。

所以說,如果沒有解決好生產過程,最後造出來的東西即便能飛,代價也是高成本。也許這一招放到軍用飛機上還情有可原,可是C919是商用飛機,這樣的高成本如何一雪上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的前恥呢?而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我國在這方面底子薄,不管是生產、加工工藝還是品質管理都存在問題。好在幾十年廉價勞動力的經驗換來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商用大飛機雖然當年吃了麥道公司合資遊戲的虧,隊伍差點散了,但架勢終於拉開了,逐步解決上述問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目前,這架飛機是我們自主生產的,需要採購什麼都是生產商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就好像微軟目前搞架構開發,把具體的程式都交給印度外包公司一樣。如果這樣就說Win10是印度的,不知道微軟會不會同意?

替換

至於“買材料”,確實不是小事。島叔從來不反對追求國產化率的問題,反而一直覺得高國產率才是“中國製造”的真正絕殺技。

但這畢竟是商用飛機,不是明天拿著打仗去的軍用飛機。而且,目前已經濟全球化,為什麼不先通過國際採購,把產品搞出來呢?一邊通過實踐繼續提高設計和生產的水準,一邊逐步解決各個分系統的國產替代率問題?更何況目前,關於發動機的國產化問題已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其他許多分系統其實也都是以合資形式進行採購的。這都是我們玩熟的老套路了,需要擔心麼?

如果就為了每一個零件都國產,而讓設計和生產隊伍傻乎乎的坐等,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全球化的時代,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效的成果才是我們的目標。

目前C919可能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產業化,別忘了,C919並非在我國試飛成功就算皆大歡喜,後面還要通過美國和歐洲相關部門的認證,畢竟C919若無法飛往這兩個地區,對其潛在客戶的吸引力也將降低。面對西方國家主導的行業標準市場,C919很可能要迎戰各種技術壁壘。這時候,國際採購零配件反倒有可能幫助C919越過這個“偏見”的門檻。

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標誌性專案,國產大飛機今天首飛成功,首批交付使用可能要等到2020年了。如果順利的話,到那個時候,我們的C919會實現核心技術的國產,尤其是發動機會成為真正的“中國芯”。我們期待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