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一句“吃茶去”竟成人生的領悟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禪宗歷代祖師語錄——《五燈會元》。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交談語。

據《五燈會元》載: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新來僧人,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禪師:“為何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

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著真諦。茶對佛教徒來說,是最平常的一種飲料,因為不可飲酒,所以幾乎每天必飲茶。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則靠自己的靈性悟性了。

一千多年來,無論是禪宗還是世俗之人對這個公案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和體會。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佛學道理。學習佛法不是一個知性問題,

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對禪的體驗也同樣如此,就像要知道茶的味道,你必須親自去喝那茶,然後才知道它是花茶、烏龍還是龍井,是冷的還是熱的。離開佛法,在世俗世界上,其實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茶乃平常之物,如穿衣吃飯,人人皆需,

人人可用。就象佛法,一切眾僧皆有佛性,無高無低,聖凡平等,人人皆備,人人可悟。禪、茶一味,人佛相通。佛法隨時可見,禪道隨時可入。只要有心,皆可覺悟。

“吃茶去”既體現了一種大智大慧,又體現了一種大慈大悲,它千錘百煉,深入淺出。智慧者覺悟,慈悲者為奉獻,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吃茶去”禪機最好的注解,是真正意義上參禪悟道的不二法門,是融化於生活,落實於當下的極致。

現代佛教領袖趙朴初曾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也是深得“吃茶去”個中韻味。

真正領會“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還可以啟迪我們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

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吃茶去”三個字可以提示我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狀況如何,順意也罷,逆境也罷,不可過於執著於身外之物。自己時刻保持一顆淡定的心態,悠哉悠哉地“吃茶去”!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