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愛新覺羅永琪是怎麼死的?揭秘歷史上真實的五阿哥

《還珠格格》讓大家都知道乾隆有個好兒子——永琪,影視劇中的永琪是個十足的好王子,深得“小燕子”、“令妃”和乾隆喜愛。其實歷史上真有永琪,並且是乾隆最疼愛最信任的兒子。

愛新覺羅·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其生母愉妃是珂裡葉特氏,員外郎額爾吉圖之女,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榮親王。五阿哥永琪年幼聰慧學,善書畫,博學多才精通多滿語、漢語、蒙古語多種語言,而且少時喜愛騎術射擊,武技也頗為精湛。另外他對天文曆法也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對此他還特著了《蕉桐賸稿》永世流傳。五阿哥出眾的才華和得體的言行都深得乾隆喜愛,但乾隆覺得其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恪盡孝道。史書記載,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發生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也當是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卻沒有及時趕到,引發乾隆的極度不滿。也就是在此事過後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三十年(1765)十一月,
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和碩榮親王,他也是最早由乾隆帝親封的第一個皇子。

永琪在乾隆的眾多皇子中是十分出色的一位,深受皇帝賞識。

他自幼聰慧好學,少年時即精通騎射、意氣風發,具備了尚武的滿洲後人的基本素質。但他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人,

文采、風騷也不遜色。他繼承了祖父康熙帝的基因,求知欲強,學識廣博,通曉漢、滿、蒙等多種語言,並曾深入研究過天文曆算之學,尤其是他所作的《八線法》手卷,除用“甲乙丙丁”代現代幾何學中的ABCD以外,其計算精度,也為當時所罕見。

永琪表現出眾,本來是皇儲的不二之選,可惜他的一生只是匆匆廿五載。

乾隆帝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接見英國使節馬戛爾尼時曾對他說:“其時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更覺貴重,

且漢文、滿州、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複因病旋逝。”乾隆不但不避嫌談及當年立儲屬意永琪,且在他逝世後二十多年,足以表現對永琪的喜愛和懷念。

榮親王永琪及其後裔被編入右翼近支鑲紅旗,

族分為第一族。榮親王府位於宣武門內太平湖西側,據昭梿《嘯亭雜錄》記載“此園俱好,園林亦佳”,而榮王府更成為後來醇親王奕譞的府第。永琪死後葬入定安親王永璜墓,即在北京城東北面的不老屯鎮楊各莊村二裡,循郡王永璋亦同葬於此,那裡風水極佳。因所葬是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和皇儲大熱永琪,故人們又稱墓園為“太子陵”。(由於1958年興建密雲水庫的關係,“太子陵”建築群已被拆除,昔日墓園所在也長埋水庫之下。而因未被盜墓,開啟地宮後發現陪葬品甚豐,珍品現已移送到首都博物館展出。

歷史上的永琪是在25歲的時候病逝的,他所得的病是附骨瘡(也就是附骨疽)。附骨疽屬於現代醫學所說的骨結核一類的病症,附骨疽本來不屬於遺傳病,但是在愛新覺羅家族中得這種病的人比較多。附骨疽主要表現為三陰不足,外邪過盛,而且疼痛會越來越嚴重。

不過附骨疽在當時也不是無藥可醫,當時為什麼永琪得了附骨疽後卻沒辦法治癒,可能是和永琪的體質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永琪從小就愛騎射,經常風餐露宿最後導致病情十分嚴重而不能治癒。

(由於1958年興建密雲水庫的關係,“太子陵”建築群已被拆除,昔日墓園所在也長埋水庫之下。而因未被盜墓,開啟地宮後發現陪葬品甚豐,珍品現已移送到首都博物館展出。

歷史上的永琪是在25歲的時候病逝的,他所得的病是附骨瘡(也就是附骨疽)。附骨疽屬於現代醫學所說的骨結核一類的病症,附骨疽本來不屬於遺傳病,但是在愛新覺羅家族中得這種病的人比較多。附骨疽主要表現為三陰不足,外邪過盛,而且疼痛會越來越嚴重。

不過附骨疽在當時也不是無藥可醫,當時為什麼永琪得了附骨疽後卻沒辦法治癒,可能是和永琪的體質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永琪從小就愛騎射,經常風餐露宿最後導致病情十分嚴重而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