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陳滿這一年:迷戀“互聯網創業”,稱親友“不懂”覺得孤獨

辦完釋放手續的陳滿,剛走出海南美蘭監獄門口,就處在記者包圍中。他在眾人注目下給遠在四川綿竹的父母打了電話。

“剛才跟爸媽說了什麼?”“他們哭了是嗎?”“是不是還要創業啊?創業做什麼呢?”“票買好了嗎?馬上就準備回家了?”提問聲此起彼伏,

閃光燈不停地打在陳滿臉上。陳滿微笑著逐一回答。

2016年2月1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海口美蘭監獄依法對陳滿故意殺人、放火再審案公開宣判,撤銷原審裁判,宣告陳滿無罪。上午10時40分,

已在監獄度過23年的陳滿走出海口美蘭監獄大門。 文內圖均來自 視覺中國

1992年,海南發生一起殺人焚屍案,當時在海南闖蕩的陳滿,還在摸索著創業,卻被鎖定為兇手。1999年4月,陳滿二審獲判死緩。經過多年申訴,2016年2月1日,浙江高院撤銷原審裁判,宣告陳滿無罪。

蒙冤23年的陳滿被無罪釋放,成了國內已知服刑時間最長的蒙冤者。之後,他獲得國家賠償275萬餘元。

陳滿的發小和高中同學王福軍覺得,

外界把陳滿當新聞人物,讓陳滿“心裡面的自信轉化為自負了”。

“特別這幾天‘出事’以後,我們幾個朋友一起討論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當天,陳滿向媒體承認通過“四川開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了“維卡幣”。次日,那家公司便人去樓空。

公開報導顯示,廣東等多地警方破獲的網路詐騙案,將吸引他人投資“維卡幣”定性為涉嫌網路傳銷、詐騙犯罪。

一時,“疑似陷入傳銷”、“被忽悠”、“騙局”的字眼出現在各個關於陳滿的報導標題。

親人、朋友、律師則輪番勸說他退出投資。

陳滿開始拒絕接受媒體採訪,對勸說他的親友說,“你們不懂。”

“被騙者”和“聰明人”

“哎呀氣死我了,這個東西,你明白這個事吧?”

在陳滿眼中,周強屬於班裡解不出奧數題的學生。“你就是沒有長遠的眼光,所以不能發財”,他對周強說。

2016年2月2日,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剛到社區門口的陳滿就被團團圍住。1日,因殺人被判入獄23年的陳滿無罪釋放。

普通人和新聞人物

剛出獄那段時間,陳滿的主要精力放在調理身體和融入社會。“簡單的東西都不會用,電腦、手機不會。社會在變化,人的思維、生活習慣也在變,這些東西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瞭解”,

陳滿回憶說。

那時,侄子給他買了一台新手機,手機和充電線就在手裡,他卻問家人手機要怎麼通電。

陳滿的大哥陳憶覺得,在獄中度過23年後出來,陳滿就像新生的嬰兒,和社會有很大的隔閡。比如,他會在賣菜的勸說下買一大堆吃不完的菜回去;比如,碰上做玫瑰花促銷的,別人說幾句好話,他就買了十斤回來,最後全部扔掉。

但陳滿認為,自己在獄中並非與世隔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堅信自己蒙冤,終有一日會出獄,所以一直在為創業做準備。“在裡面也在不斷地學習,思考出來後怎麼辦。讀很多書,比如企業管理方面的雜誌啊,還有馬雲、李嘉誠、比爾蓋茨這些傳記。”

出獄當天,有記者問他未來的打算。陳滿回答,還是想創業。當初放棄工商局“鐵飯碗”,去海南闖蕩,就是為創業,“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他常和朋友說創業,頻繁提到馬雲和“互聯網+”。已是註冊會計師的好友王福軍長年和企業打交道,便和他討論馬雲的經營模式,卻發現陳滿根本說不上來。

“他只知道互聯網賺錢,很迷戀這些東西,但別人具體怎麼運作,他根本不清楚。”

王福軍勸他,“你父母年齡也大了,為你的事操夠了心,你多在家陪陪父母,先不要想什麼創業。你買台電腦,先把這些東西玩會了,然後上網多看看這個社會各方面的報導,瞭解下這個社會。”

但直到去年10月,王福軍到陳滿家看他,發現陳滿還在用手寫板。他依然沒學會打字。

有朋友勸他出去旅遊,也有朋友勸他買房、買社保。他們的思路是,先回歸普通人的生活,過平平淡淡的日子,其他的從長計議。

然而,許多人沒有把他當普通人看待。

朋友聚會,有人向初次見陳滿的人介紹道,“這就是滿哥,中國新聞人物。”當場就有朋友覺得不對勁,“你別說他是滿哥,讓他有了光鮮感,心裡會膨脹。”

巴蜀茶館文化興盛,有開茶莊的人對陳滿說,“滿哥你到我們那,喝茶免費!”

陳滿的好友劉應奇回憶,陳滿還在申訴時,他和好友一起找過去的同學籌款,想幫助陳滿。幾個當時不願伸出援手的同學,卻在陳滿出獄後,跑來找陳滿,想拉他投資。劉應奇替陳滿攔著他們,“他們的目的是很不純的。”

一次,陳滿當著劉應奇的面接了個電話。通話結束後,陳滿告訴劉應奇,電話裡的人給陳滿打了3600元,理由是崇拜他,佩服他是新聞人物。

2016年2月2日,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陳滿給母親擦眼淚。

文藝和商業

1980年,陳滿考進綿竹工商局。在1980年代,他是一個“文藝青年”,業餘玩音響、攝影。他買了當時在綿竹最好的雙卡收錄機,那款夏普777收錄機,至今還保存在大哥陳憶家。

在陳滿的影響下,劉應奇也喜歡上音樂和攝影。“我們當時買的磁帶,都是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的,十多元一張,我們那時候工資才50多元。”劉頗自豪地說,“當時那種磁帶只能在成都春熙路前面那個街的新華書店買得到。”

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棋聖”聶衛平在舉國矚目的中日圍棋擂臺賽連勝日本頂尖棋手,掀起了“圍棋熱”。那時,陳滿買了棋盤、棋子和一套圍棋書,“他跟我們下了一段時間圍棋,連日本的棋書都買了。”劉應奇回憶。

如今,劉應奇保持了當年的愛好:聽音樂用頂級高音揚聲器,攝影用高端單反。攝影、音樂和地理雜誌,每年花幾千元來訂。陳滿出獄後,劉裝了兩箱雜誌,塞滿汽車的後備廂,開到陳滿家。劉、陳兩人分了幾次,才把書全抬上樓。

陳滿過去最愛聽交響樂,劉應奇就給他拷了兩個移動硬碟,但陳滿極少聽。

“後來我問他有沒有看我給他那些書,他說沒時間看那些東西。”那時,陳滿最常和劉應奇談起的,已經是創業和“互聯網+”。

陳滿的大哥陳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是畫家兼攝影家。二哥陳抒畢業于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熱愛寫詩詞。朋友勸陳滿投資茶莊,也像哥哥那樣做文化。“他根本看不起,他說馬雲那個賺幾百億。”劉應奇說。

去年春天,陳憶和劉應奇在四川大學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培訓。劉應奇讓陳滿一起去上課,“免費的,包吃住,他不去,說我們這樣讀書,跟他過去坐監獄一樣,說‘我想在有限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

陳滿說的有意義的事,就是創業。

2016年8月27日,陳滿的父親因病逝世,31日,父親的骨灰下葬前,陳滿跪下,不願起來。風水師催促,他才抬起磕下的頭。

放鞭炮時,同行的家人和朋友不自覺地站遠一些,陳滿則獨自站在濃煙裡,久久保持著低頭的姿勢。

下葬那天,陳滿對劉應奇說,“給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要創業。”

父親去世後,陳滿開始頻繁去成都。他只說去上課學習,沒和家人透露學習的內容。家人不知道陳滿上了“總裁班”,在班上認識了維卡幣推銷員“郭姐”,還成了郭姐的下線。

關心和孤獨

王福軍說,陳滿還沒出獄時,幾個朋友就已經在考慮陳滿的出路,“當時我們擔心的是他拿到國家賠償後搞個趙作海第二。”2010年,趙作海在入獄11年後無罪釋放,獲國家賠償款65萬元,後因投資失敗、誤入傳銷等等原因,花光了賠償款。

對陳滿的創業熱情,王福軍直接潑冷水。“你現在出來跟這個社會已經脫節了,別去搞什麼投資,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知識結構都不夠。實在想投資,可以在綿竹找個好一點的商鋪嘛。”

每次朋友們勸陳滿別創業,陳滿也不生氣,只說“你們不懂”。

去年上半年,陳滿還常去王萬瓊的辦公室坐,偶爾給王送些小禮物。“這個包就是他給我買的。”王萬瓊指著辦公桌上的一個手提包說。“去年下半年後突然就不跟我聯繫了,我自己也挺忙的,也就顧不上他。”

直到去年冬天,陳滿和劉應奇在茶館聊天,才說起自己有兩項投資:一是拿了直銷證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是維卡幣。劉應奇下意識地翻手機,想在網頁搜索欄輸入“維卡幣”。陳滿忙說,“不准看!網上全是負面的東西,不要信。”

陳滿告訴劉應奇,自己沒投多少錢,還說在投資中賺了幾萬塊。劉應奇則說,“人家是撒窩子,騙你之前喂你一些錢。”

為了生物科技公司的項目,陳滿在老城區的一個住宅樓租了兩百多平米的房子,月租一千多。他去家居店買了一套桌子、一個大班椅、兩張床,選的是最便宜的價位。

劉應奇的妻子也成了陳滿的推銷對象。陳滿讓她投資公司的女性保養品,“入會費三千,現在入會,以後買公司的產品打六折。現在給不起錢我幫你墊。”

“不是錢的問題,我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也不瞭解。”劉的妻子說。

2017年春節前,陳滿要去三聖鄉參加“四川開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會。陳憶不同意,兩人還吵了一架。但那時陳憶並不知道陳滿投資的具體情況。

“家裡人也不是在商道上跑,對這個東西不是很瞭解。我母親這麼大年齡了,跟她說這些東西,不是增加她心理負擔嗎,不懂就肯定擔心了對不對?”陳滿對澎湃新聞說。

王福軍是和陳滿一起在商道上跑過的朋友。1988年,海南被確定為經濟特區。那年,陳滿辦了停薪留職,和王福軍等8個人去闖海南。

“大家都年輕過。”王福軍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曾和陳滿一樣是文藝青年,又在“中國最後一個經濟特區”被確立時想要“趕上這最後一班車”。

只是在1992年,陳滿和朋友不同步了。經歷了23年的冤獄後,陳滿說,想要找回失去的時光。彼時,曾經一起“文藝”、一起闖蕩的朋友們不贊成他創業。如今,他們都在力勸他退出維卡幣的投資。

2月26日,陳滿的母親給王萬瓊打了電話。王勸陳滿的家人報警,陳母說,比起錢,她更擔心這個事給陳滿的心理造成傷害。

王萬瓊理解陳母的心情,“陳滿的成功對她來說不重要的,她只希望陳滿平平安安過日子。”

陳滿並非不知道親友關心他,他只是覺得親友都“不懂”,“郭姐”們懂。

“是不是覺得大家都不理解你,覺得孤獨?”

陳滿回答得沒有絲毫遲疑,“肯定,這個肯定是。”

他堅信自己蒙冤,終有一日會出獄,所以一直在為創業做準備。“在裡面也在不斷地學習,思考出來後怎麼辦。讀很多書,比如企業管理方面的雜誌啊,還有馬雲、李嘉誠、比爾蓋茨這些傳記。”

出獄當天,有記者問他未來的打算。陳滿回答,還是想創業。當初放棄工商局“鐵飯碗”,去海南闖蕩,就是為創業,“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他常和朋友說創業,頻繁提到馬雲和“互聯網+”。已是註冊會計師的好友王福軍長年和企業打交道,便和他討論馬雲的經營模式,卻發現陳滿根本說不上來。

“他只知道互聯網賺錢,很迷戀這些東西,但別人具體怎麼運作,他根本不清楚。”

王福軍勸他,“你父母年齡也大了,為你的事操夠了心,你多在家陪陪父母,先不要想什麼創業。你買台電腦,先把這些東西玩會了,然後上網多看看這個社會各方面的報導,瞭解下這個社會。”

但直到去年10月,王福軍到陳滿家看他,發現陳滿還在用手寫板。他依然沒學會打字。

有朋友勸他出去旅遊,也有朋友勸他買房、買社保。他們的思路是,先回歸普通人的生活,過平平淡淡的日子,其他的從長計議。

然而,許多人沒有把他當普通人看待。

朋友聚會,有人向初次見陳滿的人介紹道,“這就是滿哥,中國新聞人物。”當場就有朋友覺得不對勁,“你別說他是滿哥,讓他有了光鮮感,心裡會膨脹。”

巴蜀茶館文化興盛,有開茶莊的人對陳滿說,“滿哥你到我們那,喝茶免費!”

陳滿的好友劉應奇回憶,陳滿還在申訴時,他和好友一起找過去的同學籌款,想幫助陳滿。幾個當時不願伸出援手的同學,卻在陳滿出獄後,跑來找陳滿,想拉他投資。劉應奇替陳滿攔著他們,“他們的目的是很不純的。”

一次,陳滿當著劉應奇的面接了個電話。通話結束後,陳滿告訴劉應奇,電話裡的人給陳滿打了3600元,理由是崇拜他,佩服他是新聞人物。

2016年2月2日,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陳滿給母親擦眼淚。

文藝和商業

1980年,陳滿考進綿竹工商局。在1980年代,他是一個“文藝青年”,業餘玩音響、攝影。他買了當時在綿竹最好的雙卡收錄機,那款夏普777收錄機,至今還保存在大哥陳憶家。

在陳滿的影響下,劉應奇也喜歡上音樂和攝影。“我們當時買的磁帶,都是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的,十多元一張,我們那時候工資才50多元。”劉頗自豪地說,“當時那種磁帶只能在成都春熙路前面那個街的新華書店買得到。”

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棋聖”聶衛平在舉國矚目的中日圍棋擂臺賽連勝日本頂尖棋手,掀起了“圍棋熱”。那時,陳滿買了棋盤、棋子和一套圍棋書,“他跟我們下了一段時間圍棋,連日本的棋書都買了。”劉應奇回憶。

如今,劉應奇保持了當年的愛好:聽音樂用頂級高音揚聲器,攝影用高端單反。攝影、音樂和地理雜誌,每年花幾千元來訂。陳滿出獄後,劉裝了兩箱雜誌,塞滿汽車的後備廂,開到陳滿家。劉、陳兩人分了幾次,才把書全抬上樓。

陳滿過去最愛聽交響樂,劉應奇就給他拷了兩個移動硬碟,但陳滿極少聽。

“後來我問他有沒有看我給他那些書,他說沒時間看那些東西。”那時,陳滿最常和劉應奇談起的,已經是創業和“互聯網+”。

陳滿的大哥陳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是畫家兼攝影家。二哥陳抒畢業于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熱愛寫詩詞。朋友勸陳滿投資茶莊,也像哥哥那樣做文化。“他根本看不起,他說馬雲那個賺幾百億。”劉應奇說。

去年春天,陳憶和劉應奇在四川大學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培訓。劉應奇讓陳滿一起去上課,“免費的,包吃住,他不去,說我們這樣讀書,跟他過去坐監獄一樣,說‘我想在有限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

陳滿說的有意義的事,就是創業。

2016年8月27日,陳滿的父親因病逝世,31日,父親的骨灰下葬前,陳滿跪下,不願起來。風水師催促,他才抬起磕下的頭。

放鞭炮時,同行的家人和朋友不自覺地站遠一些,陳滿則獨自站在濃煙裡,久久保持著低頭的姿勢。

下葬那天,陳滿對劉應奇說,“給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要創業。”

父親去世後,陳滿開始頻繁去成都。他只說去上課學習,沒和家人透露學習的內容。家人不知道陳滿上了“總裁班”,在班上認識了維卡幣推銷員“郭姐”,還成了郭姐的下線。

關心和孤獨

王福軍說,陳滿還沒出獄時,幾個朋友就已經在考慮陳滿的出路,“當時我們擔心的是他拿到國家賠償後搞個趙作海第二。”2010年,趙作海在入獄11年後無罪釋放,獲國家賠償款65萬元,後因投資失敗、誤入傳銷等等原因,花光了賠償款。

對陳滿的創業熱情,王福軍直接潑冷水。“你現在出來跟這個社會已經脫節了,別去搞什麼投資,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知識結構都不夠。實在想投資,可以在綿竹找個好一點的商鋪嘛。”

每次朋友們勸陳滿別創業,陳滿也不生氣,只說“你們不懂”。

去年上半年,陳滿還常去王萬瓊的辦公室坐,偶爾給王送些小禮物。“這個包就是他給我買的。”王萬瓊指著辦公桌上的一個手提包說。“去年下半年後突然就不跟我聯繫了,我自己也挺忙的,也就顧不上他。”

直到去年冬天,陳滿和劉應奇在茶館聊天,才說起自己有兩項投資:一是拿了直銷證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是維卡幣。劉應奇下意識地翻手機,想在網頁搜索欄輸入“維卡幣”。陳滿忙說,“不准看!網上全是負面的東西,不要信。”

陳滿告訴劉應奇,自己沒投多少錢,還說在投資中賺了幾萬塊。劉應奇則說,“人家是撒窩子,騙你之前喂你一些錢。”

為了生物科技公司的項目,陳滿在老城區的一個住宅樓租了兩百多平米的房子,月租一千多。他去家居店買了一套桌子、一個大班椅、兩張床,選的是最便宜的價位。

劉應奇的妻子也成了陳滿的推銷對象。陳滿讓她投資公司的女性保養品,“入會費三千,現在入會,以後買公司的產品打六折。現在給不起錢我幫你墊。”

“不是錢的問題,我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也不瞭解。”劉的妻子說。

2017年春節前,陳滿要去三聖鄉參加“四川開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會。陳憶不同意,兩人還吵了一架。但那時陳憶並不知道陳滿投資的具體情況。

“家裡人也不是在商道上跑,對這個東西不是很瞭解。我母親這麼大年齡了,跟她說這些東西,不是增加她心理負擔嗎,不懂就肯定擔心了對不對?”陳滿對澎湃新聞說。

王福軍是和陳滿一起在商道上跑過的朋友。1988年,海南被確定為經濟特區。那年,陳滿辦了停薪留職,和王福軍等8個人去闖海南。

“大家都年輕過。”王福軍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曾和陳滿一樣是文藝青年,又在“中國最後一個經濟特區”被確立時想要“趕上這最後一班車”。

只是在1992年,陳滿和朋友不同步了。經歷了23年的冤獄後,陳滿說,想要找回失去的時光。彼時,曾經一起“文藝”、一起闖蕩的朋友們不贊成他創業。如今,他們都在力勸他退出維卡幣的投資。

2月26日,陳滿的母親給王萬瓊打了電話。王勸陳滿的家人報警,陳母說,比起錢,她更擔心這個事給陳滿的心理造成傷害。

王萬瓊理解陳母的心情,“陳滿的成功對她來說不重要的,她只希望陳滿平平安安過日子。”

陳滿並非不知道親友關心他,他只是覺得親友都“不懂”,“郭姐”們懂。

“是不是覺得大家都不理解你,覺得孤獨?”

陳滿回答得沒有絲毫遲疑,“肯定,這個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