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腦洞:共用(租賃)平臺將成為公眾的次元口袋?

共用經濟是近年以來很火的一種創業模式,前有滴滴的共用出行,後有現在正在飛速發展的共用單車,最後還有受到投資人熱捧的,已冒出火爆苗頭的共用充電寶、共用KTV(微型KTV),

和共用雨傘(魔力傘)。

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所以我個人要給它們一個標籤:偽共用經濟。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共用經濟是以個人閒置資源分享為前提的,而無論是共用出行的滴滴,共用單車的ofo、摩拜,還有共用充電寶的小電、Hi電、街電、魔力傘,這些都不是個人的閒置資源。(前期滴滴利用的是個人閒置資源,但是後面司機們專門跑滴滴,滴滴就成了類似計程車的網路計程車,

和共用閒置資源就沒有關係了。)

而所謂的共用KTV,更是和共用一點都不搭邊了。

真正的共用經濟,是如小豬短租,國外的Airbnb(愛彼迎)等。這類房屋租賃社區,利用的是個人閒置房源,天生具有共用屬性。

所以前面所說的共用創業公司,大多是一些租賃平臺創業公司。但是為了給投資人畫大餅,搭上共用經濟這個大風口也情有可原。

共用不共用的,我們暫且不論。

很多共用(租賃)平臺的興起,已經開始實實在在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了。

比如共用單車,摩拜和ofo。早上上班的時候騎共用單車去地鐵站,晚上下班以後又從地鐵站騎回社區。使用共用單車,不僅方便,而且不用擔心車輛丟失。確實如胡瑋煒所說像是從(次元)口袋裡掏出了一輛自行車。

次元口袋

我不由得腦洞大開,如果大量共用(租賃)平臺在地鐵、公園、商城廣場等公共場所投擲了大量共用產品(單車、充電寶、雨傘、書籍、折疊椅等),豈不是等於公眾到了這些公共場所就可以隨時使用這些產品(或者說共用平臺成了公眾的次元口袋)?

這樣的生活,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