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很多名牌化妝品效果平平

各個品牌商家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經常宣稱採用了最新科技,

發現了某種最新原料,對皮膚的改善多麼大。但是,當消費者買回來實際使用時,實際感受和廣告宣傳差別很大?尤其是在使用美白、淡斑、去皺的產品時,這種情況更加明顯。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全部因為品牌商在誇大宣傳呢?甄垚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完全是品牌商的問題,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安全性和國家法規的限制

大家可能不清楚,配方師在設計產品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效果,而是安全性。名牌產品受眾範圍廣,各種皮膚狀況都有,如果出現大面積過敏的情況,在索賠制度比較完善的歐美等發達國家,賠償數額可能是天文數字,賺錢的那點利潤還不夠賠付消費者,

任何一個名牌商家都不敢向市場投放安全性不過關的產品。

即使消費者不索賠,過高的過敏率會影響產品的口碑,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最終影響到產品的銷量。舉個例子,某日本頂級品牌曾經開發出新原料“杜鵑醇”,然後在其品牌中推廣,美白效果確實不錯,但是有部分消費者使用後出現“白斑”,導致大規模召回事件。

出於對消費者的保護,國家對原料使用都規定了最大濃度,

國家的一般法規偏向保守,有些原料如果按照國家規定的上限添加,作用就不會那麼明顯。比如凝血酸(傳明酸),甄垚在《美白神器之五》這篇文章,有講到這個成分。傳明酸美白、淡斑的效果不錯,但是國家規定最高添加濃度為2%,美白效果就會打折扣,如果添加量到4%,美白、淡斑效果會比較好,但是相應過敏率會提高很多,有的皮膚無法承受這麼高的濃度。

再比如經典的抗皺成分視黃醇及其衍生物(俗稱維A醇),如果添加量夠,去皺效果很明顯。但是相應過敏率也會直線上升。大部分商家會採用比較保守的做法,降低添加濃度,減少過敏率,這樣效果會差很多。但是在市場宣傳時,任何品牌都會說自己的產品多麼牛×。

這樣的原料還有很多,安全性和功效之間,經常是一對矛盾,配方師只能儘量平衡。

成本原因

在普通消費者印象中,化妝品是暴利行業,真實情況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誇張,實際利潤並不高。化妝品毛利率確實不低,但是除去昂貴的明星代言費、廣告費、管道費、管理費、研發費等,能分到生產成本上的費用,都有嚴格的比例規定。有一些效果不錯,但是價格昂貴的原料就無法使用,只能使用便宜的原料替代,效果就難以保證。高端化妝品在這方面會好一些,但成本考慮還是必須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是這樣,這和一個品牌的基因和定位有很大關係。有的品牌注重產品實際效果,在生產上捨得投入;有的品牌更注重炒作,靠概念引導消費者購買,在生產成本上會不那麼捨得投入。比如國內某本草品牌,可以說是廣告炒作的高手。

公司的策略問題

國際品牌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一些國際品牌,在開發出一款新產品後,會將產品配方全球化,精簡原料種類,以得到最優的採購價。但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無法滿足各個地區消費者的需求。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歐美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一樣嗎?使用同樣的系列產品,配方必定是相互妥協的結果,比針對某個地區專門開發的產品,效果肯定會差一些。

還有一些國際化妝品公司,旗下品牌眾多,會將各品牌的配方統一化。比如歐萊雅收購很多品牌後就會一統配方,將原先品牌的特點一掃而淨。

消費者認知的問題

最後能夠實際生產的配方,往往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配方。消費者一些錯誤的認知,也會影響到最終產品的效果。比如,消費者在剛開始接觸產品時,往往喜歡膚感好,比較柔滑、細膩的產品。但是有時候,過度照顧膚感,會影響到功效產品的添加,最終影響產品的效果。配方師在開發產品時,往往開發多款產品,最後被採納的,經常不是效果最好的,甚至是效果最差的,但膚感一定是最好的。

雖然明明知道消費者的認知有問題,但是教育市場,改變消費者認知的成本太高,即使能夠承擔教育市場的費用,但最終收穫的不一定是您,為其他品牌商做了嫁衣。比如消費者對“純天然”的盲目追求,甄垚在《“純天然”化妝品,還能忽悠多久?》中有詳細講。所有的商家都不敢對抗這股潮流,只能去順應。消費者錯誤的認知越來越深,最終受害的還是消費者自身。

吸收的問題

消費者經常會遇到一些產品,看成分非常華麗,實際使用效果卻相差甚遠。拋開品牌商偷工減料的因素。和產品能否被吸收有很大關係。

很多情況下,活性成分並不是沒有效果,而是被皮膚天然的屏障層─角質層擋住,無法進入皮膚內部發揮作用,雖然活性成分加了不少,卻無法發揮作用。如何設計活性成分的載體,穿透角質層被皮膚吸收利用,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在判斷一款產品效果時,促滲透體系是要考慮的重點。

還有些成分,容易被氧化變性,即使添加量不錯,但是經過長時間儲運後,等消費者最終使用時,活性成分已經變性嚴重,效果自然受到影響。還有剛開始使用效果可以,但是開封過一段時間,效果會不明顯,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化妝品的配方設計並不是成分的簡單疊加,要考慮成分直接相互的促進作用和抑制作用。有時兩個普通成分在合適的配比下,卻能夠產生驚人的效果。這是化妝品公司絕對不會外泄的秘密。如果配方過於複雜,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難判斷,要平衡的方面過多,會影響到最終效果。功效相對單一、不那麼複雜的配方,更容易出效果。

綜上,要想選擇一款效果比較好的產品,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皮膚狀況,是否容易敏感,耐受度如何?如果耐受度高,可以選擇一些效果好,但不是那麼安全的產品。如果耐受度差,容易過敏,還是老老實實選擇溫和的產品,不要過度追求效果。永遠要記住,適合的化妝品就是最好的產品。

甄垚,化妝品配方師,從事美容、護膚行業超過15年,宣導理性護膚,反對跟風購買。每週不少於5篇護膚文章分享。

只能使用便宜的原料替代,效果就難以保證。高端化妝品在這方面會好一些,但成本考慮還是必須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是這樣,這和一個品牌的基因和定位有很大關係。有的品牌注重產品實際效果,在生產上捨得投入;有的品牌更注重炒作,靠概念引導消費者購買,在生產成本上會不那麼捨得投入。比如國內某本草品牌,可以說是廣告炒作的高手。

公司的策略問題

國際品牌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一些國際品牌,在開發出一款新產品後,會將產品配方全球化,精簡原料種類,以得到最優的採購價。但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無法滿足各個地區消費者的需求。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歐美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一樣嗎?使用同樣的系列產品,配方必定是相互妥協的結果,比針對某個地區專門開發的產品,效果肯定會差一些。

還有一些國際化妝品公司,旗下品牌眾多,會將各品牌的配方統一化。比如歐萊雅收購很多品牌後就會一統配方,將原先品牌的特點一掃而淨。

消費者認知的問題

最後能夠實際生產的配方,往往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配方。消費者一些錯誤的認知,也會影響到最終產品的效果。比如,消費者在剛開始接觸產品時,往往喜歡膚感好,比較柔滑、細膩的產品。但是有時候,過度照顧膚感,會影響到功效產品的添加,最終影響產品的效果。配方師在開發產品時,往往開發多款產品,最後被採納的,經常不是效果最好的,甚至是效果最差的,但膚感一定是最好的。

雖然明明知道消費者的認知有問題,但是教育市場,改變消費者認知的成本太高,即使能夠承擔教育市場的費用,但最終收穫的不一定是您,為其他品牌商做了嫁衣。比如消費者對“純天然”的盲目追求,甄垚在《“純天然”化妝品,還能忽悠多久?》中有詳細講。所有的商家都不敢對抗這股潮流,只能去順應。消費者錯誤的認知越來越深,最終受害的還是消費者自身。

吸收的問題

消費者經常會遇到一些產品,看成分非常華麗,實際使用效果卻相差甚遠。拋開品牌商偷工減料的因素。和產品能否被吸收有很大關係。

很多情況下,活性成分並不是沒有效果,而是被皮膚天然的屏障層─角質層擋住,無法進入皮膚內部發揮作用,雖然活性成分加了不少,卻無法發揮作用。如何設計活性成分的載體,穿透角質層被皮膚吸收利用,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在判斷一款產品效果時,促滲透體系是要考慮的重點。

還有些成分,容易被氧化變性,即使添加量不錯,但是經過長時間儲運後,等消費者最終使用時,活性成分已經變性嚴重,效果自然受到影響。還有剛開始使用效果可以,但是開封過一段時間,效果會不明顯,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化妝品的配方設計並不是成分的簡單疊加,要考慮成分直接相互的促進作用和抑制作用。有時兩個普通成分在合適的配比下,卻能夠產生驚人的效果。這是化妝品公司絕對不會外泄的秘密。如果配方過於複雜,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難判斷,要平衡的方面過多,會影響到最終效果。功效相對單一、不那麼複雜的配方,更容易出效果。

綜上,要想選擇一款效果比較好的產品,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皮膚狀況,是否容易敏感,耐受度如何?如果耐受度高,可以選擇一些效果好,但不是那麼安全的產品。如果耐受度差,容易過敏,還是老老實實選擇溫和的產品,不要過度追求效果。永遠要記住,適合的化妝品就是最好的產品。

甄垚,化妝品配方師,從事美容、護膚行業超過15年,宣導理性護膚,反對跟風購買。每週不少於5篇護膚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