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沙坡頭區:五月槐花開 民風自帶香

新華網銀川5月11日電(楊澤 馬鯤)談及沙坡頭,大多數人會聯想起因《爸爸去哪兒》火起來的“沙坡頭景區”,無形之中,黃沙、荒漠、乾旱、缺水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固定標籤。然而,一旦走進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康鎮永豐村,

便會不禁恍惚起來——究竟身在何方?

10日下午,寧夏宣傳思想文化系統“深化走轉改 見證新發展”觀摩採訪團的記者們一到永豐村,便感受到了別樣的氣氛——一座以紅色為主色調的高約5米、寬約8米的村莊牌坊屹立在村口,

牌坊正中書有“永豐村”三個字,設計雖簡潔,卻不失莊重。牌坊前,一條河流汩汩流淌,如同一條輕揚的飄帶繞村翻飛,著實為村莊增添了一絲靈動與活力。

“大家看到的這條河叫‘永豐渠’,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當年漢武帝收復失地後,為發展當地農業,修建了這條灌溉渠。由此可見,永豐村本身的文化底蘊也是非常深厚的。”解說員解釋道。

一走進村莊,乾淨平坦的水泥路向村莊中心延伸,

兩旁的香花槐散發出甜甜的幽香。一簇簇競相綻放的紫色槐花與枝頭濃綠茂盛的樹葉相得益彰,共同以豐富的色彩點綴著熱鬧的鄉村。小橋、流水、花樹,永豐村借西北風光雄奇之魂,展現出類似江南的秀美之景。

因環境優美、文化深厚、民風淳樸,永豐村在2016年被評為自治區級文明村。可是,幾年前它還是另外一副“不堪入目”的面貌。

今年63歲的姚宗兵在永豐村生活了一輩子,

見證了這座村莊的發展與變遷,他回憶說,“以前這個村子裡垃圾到處都是,各家的(汙)水隨便排,村子裡臭烘烘的,髒得很。”用村民自己的話來說,“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是當時村莊環境的真實寫照。

據瞭解,從2015年開始,沙坡頭區以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先導,

助推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移風易俗工作。兩年時間裡,全區167個行政村、15個城鎮社區的環境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以永豐村為例,全村70多名黨員幹部積極發動全村上下自覺開展環境整治,一方面拆除房老舊房舍、治理雜亂堆放等問題,一方面啟動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村環境水準得到提升——垃圾少了,綠樹多了;渣土少了,道路寬了;污水少了,河流淨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氣兒也隨之提高了。
在此基礎下,移風易俗工作逐步有序展開。

沙坡頭區宣傳部部長鄒建萍說,沙坡頭區在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症下藥、示範引領的原則。因為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我們結合各地的特點,把正能量發揚廣大,把陋習惡習給破除掉。

據悉,永豐村已在村民活動廣場建設完成“弘揚中華文明禮儀”展示長廊一座,在村莊主幹道路張貼主題宣傳噴繪60餘幅,將“孝為先”“美為德”“善做魂”“和為貴”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移風易俗宣傳教育中。同時,全村書畫能人、文藝能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組織編寫快板《移風易俗數來寶》,開展道德講堂,徵集好家風好家訓,評選“身邊的好人”等,從而引導村民抵制喜事大操大辦、白事厚葬薄養的陳規陋習,樹立勤儉持家、敬老愛老、淳樸勤勞的良好民風。

鄒建萍坦言,“移風易俗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是一個慢工,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引導,村民素質才能一點一點提升起來。”

新建不久的亭廊色彩鮮豔而顯眼,坐在臺階上觀看村民舞蹈隊表演的姚宗兵笑得格外開心,他說:“以前(村裡)那個局勢(環境)跟現在可沒法比,人的變化也大著哩。”(完)

在村莊主幹道路張貼主題宣傳噴繪60餘幅,將“孝為先”“美為德”“善做魂”“和為貴”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移風易俗宣傳教育中。同時,全村書畫能人、文藝能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組織編寫快板《移風易俗數來寶》,開展道德講堂,徵集好家風好家訓,評選“身邊的好人”等,從而引導村民抵制喜事大操大辦、白事厚葬薄養的陳規陋習,樹立勤儉持家、敬老愛老、淳樸勤勞的良好民風。

鄒建萍坦言,“移風易俗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是一個慢工,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引導,村民素質才能一點一點提升起來。”

新建不久的亭廊色彩鮮豔而顯眼,坐在臺階上觀看村民舞蹈隊表演的姚宗兵笑得格外開心,他說:“以前(村裡)那個局勢(環境)跟現在可沒法比,人的變化也大著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