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沱江即將告別20多年的網箱養魚,養魚人該何去何從?

中國水產頻道綜合整理報導,在沱江上以網箱養魚的方式已經存在了20多年,但這種方式損害了沱江的生態環境,因此資陽市雁江區政府取締了此段水域的非法網箱。

4月18日,資陽城區的沱江河段,水面上映照著晚霞。離拆除網箱大限之期還有一周,漁民劉中明在沱江上劃著船。他,即將告別從事了13年的沱江網箱養魚生涯。

今年49歲的劉中明和同為漁民的鄰居們在碼頭等待前來買魚的販子。劉中明是資陽市雁江區高岩村村民,從小生活在沱江岸邊,小時候就跟著父輩們學會了打魚的技能。2004年,劉中明見身邊有親戚朋友通過養魚賺了錢後,也加入了在沱江上網箱養魚的漁民隊伍。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政策鼓勵“靠水吃水”,沱江上興起網箱養魚。2006年,沱江內江段最早取締網箱養魚。2010年、2012年,自貢段、簡陽段相繼取締網箱養魚。沱江資陽雁江段便成了沱江幹流上最後一段允許網箱養魚的流域,這一段河流上的養魚網箱一度多達3000多口。

網箱養魚投放的飼料和魚類排泄的糞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致水環境持續惡化,有機污染負荷嚴重超過水體自淨能力。為還沱江一江清水,3月31日和4月1日,資陽市雁江區政府連發兩則通告,取締全民所有水域的非法網箱,禁止全民所有水域網箱養殖,要求在4月26日前自行拆除網箱,否則,政府將依法強制取締。

這些年來,劉中明和妻子生活在水面上。他們買來了油桶、漁網、守魚船、飼料船、魚苗等物品,在離老家不遠的沱江二橋附近“安家落戶”。

他們用彩鋼瓦在水面上搭建了一個60平方米的房間,

有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由於網箱養魚24小時都不能離開人,劉中明一家一年四季就生活在船上,逢年過節也都是在船上過的,就連小兒子的小名都叫“船生”。

“養魚是一個辛苦活,必須要起早貪黑。”劉中明說。每天早晨6點多,劉中明就和妻子起床喂魚,他們要趕在太陽升起之前給魚喂飽。因為耀眼的陽光會晃著魚的眼睛,影響進食。一天要喂3次魚,每次需要兩個多小時。

常年的船上生活,讓漁民們鍛煉出了很好的平衡感,即使穿著拖鞋,劉中明在兩根光禿禿的鋼管連接的網箱之間也能行走自如。“我們都不覺得水面有多晃動,反而是回到地面上,太平穩了,晚上都睡不著覺。”劉中明說。

頭頂烈日,劉中明查看水溫,溫度的變化對網箱養魚有很大的影響。

劉中明接到了當地政府取締非法網箱的通告,能夠改善沱江水環境他表示支持,但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改變13年的水上生活方式。

4月18日傍晚,劉中明站在漂浮在江面上的“家”裡打電話聯繫買家,準備第二天賣掉一部分魚,魚賣完以後能夠早一點拆除網箱。

劉中明和其他養殖戶一起,將網箱中的大魚分揀出來拿到岸上銷售。為了趕在4月26日自拆網箱截止日期之前,養殖戶們都是互相幫助,加班加點拆除。“為了趕進度,我們都沒有時間回船上做飯,村上幹部給我們送來盒飯和水,大家吃完了接著幹,賣魚、搬家、拆網箱,一直要忙到晚上。”劉中明說。

由於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劉中明的雙手開裂了。“等忙完了,要好好休息幾天,然後為下一步做打算,生活還要繼續。”劉中明說他計畫去承包一個魚塘,繼續幹老本行。

和劉中明一樣,當地其他漁民也都在自行拆除網箱。在沱江上的網箱養殖戶中,劉中明家的規模比較大。他們有50口網箱,養了15萬公斤左右的魚。“但是網箱養魚這個行業是高效益伴隨著高風險。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賺2、30萬,虧的時候也是幾十萬的往水裡面砸。”劉中明說。

江面上的網箱已經所剩無幾,岸邊擺放著不少漁民自行拆除的油桶。當地政府部門會提供技術指導和勞動技能的培訓並且推薦就業,讓大家的生活得到保障。千里沱江河也將就此告別持續了20多年的網箱養魚。

“養魚是一個辛苦活,必須要起早貪黑。”劉中明說。每天早晨6點多,劉中明就和妻子起床喂魚,他們要趕在太陽升起之前給魚喂飽。因為耀眼的陽光會晃著魚的眼睛,影響進食。一天要喂3次魚,每次需要兩個多小時。

常年的船上生活,讓漁民們鍛煉出了很好的平衡感,即使穿著拖鞋,劉中明在兩根光禿禿的鋼管連接的網箱之間也能行走自如。“我們都不覺得水面有多晃動,反而是回到地面上,太平穩了,晚上都睡不著覺。”劉中明說。

頭頂烈日,劉中明查看水溫,溫度的變化對網箱養魚有很大的影響。

劉中明接到了當地政府取締非法網箱的通告,能夠改善沱江水環境他表示支持,但這意味著他不得不改變13年的水上生活方式。

4月18日傍晚,劉中明站在漂浮在江面上的“家”裡打電話聯繫買家,準備第二天賣掉一部分魚,魚賣完以後能夠早一點拆除網箱。

劉中明和其他養殖戶一起,將網箱中的大魚分揀出來拿到岸上銷售。為了趕在4月26日自拆網箱截止日期之前,養殖戶們都是互相幫助,加班加點拆除。“為了趕進度,我們都沒有時間回船上做飯,村上幹部給我們送來盒飯和水,大家吃完了接著幹,賣魚、搬家、拆網箱,一直要忙到晚上。”劉中明說。

由於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劉中明的雙手開裂了。“等忙完了,要好好休息幾天,然後為下一步做打算,生活還要繼續。”劉中明說他計畫去承包一個魚塘,繼續幹老本行。

和劉中明一樣,當地其他漁民也都在自行拆除網箱。在沱江上的網箱養殖戶中,劉中明家的規模比較大。他們有50口網箱,養了15萬公斤左右的魚。“但是網箱養魚這個行業是高效益伴隨著高風險。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賺2、30萬,虧的時候也是幾十萬的往水裡面砸。”劉中明說。

江面上的網箱已經所剩無幾,岸邊擺放著不少漁民自行拆除的油桶。當地政府部門會提供技術指導和勞動技能的培訓並且推薦就業,讓大家的生活得到保障。千里沱江河也將就此告別持續了20多年的網箱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