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儲草:關於中國農業品牌未來發展,韓長賦這麼說!

今年是農業品牌推進年,5月10日又是國務院新設立的“中國品牌日”。

農業品牌自然成為眼下人們熱議的話題。

提到我國的農業品牌,有兩句話為業內所熟知,一是“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二是“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這反映了農業生產大國向農業品牌強國轉型面臨的困惑,也是今後推進品牌農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農業部日前舉行的全國品牌農業創建推進大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在農業品牌的引領下,

我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得到充分釋放,中國農業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倚重品質和效益的“品牌農業”發展階段轉換之號角已然吹響。

中國農業品牌現狀

1.產品多,沒品牌

沒有產不出的產品,只有賣不出的商品。據調查顯示,

當前農民不論是種植還是養殖,收入都不是很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品牌,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

近些年,各地時不時出現農產品滯銷賣難,面臨賣難的農產品大多數是沒有品牌的產品。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就是市場號召力,自然應該受到重視。

2.有品牌,叫不響

縱覽神州大地,洛川蘋果、五常大米、西湖龍井、贛南臍橙,這些農產品品牌如一顆顆明珠,散發著中華農業文明的魅力。

資料顯示,我國品牌農業創建從起步到壯大,取得了許多成效。截至2016年底,農業部已認證登記“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10.8萬個,農產品注冊商標已達240余萬件,為培育農業品牌奠定了基礎。

然而,總體看,我國農業還是產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不少農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卻缺少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

以茶葉為例,我國是產茶大國,茶園面積4300多萬畝、產量240多萬噸,均居世界第一。但茶葉品牌多而雜,有的甚至一個縣就有幾十種品牌。

儘管這些年也出現了一些特色突出的茶葉品牌,

但是總體上跟產茶、加工茶比較強的一些國家品牌相比還有差距。因此,業內有“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的說法。

3.一些區域公用品牌的保護機制不健全

一些本來具有優勢的區域公用品牌,由於保護機制不健全,無法持續保持影響力。一些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常面臨著假冒困擾。“天下大米假五常”,話雖誇張,卻道出了五常大米近年受到大量假冒產品衝擊的現實。

同時,我國農產品品牌結構不均衡,初加工產品品牌多,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產品品牌少。

品牌關鍵在於“叫得響”

“這些現象的背後有觀念的原因。”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萬寶瑞分析說,一些地方對品牌建設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有商標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標的區別,“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比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內涵的挖掘。

不少市場主體存在品牌定位意識缺失的問題,商標註冊隨意性較大。一些商家認為只有高端品牌才是品牌,其實中低端品牌也有自身發展的優勢,有其特定消費群體,關鍵是要叫得響。

目前除了極少數知名品牌外,多數農業品牌影響力還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區域的品牌不多,國際知名品牌更少。

神農島首席顧問,福來品牌行銷諮詢機構董事長婁向鵬指出,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如果不走出去,那麼在當地人眼裡或當地市場,要麼價值虛高,要麼被完全視為尋常之物。只有走出去,市場才會放大,價值才會被高看。這是規律。

以區域公用品牌為背書,以企業品牌打市場

與工業品牌不同,農產品獨有區域公用品牌這一概念,常以地域整體形象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但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中,常會有這樣的尷尬:政府在積極培育、宣導企業使用公用品牌,一些企業卻並不買帳,不願使用區域的大招牌。

區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建設方法有著與生俱來的硬傷,那就是,在品牌建設顯效之日,就是問題出現之時,品牌效力越顯現,問題就越突出。近年“火爆”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證。

但是攜起手來打造一個區域公用品牌,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一是人多力量大、熱情高,見效比較快。二是政府和協會也有積極性,在政策、資源上方便支持和推動。三是品牌做好了,對一方經濟的提升能夠輻射到面兒上,不限於某一個企業。

怎麼辦?協同發展!農產品和其他產品不一樣,需要原產地的物種、原產地的文化來創造。所以,企業家應當正確理解品牌戰略,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的關係,要以區域公用品牌作為背書,以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作為主體走向市場。

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如何協調也是市場主體面臨的問題。陝西洛川蘋果協會辦公室主任雷永剛介紹,洛川採取“公用品牌”加“企業品牌”捆綁使用的辦法,全縣地標授權企業達154家。依照“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支撐、合作社為紐帶、行銷大戶為基礎”的思路,採取財政獎補、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手段,支持品牌做大做強。射陽大米是與五常大米類似的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射陽大米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龍軍說,主要從企業自律、行業自律和打假維權三方面維護公用品牌信譽不受損害。

科技與傳統共舞,打造農業品牌最閃亮的名片

“農業生產自然選擇性非常強,決定了我們在什麼樣的區域環境生產什麼樣的產品。”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認為,農產品在打造國際品牌時,要立足資源優勢,挖掘農業特色,突出差異化。

儘管現代農業中科技的參與度越來越深,但農產品的地域性、獨佔性仍然十分明顯。科技要與傳統農耕文明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農業品牌最閃亮的名片。尤其要將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貫穿始終,將綠水青山、綠色產品融入品牌價值,把植五穀、飼六畜、漁樵耕讀、耕織結合的生態特色,打造成“金字招牌”。

農業品牌要走出深山,還要揚帆出海。當今國際農業品牌的競爭,實際上是“尖端”與“特色”的競爭,“尖端”主要靠科技創新,“特色”則由民族文化承載。

民族文化、農耕文明為農業品牌沉積了一座無可比擬的精神富礦。並且,國家也在政策方面高度重視農業品牌的建設,農業品牌建設已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

韓長賦說,未來5年至10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品牌閃亮登場,豐富中國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的發展力量。

中儲草生態農業——做農牧業產業化引導者,打造中國健康肉類標杆品牌。

同時,我國農產品品牌結構不均衡,初加工產品品牌多,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產品品牌少。

品牌關鍵在於“叫得響”

“這些現象的背後有觀念的原因。”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萬寶瑞分析說,一些地方對品牌建設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有商標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標的區別,“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比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內涵的挖掘。

不少市場主體存在品牌定位意識缺失的問題,商標註冊隨意性較大。一些商家認為只有高端品牌才是品牌,其實中低端品牌也有自身發展的優勢,有其特定消費群體,關鍵是要叫得響。

目前除了極少數知名品牌外,多數農業品牌影響力還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區域的品牌不多,國際知名品牌更少。

神農島首席顧問,福來品牌行銷諮詢機構董事長婁向鵬指出,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如果不走出去,那麼在當地人眼裡或當地市場,要麼價值虛高,要麼被完全視為尋常之物。只有走出去,市場才會放大,價值才會被高看。這是規律。

以區域公用品牌為背書,以企業品牌打市場

與工業品牌不同,農產品獨有區域公用品牌這一概念,常以地域整體形象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但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中,常會有這樣的尷尬:政府在積極培育、宣導企業使用公用品牌,一些企業卻並不買帳,不願使用區域的大招牌。

區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建設方法有著與生俱來的硬傷,那就是,在品牌建設顯效之日,就是問題出現之時,品牌效力越顯現,問題就越突出。近年“火爆”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證。

但是攜起手來打造一個區域公用品牌,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一是人多力量大、熱情高,見效比較快。二是政府和協會也有積極性,在政策、資源上方便支持和推動。三是品牌做好了,對一方經濟的提升能夠輻射到面兒上,不限於某一個企業。

怎麼辦?協同發展!農產品和其他產品不一樣,需要原產地的物種、原產地的文化來創造。所以,企業家應當正確理解品牌戰略,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的關係,要以區域公用品牌作為背書,以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作為主體走向市場。

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如何協調也是市場主體面臨的問題。陝西洛川蘋果協會辦公室主任雷永剛介紹,洛川採取“公用品牌”加“企業品牌”捆綁使用的辦法,全縣地標授權企業達154家。依照“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支撐、合作社為紐帶、行銷大戶為基礎”的思路,採取財政獎補、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手段,支持品牌做大做強。射陽大米是與五常大米類似的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射陽大米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龍軍說,主要從企業自律、行業自律和打假維權三方面維護公用品牌信譽不受損害。

科技與傳統共舞,打造農業品牌最閃亮的名片

“農業生產自然選擇性非常強,決定了我們在什麼樣的區域環境生產什麼樣的產品。”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認為,農產品在打造國際品牌時,要立足資源優勢,挖掘農業特色,突出差異化。

儘管現代農業中科技的參與度越來越深,但農產品的地域性、獨佔性仍然十分明顯。科技要與傳統農耕文明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農業品牌最閃亮的名片。尤其要將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貫穿始終,將綠水青山、綠色產品融入品牌價值,把植五穀、飼六畜、漁樵耕讀、耕織結合的生態特色,打造成“金字招牌”。

農業品牌要走出深山,還要揚帆出海。當今國際農業品牌的競爭,實際上是“尖端”與“特色”的競爭,“尖端”主要靠科技創新,“特色”則由民族文化承載。

民族文化、農耕文明為農業品牌沉積了一座無可比擬的精神富礦。並且,國家也在政策方面高度重視農業品牌的建設,農業品牌建設已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

韓長賦說,未來5年至10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品牌閃亮登場,豐富中國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的發展力量。

中儲草生態農業——做農牧業產業化引導者,打造中國健康肉類標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