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粒大米、看中國農業品牌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性!

近日,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這是國家實施品牌戰略的重要舉措。

2017年中國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會

雖然中國近幾年,在農業品牌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常大米、洛川蘋果、西湖龍井、贛南臍橙……這些農產品品牌家喻戶曉,備受百姓喜愛。但與發達國家來比,我國農業還是出現產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的現象,不少農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卻缺少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

2016年我國進入世界品牌500強的品牌增加到36個,其中和農業相關的品牌基本只有中糧,大而不強是中國農業面臨的是現實。所以在2001年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時,一些國家乘機打壓我國的農產品,說我國的農產品‘有毒’、品質不過關,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農產品缺乏品牌,下面小編以大米為例說說中國農業品牌化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曾經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出口國。最多的一年出口量達375萬噸,但這種現象在2011年開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發生了逆轉變化,每年要從印度、泰國、日本等國家大量進口大米,如圖所示,2011年開始我國大米進口量從的56萬噸增至335萬噸;而相應的出口量卻較之前幾年減少一半以上,

最低僅有28萬噸,此後,大米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並且價格差距很大,以平均差價745元計算,國內外差價就高達25.29億元。

真的“是我國產的大米不夠吃嗎?不是,是品牌不夠響!”,在超市里大家可以看到,國產大米售價一般在5-10元每公斤,而進口其他國家如泰國香米等價格高好幾倍,特別是日本大米售價高達一兩百元每公斤,這麼高的價格居然有不少人購買。除了炒作,不得不承認國產大米與進口大米在品牌上有差距。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國人已經從單純地吃飽向吃好轉變,(不差錢!)對品牌的要求自然提高了。

農業是立國之本,近年來農業國際競爭日益集中在農產品品牌上,品牌強則農業強,品牌弱則農業弱。所以,國務院設立“中國品牌日”是大戰略、大氣魄,對於推動農業品牌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將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