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昆明有哪些好吃的?

我去過的城市不多,但是昆明一定是最讓我難忘的地方。“春城無處不飛花“是對這座城市最好的讚譽,而這樣的讚譽確是實至名歸的。我一共去過四次雲南,其中有兩次都是為昆明而去,

就像我之前對可樂說的,從我第一眼看到八車道的平坦大道上飄起大朵白雲時就愛上了這座城。這座城的人汲取著彩雲之南的靈氣,臉上卻寫滿閒適與淳樸。在不同宗族文化的薰陶下誕生出萬變的食物風格。

雲南人主食是米,卻喜歡把米做成不一樣的形態,比方說出了雲南就很難尋到,但是被雲南人奉為珍寶的餌絲和餌塊,又比如聞名遐邇的雲南米線。

曾經在重慶的一家米線名店——“葉氏口福”和老闆閒聊時,老闆驕傲地告訴我他們家的米線和別家的膠質米線不一樣,米線是從雲南運來的。米線是極易腐壞的食物,運輸過程老闆親力親為快馬加鞭,這種驕傲的語氣就好像現代版的“一騎紅塵妃子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雲南米線的品質值得稱讚。

比起過橋米線,小鍋米線則是更對我胃口的選擇。在金馬碧雞坊附近遊蕩的時候偶然發現一條支路,一家叫“東春小鍋米線”的店,一樓坐滿了本地食客,上到二樓卻發現是更為擁擠的景象。點上一碗雜醬小鍋米線,感受著充滿陽光的店堂。吃完一碗飄著辣子香氣的米線卻惦記著最後那口滿滿雜醬的湯底。喝完湯底剛剛飽,

仿佛這裡的一切生活也都剛剛好。

飯點時分,沿著翠湖慢慢走向雲南大學的另一邊,一條叫文化巷的小路彙聚了這所學校的大量人氣。為了迎合各地學生的口味,這條街的小吃攤販也是五花八門。從重慶火鍋到東北燒烤不一而足,但要說最具本地特色的小吃一定是舂雞腳和泡魯達了。

舂雞腳是一道地道起於西雙版納的傣族美食,把煮熟的雞腳放在木臼中加上魚露,小米辣,大蒜,豇豆,檸檬汁,花生,芫荽 ,胡蘿蔔絲和黃瓜絲調味後用大木杵搗碎,味道和泰國醃雞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少了香茅就更突出雞腳的鮮味,經過一番壓榨之後的味道更是濃郁。

泡魯達是一道緬甸和泰國一帶非常有名的甜品,說是正宗的泡魯達配料多達十二種,但是必要的步驟說來也簡單,就是西米露、緬甸煉奶和牛奶的混合物泡上烤過的麵包條,撒上新鮮椰絲而成。喝前攪拌均勻,讓麵包條吸入汁液變得更加香甜,同時要趕在汁水被麵包吸光之前狠嘬兩口——這資源的分佈下永遠藏著一個吃貨的矛盾哲學。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廣東福建海南都是靠海的大省,在海鮮品質上互相不服,但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若是雲南人說自家的山珍排第二,就沒有哪個地方敢說自己第一。雲南人喜歡吃菌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吉米哥說每年高考之前都有幾個人吃菌吃得進不了考場,這說法我是信的,畢竟整條關上街都被大大小小的菌鍋店佔領了,且夏天也是最好的吃菌季節,同是一年一度的機會,豈能為了高考不顧口腹之欲呢?

不過要說雲南人為了吃也是極拼的,傳說每個昆明人都有一個吃蘑菇中毒的朋友,不知說法是否準確,不過從幾率來說蘑菇也一定是同河豚一樣的存在。說起那亦正亦邪的見手青更是讓雲南人既愛又怕。見手青製作不當食用之後,容易出現中毒現象,輕則腹瀉、幻覺,重則昏睡不醒。所以若是有朋友問你“你吃著菌啦?”,你可別傻乎乎地回答“吃著啦!”,他不過在擠兌你吃錯藥了而已。話說這見手青口感奇佳,用火鍋煮則有些浪費,一般用辣子爆炒成餸的多。那麼所謂製作不當大多是指不熟或者過熟,所以要說火候的拿捏也一定是老師傅更遊刃有餘吧!

但是要說起我心中真正的美味,拔得頭籌的那一定是雞縱菌了!“雞縱油”和“油雞縱”其實說白了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把撕碎的雞縱菌,蒜頭和幹辣椒放入滾燙的菜籽油,伴隨著嗞嗞聲響猛烈冒泡之後得到的產物。那樣的香氣啊,若是聞過一次便常駐心間了。

在彩雲之南,隨便拉住一位本地的居民,問他雲南人早上一般吃什麼,十中有八會告訴你“餌塊”或者“餌絲”了。餌塊是將優質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餅而成。而餌絲也就是將餌塊切絲罷了。餌絲和米線口感完全不同,但是吃法卻大體一致,除了曲靖的蒸餌絲另辟新徑之外也沒什麼特別好寫的東西。

比起餌絲,更吸引我的其實是餌塊,口感若是要類比的話很像薄薄的年糕。之前去騰沖呆了七天,吃了十頓大救駕。這東西在昆明也是容易尋到的美味,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番茄炒雞蛋里加了餌塊而已,不過這樣的搭配從口感上講來就是該軟糯的軟糯,該多汁的多汁,簡直是無懈可擊——何況這道菜還承載了一個救駕皇帝的故事呢!

餌塊另一種討喜的吃法就是“燒餌塊”。餌塊剛拿出來的時候是硬硬的一片,微微炙烤之後從中間隆起一個大泡兒,翻過面來再烤上幾秒就大功告成了!烤好的餌塊中間塗上花生醬或者辣味的腐乳醬,卷上土豆絲、火腿腸、油條和煎蛋就可以開吃。按理說燒餌塊起源於大理,但是上次在大理遊玩卻鮮有看到,滿街的乳扇倒是更受歡迎。昆明的餌塊在早點時分是隨處可見的,最有名的是“英鳳燒餌塊”,但是不知是加盟店還是分店太多,也是很難分清哪家最好吃了。

作為一個省會城市,昆明承載了整個雲南的飲食文化。而這些城市分別和緬甸、越南、四川、貴州、老撾接壤,食物風格大相徑庭。但是雲南人不僅用勤勞的雙手把他們自己豐富的食材資源傳向遠方,也博採眾長,為民族菜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愛這個城市太多,卻總覺得提筆無力,不知從何講起。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廣東福建海南都是靠海的大省,在海鮮品質上互相不服,但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若是雲南人說自家的山珍排第二,就沒有哪個地方敢說自己第一。雲南人喜歡吃菌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吉米哥說每年高考之前都有幾個人吃菌吃得進不了考場,這說法我是信的,畢竟整條關上街都被大大小小的菌鍋店佔領了,且夏天也是最好的吃菌季節,同是一年一度的機會,豈能為了高考不顧口腹之欲呢?

不過要說雲南人為了吃也是極拼的,傳說每個昆明人都有一個吃蘑菇中毒的朋友,不知說法是否準確,不過從幾率來說蘑菇也一定是同河豚一樣的存在。說起那亦正亦邪的見手青更是讓雲南人既愛又怕。見手青製作不當食用之後,容易出現中毒現象,輕則腹瀉、幻覺,重則昏睡不醒。所以若是有朋友問你“你吃著菌啦?”,你可別傻乎乎地回答“吃著啦!”,他不過在擠兌你吃錯藥了而已。話說這見手青口感奇佳,用火鍋煮則有些浪費,一般用辣子爆炒成餸的多。那麼所謂製作不當大多是指不熟或者過熟,所以要說火候的拿捏也一定是老師傅更遊刃有餘吧!

但是要說起我心中真正的美味,拔得頭籌的那一定是雞縱菌了!“雞縱油”和“油雞縱”其實說白了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把撕碎的雞縱菌,蒜頭和幹辣椒放入滾燙的菜籽油,伴隨著嗞嗞聲響猛烈冒泡之後得到的產物。那樣的香氣啊,若是聞過一次便常駐心間了。

在彩雲之南,隨便拉住一位本地的居民,問他雲南人早上一般吃什麼,十中有八會告訴你“餌塊”或者“餌絲”了。餌塊是將優質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餅而成。而餌絲也就是將餌塊切絲罷了。餌絲和米線口感完全不同,但是吃法卻大體一致,除了曲靖的蒸餌絲另辟新徑之外也沒什麼特別好寫的東西。

比起餌絲,更吸引我的其實是餌塊,口感若是要類比的話很像薄薄的年糕。之前去騰沖呆了七天,吃了十頓大救駕。這東西在昆明也是容易尋到的美味,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番茄炒雞蛋里加了餌塊而已,不過這樣的搭配從口感上講來就是該軟糯的軟糯,該多汁的多汁,簡直是無懈可擊——何況這道菜還承載了一個救駕皇帝的故事呢!

餌塊另一種討喜的吃法就是“燒餌塊”。餌塊剛拿出來的時候是硬硬的一片,微微炙烤之後從中間隆起一個大泡兒,翻過面來再烤上幾秒就大功告成了!烤好的餌塊中間塗上花生醬或者辣味的腐乳醬,卷上土豆絲、火腿腸、油條和煎蛋就可以開吃。按理說燒餌塊起源於大理,但是上次在大理遊玩卻鮮有看到,滿街的乳扇倒是更受歡迎。昆明的餌塊在早點時分是隨處可見的,最有名的是“英鳳燒餌塊”,但是不知是加盟店還是分店太多,也是很難分清哪家最好吃了。

作為一個省會城市,昆明承載了整個雲南的飲食文化。而這些城市分別和緬甸、越南、四川、貴州、老撾接壤,食物風格大相徑庭。但是雲南人不僅用勤勞的雙手把他們自己豐富的食材資源傳向遠方,也博採眾長,為民族菜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愛這個城市太多,卻總覺得提筆無力,不知從何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