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家族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文物太精美了,就是不認識

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家族,可以說比三蘇更加牛叉。

陝西小夥缺錢挖祖墳結果墓地轟動考古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個墓地的歷史,要從這個家族說起。呂氏一門書香傳家,

世代為官。北宋中期,汲郡人呂通赴長安為官,途經陝西藍田,因見山水秀麗,索性舉家遷往藍田喬村定居。呂通次子呂蕡膝下六子,一人早夭,五子登科,其中四人皆有盛名,這四人是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且都被《宋史》立有傳記,世稱“藍田四呂”。

呂大忠,字進伯。皇祐(1049—1054)年間考中進士,一生為政清廉,言行誠懇大雅,著有《前議論》《輞川集》《奏議》等。呂大忠移《石台孝經》於府學之北塘,為西安碑林的創始者。

呂大防,字微仲。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宋哲宗元佑年間曾任宰相。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所作為,而且是一位在經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的學者。曾與其兄大忠、弟大鈞大臨共同研討《周禮》之學,並倡行《鄉約》。著有《朝吏齋文公年譜》等。

主持刻繪了《長安圖》、《興慶宮圖》,同時他還主持了杜甫草堂的重建。

呂大鈞,字和叔。嘉祐二年進士。大鈞初學于橫渠張載,繼又卒業于二程門下,服孝期滿後,自認“道不明,學不優,不足以仕祿位”,甘居家中講道,曾與諸兄弟率鄉人為“鄉約”。號召鄉民:“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以正鄉俗,使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張橫渠頌其“秦俗之化,和叔有力”;程正公亦稱其“任道擔當,風力甚勁”。著有《四書注》《成德集》《鄉約》《鄉儀》等。呂大鈞是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著《呂氏鄉約》是關中學派道德禮教的代表作。

呂大臨,字與叔,號芸閣,是我國考古研究第一人,所撰《考古圖》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古器物圖表。他先後擔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掌管典籍的校勘、刊印和發佈。他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精通《六經》,尤其精通《三禮》。南宋時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說,呂大臨的學術成就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諸家,程顥稱讚其學問是“深潛縝密”,可見呂大臨學術造詣之深。

著有《四書注》《成德集》《鄉約》《鄉儀》等。呂大鈞是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著《呂氏鄉約》是關中學派道德禮教的代表作。

呂大臨,字與叔,號芸閣,是我國考古研究第一人,所撰《考古圖》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古器物圖表。他先後擔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掌管典籍的校勘、刊印和發佈。他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精通《六經》,尤其精通《三禮》。南宋時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說,呂大臨的學術成就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諸家,程顥稱讚其學問是“深潛縝密”,可見呂大臨學術造詣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