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技能」超實用!護理工作小技巧大盤點,值得收藏!

誰是群眾健康的“貼心人”?當然是我們的白衣天使啦。作為一名護士,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顧慮:我工作能做好嗎?我能按時完成嗎?我能正確應對突發事件嗎?我能正確及時地執行醫囑嗎?在搶救病人時,

我能鎮定自若嗎?今天是國際護士節啦,小編雙手奉上護士工作小技巧,趕緊收藏啦!

扎針操作小講堂

1

靜脈注射及輸液法

紮止血帶後皮膚繃緊,以血管微凸為好,選擇一根好的血管和進針位置對輸液成功是很重要的。可以不太直,

但要視針頭粗細選擇合適的靜脈直徑,有利於輸液成功。選好血管後便可準備消毒進針了,進針角度宜小、可保持<20度的角度進針、刺穿皮膚刺入血管見回血後視血管走向再向前進一點點、隨後平行進針。

對於那些較胖看不見血管的病人,

紮止血帶後用食指輕輕在手背上滑過,碰到凸起,是血管的話便要注意摸清其走向。如果怕記不住,可用複合碘(每個醫院用藥不同)消毒病人皮膚和自己摸血管的手指,再順其走向在血管上滑過,會留下一條"水跡",對光使血管微凸處反光,有利於進針和觀察血管走向以及見回血後的平行進針。血管較深可適當增加進針角度,見回血後同樣要依血管走向平行進針,對於進針長度可視血管好壞而定,
通常進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

對於紮止血帶後血管仍不易暴露者,可以用手輕拍,但更建議適度輕揉至血管凸起。當然,臨床上曾碰到一例止血帶紮過以後血管凸起,輕揉後便什麼都看不見了,只好重紮止血帶,所以臨床上還是需要隨機應變的。

如果手背血管不清、可另選手指、手腕或手臂等地方進行注射或輸液。手指以大拇指、食指或中指的血管較易找,少數病人無名指和小指血管易找,但手指扎針不易繃緊皮膚和固定針柄,且病人較疼痛,故一般不可取。

手腕內側關節處的血管雖然粗但是很滑,即使扎針成功事後鼓針的概率也很大,稍微一動針頭便可滑出血管外,特別不適合老年人及兒童,所以盡可能在手背處找血管,並從遠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依次扎針以保護血管。

血管較滑者、若進針後血管偏離,不要慌,繼續繃緊皮膚,並將針頭稍轉向血管、側行進針。

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如果感覺自己確實紮進血管了但沒回血,可以試著捏下輸液皮條,鬆開的時候如有回血則證明注射或輸液成功。不見回血切不可盲目進針!

對於靜脈留置針的紮法,以選擇較粗血管為宜,因為可能有時要快速輸注甘露醇等。因為是軟針不易鼓針,故可選擇手腕內側較粗血管,也可選擇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氣之後繃緊皮膚進針,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見回血後立即推軟針退鋼針。

2

皮內注射法

皮試液包括頭孢類、青黴素、普魯卡因等,不管原始單位多少、配完皮試液注入皮內的單位15U~50U。青黴素類皮試液的配製記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釋液(百分之0.9的生理鹽水或者注射滅菌用水)到密封瓶內充分稀釋後,抽0.1ml出來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後排至0.1ml,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著再抽稀釋液至1ml,搖勻排至0.1ml,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即可。

注射位置選取一般在前臂掌側下段避開靜脈處,小角度近似平行進針,當針頭斜面完全進入皮內即可注入試驗液0.1ml,最佳注射後皮丘上應有兩到三個左右毛孔。

3

肌肉注射法

皮膚繃緊,九十度進針,進針長度為針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應立即拔針重紮。

PS:注射位置通常選擇連線法,即從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連線,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簡單易行不易出錯。

4

皮下注射法

通常選擇上臂三角肌下緣,對於胰島素筆注射可選擇腹部、後背、大腿外側方,因為胰島素筆針頭很細,可能減輕病人疼痛。

去除膠布痕跡

工作中常常使用松節油予以去除膠布痕跡,但松節油氣味較大,患者不易接受。特別是小兒頭皮針留置時間較長時,膠布粘貼在頭髮上與頭髮緊密相粘,不小心易把患兒頭髮粘掉,給患兒帶來痛苦。

可取石蠟油棉球擦拭,先輕輕揭起膠布的一角,一手拿石蠟油棉球緊貼膠布與毛髮粘貼處擦拭,另一手邊把揭起的膠布向相反方向拉緊,膠布便會很容易的被去除。既省時省力又不傷皮膚毛髮,臨床使用比松節油有效。

固定引流袋、尿袋

留置胃管、尿管的患者連接引流袋時,可用一次性塑膠換藥鑷子進行固定。鑷子分開,將引流袋頂端的連接圈置於中間後,夾閉鑷子,將鑷子插入床旁孔或床體與床墊之間,進行固定引流袋。

解決負壓管壓力不足問題

為患者抽血化驗時,使用的是抽血針和負壓管,使所抽取血液直接進入試管。然而在臨床操作中有時會遇到試管負壓不足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後,往往採取換試管或重新使用注射器抽血。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和器材,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有一種簡易可行的方法解決負壓不足的問題。在采血前準備20ml注射器一個,當負壓管內壓力不夠時,將針頭插入負壓管進口處,用注射器回抽,就可以按要求抽足所需血量,此方法就是重新給試管製造負壓。

判斷心搏、呼吸停止

突然面色死灰。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皮膚蒼白或發紺;心尖搏動及心音消失;傷口不出血。

以意識突然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這兩項最為重要,僅憑這兩項即可作判斷,並立即開始實施BLS技術。

判斷大動脈搏動消失

因頸動脈淺表且頸部易暴漏,作為首選。頸動脈位於氣管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可用食指、中指指端先觸及氣管正中,男性可先觸及喉結,然後滑向頸外側氣管與肌群之間的溝內,觸摸有無搏動;

其次選股動脈,股動脈位於股三角區,可于腹股溝韌帶下方觸摸有無搏動。由於動脈搏動可能緩慢、不規律,或微弱不易觸及,因此,觸摸脈搏一般不少於5~10秒。

觀察使用呼吸機的病人

病人兩側胸廓運動對稱,呼吸音一致,機器與病人同步呼吸,提示呼吸機已進入正常運行;觀察神志、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及病人面色、口唇等缺氧症狀有無改善。定期進行血氣分析和電解質測定;注意呼吸機工作是否正常,有無漏氣,各接頭連接處有無脫落;觀察各參數是否符合病情需要。

搬運內臟出血的病人

內出血發生多為急性,病人常處於嚴重休克狀態,因此必須分秒必爭的進行搶救,休克好轉後,再行搬運。

(1)若為肺結核大出血者,已知咯血病灶位於哪一側,則應在患側放置冰袋或沙袋壓迫止血,搬運前可給小量輸血或靜脈注射腦垂體後葉素止血,採取半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突然咯血發生窒息。

(2)若為消化道出血時,應採取頭高腳低位,使血液流向腹腔,穩托腰背部,避免抱胸腹部,以免加重出血。

(3)若為肝脾破裂出血者,因其出血量大,休克發生快,也應先輸血補液,休克好轉後再搬運。肝破裂時取右側臥位,脾破裂時,取左側臥位以減少出血,若為開放性脾破裂時,應迅速用無菌溫水棉墊或止血海綿填塞止血後再搬運。

(4)注意輸液器的皮管勿折曲,保持輸液通暢。

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搶救

立即停藥,平臥、保暖,給氧氣吸入;

即刻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1毫升,小兒酌減。如症狀不緩解,可每20~30分鐘皮下或靜脈再注射0.5毫升。同時給予地塞米松5毫克靜脈注射,或用氫化可地松200~30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

抗組織胺類藥物:如鹽酸異丙嗪25~50毫克或苯海拉明40毫克肌肉注射;

針刺療法:如取人中,內關等部位;

經上述處理病情不見好轉,血壓不回升,需擴充血容量,可用右旋糖酐。必要時可用升壓藥,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腎上腺素等。

呼吸受抑制可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刹明,山梗萊堿等。必要時行人工呼吸或行氣管切開術;

心搏驟停時,心內注射強心劑,並行胸外心臟按壓;

肌肉張力減低或癱瘓時,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毫克;

在搶救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如意識狀態,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尿量和一般情況等,根據病情變化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病歷整理

不要慌,繼續繃緊皮膚,並將針頭稍轉向血管、側行進針。

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如果感覺自己確實紮進血管了但沒回血,可以試著捏下輸液皮條,鬆開的時候如有回血則證明注射或輸液成功。不見回血切不可盲目進針!

對於靜脈留置針的紮法,以選擇較粗血管為宜,因為可能有時要快速輸注甘露醇等。因為是軟針不易鼓針,故可選擇手腕內側較粗血管,也可選擇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氣之後繃緊皮膚進針,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見回血後立即推軟針退鋼針。

2

皮內注射法

皮試液包括頭孢類、青黴素、普魯卡因等,不管原始單位多少、配完皮試液注入皮內的單位15U~50U。青黴素類皮試液的配製記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釋液(百分之0.9的生理鹽水或者注射滅菌用水)到密封瓶內充分稀釋後,抽0.1ml出來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後排至0.1ml,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著再抽稀釋液至1ml,搖勻排至0.1ml,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即可。

注射位置選取一般在前臂掌側下段避開靜脈處,小角度近似平行進針,當針頭斜面完全進入皮內即可注入試驗液0.1ml,最佳注射後皮丘上應有兩到三個左右毛孔。

3

肌肉注射法

皮膚繃緊,九十度進針,進針長度為針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應立即拔針重紮。

PS:注射位置通常選擇連線法,即從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連線,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簡單易行不易出錯。

4

皮下注射法

通常選擇上臂三角肌下緣,對於胰島素筆注射可選擇腹部、後背、大腿外側方,因為胰島素筆針頭很細,可能減輕病人疼痛。

去除膠布痕跡

工作中常常使用松節油予以去除膠布痕跡,但松節油氣味較大,患者不易接受。特別是小兒頭皮針留置時間較長時,膠布粘貼在頭髮上與頭髮緊密相粘,不小心易把患兒頭髮粘掉,給患兒帶來痛苦。

可取石蠟油棉球擦拭,先輕輕揭起膠布的一角,一手拿石蠟油棉球緊貼膠布與毛髮粘貼處擦拭,另一手邊把揭起的膠布向相反方向拉緊,膠布便會很容易的被去除。既省時省力又不傷皮膚毛髮,臨床使用比松節油有效。

固定引流袋、尿袋

留置胃管、尿管的患者連接引流袋時,可用一次性塑膠換藥鑷子進行固定。鑷子分開,將引流袋頂端的連接圈置於中間後,夾閉鑷子,將鑷子插入床旁孔或床體與床墊之間,進行固定引流袋。

解決負壓管壓力不足問題

為患者抽血化驗時,使用的是抽血針和負壓管,使所抽取血液直接進入試管。然而在臨床操作中有時會遇到試管負壓不足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後,往往採取換試管或重新使用注射器抽血。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和器材,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有一種簡易可行的方法解決負壓不足的問題。在采血前準備20ml注射器一個,當負壓管內壓力不夠時,將針頭插入負壓管進口處,用注射器回抽,就可以按要求抽足所需血量,此方法就是重新給試管製造負壓。

判斷心搏、呼吸停止

突然面色死灰。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皮膚蒼白或發紺;心尖搏動及心音消失;傷口不出血。

以意識突然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這兩項最為重要,僅憑這兩項即可作判斷,並立即開始實施BLS技術。

判斷大動脈搏動消失

因頸動脈淺表且頸部易暴漏,作為首選。頸動脈位於氣管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可用食指、中指指端先觸及氣管正中,男性可先觸及喉結,然後滑向頸外側氣管與肌群之間的溝內,觸摸有無搏動;

其次選股動脈,股動脈位於股三角區,可于腹股溝韌帶下方觸摸有無搏動。由於動脈搏動可能緩慢、不規律,或微弱不易觸及,因此,觸摸脈搏一般不少於5~10秒。

觀察使用呼吸機的病人

病人兩側胸廓運動對稱,呼吸音一致,機器與病人同步呼吸,提示呼吸機已進入正常運行;觀察神志、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及病人面色、口唇等缺氧症狀有無改善。定期進行血氣分析和電解質測定;注意呼吸機工作是否正常,有無漏氣,各接頭連接處有無脫落;觀察各參數是否符合病情需要。

搬運內臟出血的病人

內出血發生多為急性,病人常處於嚴重休克狀態,因此必須分秒必爭的進行搶救,休克好轉後,再行搬運。

(1)若為肺結核大出血者,已知咯血病灶位於哪一側,則應在患側放置冰袋或沙袋壓迫止血,搬運前可給小量輸血或靜脈注射腦垂體後葉素止血,採取半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突然咯血發生窒息。

(2)若為消化道出血時,應採取頭高腳低位,使血液流向腹腔,穩托腰背部,避免抱胸腹部,以免加重出血。

(3)若為肝脾破裂出血者,因其出血量大,休克發生快,也應先輸血補液,休克好轉後再搬運。肝破裂時取右側臥位,脾破裂時,取左側臥位以減少出血,若為開放性脾破裂時,應迅速用無菌溫水棉墊或止血海綿填塞止血後再搬運。

(4)注意輸液器的皮管勿折曲,保持輸液通暢。

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搶救

立即停藥,平臥、保暖,給氧氣吸入;

即刻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1毫升,小兒酌減。如症狀不緩解,可每20~30分鐘皮下或靜脈再注射0.5毫升。同時給予地塞米松5毫克靜脈注射,或用氫化可地松200~30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

抗組織胺類藥物:如鹽酸異丙嗪25~50毫克或苯海拉明40毫克肌肉注射;

針刺療法:如取人中,內關等部位;

經上述處理病情不見好轉,血壓不回升,需擴充血容量,可用右旋糖酐。必要時可用升壓藥,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腎上腺素等。

呼吸受抑制可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刹明,山梗萊堿等。必要時行人工呼吸或行氣管切開術;

心搏驟停時,心內注射強心劑,並行胸外心臟按壓;

肌肉張力減低或癱瘓時,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毫克;

在搶救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如意識狀態,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尿量和一般情況等,根據病情變化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病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