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技速遞」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為了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資訊處理專家葉培建為推動我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快速發展所作的突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向葉培建頒發了“葉培建星”命名銅匾及證書。“葉培建星”由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於2007年9月11日發現,國際編號456677。

——人民網

2017年上海科技節“5·20”開幕

2017年上海科技節將於5月20日至5月27日舉行,科學大咖們將走上“科學紅毯秀”,與公眾面對面;新潮的MR音樂會首次上演,今年的科學之夜狂歡依舊;上海全市近300家科普教育基地免費或優惠向公眾開放;“一帶一路”科技文化展,“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在上海科技館新鮮出爐;“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也將在普陀區環球港精彩亮相……據不完全統計,

在上海科技節8天時間裡,共計千餘場活動在全市16個區開展。

——中新網

2011年福島核洩漏首次全球調查出爐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線上版5月8日消息稱,科學家們已經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三座核反應爐事故造成的輻射,

進行了首次全球性調查。結果顯示,事故中大部分放射性物質沉澱到海洋和河流中,人類平均遭受的核輻射劑量較少,相當於在醫院接受了一次2秒左右的X光照射。

——科學網

細胞發電機能達50°C

通常,正常人體溫約為37°C,但正常人體細胞內部溫度卻能高達50°C。人體細胞在氧氣的參與下燃燒營養物質產生能量,但與明火不同,這是一個受控的過程,涉及多個化學反應步驟,

仍能產生大量熱。由於該過程發生在細胞內部微小的線粒體中,測量其溫度一直無法實現。然而在過去一年中,科學家發明了能隨著溫度變化,發出不同螢光的染料。

借助新加坡團隊研發的新染料,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院的Pierre Rustin及其同事測量了人類細胞內線粒體的溫度,發現當腎臟和皮膚細胞處於38°C時,其內部線粒體能夠比細胞其餘部分高6°C至10°C。

——《中國科學報》

巴西研製出可吞咽漱口水

巴西聖保羅大學口腔醫學院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以綠茶為原料的漱口水,其在使用後可以直接吞咽,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這種漱口水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兒茶素,綠茶中所含的這種成分不但可以調節血壓、體脂肪和脂質,還具有減少牙石的作用,可以預防齲齒和牙齦炎。

——新華社

法國禁止圈養海豚等海洋動物

據當地媒體報導,法國環境部近日通過一項新規定,除了目前在已授權的海洋館裡生活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外,禁止其他一切圈養海豚和鯨的行為。

規定要求目前飼養海洋動物的泳池面積要“增大至少150%”,以加大這些動物和遊客之間的距離,禁止這些動物與觀眾直接接觸。規定還同時禁止在泳池水中添加氯氣。

——新華社

爬坡或能改善糖尿病症狀

日本最新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居住地區的坡道坡度增加約1.5度,老年人患中度糖尿病的風險則能降低18%。這顯示多爬坡可能有助改善糖尿病症狀。

——《中國科學報》

青藏高原凍土區土壤碳庫在增加

凍土區植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而氣候變暖卻導致其融化釋放二氧化碳,兩者究竟孰多孰少?學術界多年來尚不清楚凍土區土壤有機碳儲量如何變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5月8日于《自然·地球科學》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正導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活動層的碳儲量顯著增加,該研究認為,這種碳積累或將抵消目前正在融化的永凍層中的碳損失。

——《科技日報》

科學家發現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加拿大、斯洛伐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早前在河南西峽挖掘出的即將孵化破殼的恐龍胚胎蛋化石,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科學家將這一生活在距今9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人民網

還具有減少牙石的作用,可以預防齲齒和牙齦炎。

——新華社

法國禁止圈養海豚等海洋動物

據當地媒體報導,法國環境部近日通過一項新規定,除了目前在已授權的海洋館裡生活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外,禁止其他一切圈養海豚和鯨的行為。

規定要求目前飼養海洋動物的泳池面積要“增大至少150%”,以加大這些動物和遊客之間的距離,禁止這些動物與觀眾直接接觸。規定還同時禁止在泳池水中添加氯氣。

——新華社

爬坡或能改善糖尿病症狀

日本最新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居住地區的坡道坡度增加約1.5度,老年人患中度糖尿病的風險則能降低18%。這顯示多爬坡可能有助改善糖尿病症狀。

——《中國科學報》

青藏高原凍土區土壤碳庫在增加

凍土區植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而氣候變暖卻導致其融化釋放二氧化碳,兩者究竟孰多孰少?學術界多年來尚不清楚凍土區土壤有機碳儲量如何變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5月8日于《自然·地球科學》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正導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活動層的碳儲量顯著增加,該研究認為,這種碳積累或將抵消目前正在融化的永凍層中的碳損失。

——《科技日報》

科學家發現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加拿大、斯洛伐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早前在河南西峽挖掘出的即將孵化破殼的恐龍胚胎蛋化石,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科學家將這一生活在距今9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