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平軍余部在南美幫智利擊敗秘魯?想多了,不過一則歷史謠言而已

近兩年來,網上鋪天蓋地地出現了“太平軍余部在南美幫智利擊敗秘魯”的故事。

這故事,其實在很早的時間就流傳了,不過,由於故事太過荒誕,可信程度低,沒怎麼引起人們的注意。

而這故事經過人為的渲染、誇張放大而變身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和追捧話題的,是娛樂界的某才子。

該才子原來的身份是音樂製作人,不知何故,突然放棄了音樂創作,熱衷於參加各種電視綜藝活動,擔任嘉賓,評點、選秀,甚至開設講壇,講歷史、講掌故,

粉絲團龐大。

才子在講述“太平軍余部幫智利擊敗秘魯”故事時,搖頭晃腦地說,大約是在1862年,1萬多名原屬侍王李世賢的太平軍餘部,在李世賢身死後,為了逃避清廷的絞殺,乘上了歐洲奴隸販子的輪船,遠渡重洋,到了南美秘魯的伊基克,成為了“契約礦工”。在從事挖鳥糞和硝石礦的工作中,受盡了秘魯礦主的打罵和虐待。1866年智利和秘魯、玻利維亞爆發了“硝石戰爭”,這些太平軍餘部就在異國他鄉發動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二次起義,

回應智利軍隊,擊敗秘魯軍隊。戰爭結束,智利政府打算贈伊基克給他們成立一個自治鎮,但他們婉然拒絕,自願融入當地社會。

才子還言之鑿鑿地稱,現在約有四分之一的伊基克當地人有華人血統,他們的先祖,就是李世賢屬下的太平軍余部。

故事讓人熱血沸騰,卻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李世賢的死亡時間就弄錯了。

李世賢是太平天國名將忠王李秀成堂弟,封侍王的時間是1860年。彼年,他先是在蕪湖甯國府灣沚鎮(今屬宣城)殲滅清浙江提督鄧紹良軍,隨後又與陳玉成等合兵消滅清軍江南大營,得封為侍王雄千歲,爵稱“天朝九門御林軍忠正京衛軍侍王”。

1864年天京陷落後,

李世賢率汪海洋、陸順德等經廣東入福建,在漳州一帶堅持鬥爭。

1865年,左宗棠率重兵入閩圍攻,李世賢力戰不敵,先逃永定,再逃鎮平(廣東蕉嶺),於8月23日被汪海洋殺害。

如果說,李世賢餘部真有流亡海外的,那應該是1865年8月以後的事了,不會是故事裡說的1862年。

再有,“硝石戰爭”爆發於1879年,結束於1883年,也並不是故事中所說的1866年。

話說,位於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的阿塔卡馬沙漠是個極為乾旱的地方,

平均每年降雨量不足2.5毫米,稱得上是不毛之地,在十九世紀以前,人們都沒怎麼在意它。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未對其劃定明確的歸屬權。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三國獨立後,也只是將之大致地劃分了一下,沒制定有明確的邊界。可到了1860年前後,人們在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鳥糞和硝石礦藏,由於鳥糞是優質有機肥料,硝石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二者都可以通過商貿出口換取大量外匯,那麼阿塔卡馬沙漠就成為了你搶我奪的藏寶地了。

1879年,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三國之間的戰爭爆發。

一開始,人們因為這場戰爭是在太平洋的一個角落發生的,因此給它命名為Pacific War,即 “太平洋戰爭”。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太平洋戰場上又發生了一場極為殘酷的海陸大戰,則Pacific War (“太平洋戰爭”)這個詞發生了轉移,那麼1879年開始發生在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國之間的戰爭被人們改稱為“鳥糞戰爭”或“硝石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的確出現了很多中國戰士,這些中國戰士甚至組成了一個中國團,在智利軍隊中作戰,而且屢建戰功。特別是他們積極參加了攻佔秘魯首都利馬的戰鬥,並因為這一決定性大捷而使這場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告終結。

只不過,這些中國戰士並不是才子講述故事裡的太平天國李世賢餘部。

試想想,如果真有太平軍余部於1865年流亡到了伊基克,那麼,1879年爆發“硝石戰爭”,已經是十四年以後的事了,則他們在這十四年時間內,歷經秘魯人的殘酷虐待和風雨的摧殘,還能剩下幾人?又還有幾人保存衝鋒陷陣的戰鬥力?

事實上,19世紀被販往南美的契約華工死亡率高達75%,平均勞動壽命只有5年。

那麼,出現在“硝石戰爭”中的中國士兵是怎麼回事?

原來,他們都是在十九世紀中期被販賣到美洲的中國勞工。

根據智利史料記載,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秘魯曾大量以販奴形式引進中國勞工,即所謂“豬仔”一度達十二萬人,在秘魯從事牛馬不如的奴隸勞動。

由於壓榨太過殘酷,造成華工大批量的死亡。當時的清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與秘魯談判簽訂了一系列條約,迫使其改善對華工的待遇。

李鴻章和恭親王均曾以強硬立場介入,並在1874年派遣晚清優秀外交家容閎前往秘魯收集確實證據,保護受到欺壓的華工。

雖然這些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山長水遠,並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華工的命運。

因此,“硝石戰爭”一開戰,華工們就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去——他們看著智利軍隊打進秘魯,因而把這場戰爭視作一個解放自己的機會。

1977年9月出版的由秘魯學者溫貝托•羅德里格斯編撰的歷史文集《秘魯的苦力華工》一書詳細為我們揭開了秘魯華工參加“硝石戰爭”的經過。

秘魯對華工來說“簡直是一座無邊的地獄,他們血汗使山谷裡的河水都為之暴漲”。1870年9月,帕蒂比爾卡谷地裡,華工占當地居民總數的61.4% 的“阿拉亞”種植園的華工不堪忍受壓迫,揭竿而起,搗毀了一個又一個種植園,甚至一度攻打沿海重鎮帕蒂比爾卡和巴朗卡。但在秘魯統治階級的鎮壓下,這次“規模和激烈程度在秘魯沿海地區史無前例”的大起義失敗了。1879年,當“硝石戰爭”爆發,華工們天真地認為“智利人會把他們從半奴隸狀態下解放出來”,他們積極協助智利作戰,在聖胡安(San Juan),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等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戰爭結束後,獲勝的智利軍方卻把華工戰士戴上鐐銬,押送到邊境地帶的硝石產地,強迫他們從事奴隸勞動。

為什麼要這麼做?當時的智利軍隊統帥派特裡西奧•林奇在回憶錄中直言不諱地承認,他曾和秘魯種植園主談判,並把逃亡華工歸還給後者。這麼做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智利正對秘魯實施軍事佔領,希望爭取該國上層人士(特別是大種植園主)的支援,並需要靠無償壓榨華工來獲得補給。

由此可見,“太平軍余部在南美幫智利擊敗秘魯”的故事其實是歷史的誤傳。戰爭結束後,智利政府沒有想過將伊基克贈給華工,而是恩將仇報,把華工遣返秘魯或押送到伊基克繼續充當苦力。實際上,現在居住在伊基克的華人並不是什麼太平軍的後裔,而是來自廣東中山的新移民。

硝石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二者都可以通過商貿出口換取大量外匯,那麼阿塔卡馬沙漠就成為了你搶我奪的藏寶地了。

1879年,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三國之間的戰爭爆發。

一開始,人們因為這場戰爭是在太平洋的一個角落發生的,因此給它命名為Pacific War,即 “太平洋戰爭”。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太平洋戰場上又發生了一場極為殘酷的海陸大戰,則Pacific War (“太平洋戰爭”)這個詞發生了轉移,那麼1879年開始發生在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國之間的戰爭被人們改稱為“鳥糞戰爭”或“硝石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的確出現了很多中國戰士,這些中國戰士甚至組成了一個中國團,在智利軍隊中作戰,而且屢建戰功。特別是他們積極參加了攻佔秘魯首都利馬的戰鬥,並因為這一決定性大捷而使這場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告終結。

只不過,這些中國戰士並不是才子講述故事裡的太平天國李世賢餘部。

試想想,如果真有太平軍余部於1865年流亡到了伊基克,那麼,1879年爆發“硝石戰爭”,已經是十四年以後的事了,則他們在這十四年時間內,歷經秘魯人的殘酷虐待和風雨的摧殘,還能剩下幾人?又還有幾人保存衝鋒陷陣的戰鬥力?

事實上,19世紀被販往南美的契約華工死亡率高達75%,平均勞動壽命只有5年。

那麼,出現在“硝石戰爭”中的中國士兵是怎麼回事?

原來,他們都是在十九世紀中期被販賣到美洲的中國勞工。

根據智利史料記載,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秘魯曾大量以販奴形式引進中國勞工,即所謂“豬仔”一度達十二萬人,在秘魯從事牛馬不如的奴隸勞動。

由於壓榨太過殘酷,造成華工大批量的死亡。當時的清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與秘魯談判簽訂了一系列條約,迫使其改善對華工的待遇。

李鴻章和恭親王均曾以強硬立場介入,並在1874年派遣晚清優秀外交家容閎前往秘魯收集確實證據,保護受到欺壓的華工。

雖然這些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山長水遠,並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華工的命運。

因此,“硝石戰爭”一開戰,華工們就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去——他們看著智利軍隊打進秘魯,因而把這場戰爭視作一個解放自己的機會。

1977年9月出版的由秘魯學者溫貝托•羅德里格斯編撰的歷史文集《秘魯的苦力華工》一書詳細為我們揭開了秘魯華工參加“硝石戰爭”的經過。

秘魯對華工來說“簡直是一座無邊的地獄,他們血汗使山谷裡的河水都為之暴漲”。1870年9月,帕蒂比爾卡谷地裡,華工占當地居民總數的61.4% 的“阿拉亞”種植園的華工不堪忍受壓迫,揭竿而起,搗毀了一個又一個種植園,甚至一度攻打沿海重鎮帕蒂比爾卡和巴朗卡。但在秘魯統治階級的鎮壓下,這次“規模和激烈程度在秘魯沿海地區史無前例”的大起義失敗了。1879年,當“硝石戰爭”爆發,華工們天真地認為“智利人會把他們從半奴隸狀態下解放出來”,他們積極協助智利作戰,在聖胡安(San Juan),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等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戰爭結束後,獲勝的智利軍方卻把華工戰士戴上鐐銬,押送到邊境地帶的硝石產地,強迫他們從事奴隸勞動。

為什麼要這麼做?當時的智利軍隊統帥派特裡西奧•林奇在回憶錄中直言不諱地承認,他曾和秘魯種植園主談判,並把逃亡華工歸還給後者。這麼做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智利正對秘魯實施軍事佔領,希望爭取該國上層人士(特別是大種植園主)的支援,並需要靠無償壓榨華工來獲得補給。

由此可見,“太平軍余部在南美幫智利擊敗秘魯”的故事其實是歷史的誤傳。戰爭結束後,智利政府沒有想過將伊基克贈給華工,而是恩將仇報,把華工遣返秘魯或押送到伊基克繼續充當苦力。實際上,現在居住在伊基克的華人並不是什麼太平軍的後裔,而是來自廣東中山的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