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靖難之役後大明百廢待興,可為何朱棣還要派鄭和下西洋

文/寂寞的紅酒

明成祖朱棣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五征北漠,開疆破土;修永樂大典,傳承文化;改革吏治,完善內閣;遷都北京,守衛國門等等。不過朱棣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要數下西洋了。

1405年,朱棣派遣太監鄭和率領一支世界上最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一項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過鄭和下西洋時,大明朝剛剛經歷戰亂,國庫空虛,百廢待興,留下一個要多爛有多爛的攤子。不過面對這個爛攤子,朱棣卻派了鄭和下西洋。那麼朱棣為何不顧國情卻要派遣鄭和勞師動眾、耗費鉅資的下西洋?

第一,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當時大明剛剛經歷靖難之役,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為解決財政危機,明成祖派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通過海外朝貢貿易用國內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換回胡椒、寶石等各種海外商品,再利用大明的海禁政策,實施壟斷貿易來獲取巨額的利潤。

鄭和每次下西洋賺到的利潤比大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都多。永樂初期大明政府通過鄭和下西洋使得國庫很快充盈起來。不過隨著走私的日益猖獗,鄭和下西洋變得無利可圖,因此在士大夫的反對下下西洋活動被迫中止。

第二,

政治因素。由於朱棣搶了建文帝的皇位,權力並不穩固,因此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方面為了尋找建文帝,另一方面通過下西洋建立起藩屬朝貢體系,宣揚了國威,擴大了影響力,也提高了朱棣的個人聲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軍事因素。由於明朝第一個趕走了蒙古人,

因此以帖木兒帝國為首的蒙古勢力和親蒙勢力極為仇視大明。為打破明朝外交困境,明朝一方面派遣陳誠從陸路出發出使中亞破解僵局,另一方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從海路出發破解外交困境,鄭和龐大的船隊向沿岸諸國展示了軍事肌肉和雄厚的國力,並通過和平貿易震懾和拉攏了沿途蠢蠢欲動的親蒙勢力,最終使得各國紛紛心向大明,連一心和大明為敵的帖木兒帝國都放棄了敵視政策,
恢復了大明的宗主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