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玉山”賞析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高224釐米,寬96釐米,座高60釐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嶺、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背面上部陰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

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巔浮雲處,還雕成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彷佛在開山爆破,使這件描寫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禦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玉禹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玉禹山"卓立如峰,峭壁崢嶸,瀑布急湧,古木參天,聚集著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

玉師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玉禹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玉樣從新疆運到北京歷時三年多,在宮內先按玉山的前後左右位置,畫了四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閱示批准,隨即發送揚州,因擔心揚州天熱,恐日久蠟樣熔化,又照蠟樣再刻成木樣,由蘇揚匠師曆六年時間琢成,玉山運達北京後,擇地安放,刻字鈐印,又用兩年功夫,頗費周折,才大功告成。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它的正面鈐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寶"方印,下方還有長篇禦制詩及注文,可見他對此作品何等驕傲,何等珍視,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總結。

"玉禹山"永遠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和國之瑰寶。

整塊玉石被通體雕刻成山峰狀,重巒疊嶂,流水飛瀑。在懸崖峭壁間,聚集著成群結隊的治水大軍,他們或開山鑿石,或抬土運石,在治水人群中,我們看到了指揮者大禹的身影。大玉雕生動傳神,完美再現了大禹率領民眾開山洩洪的宏大場面。那麼它的製作者是誰呢?這還要從《大禹治水圖》說起。

根據宋代著名美術史評論家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以及周文矩,明代的宮廷畫家李在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相關畫作,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

根據記載,它是宋代的一位佚名畫家所作。畫面精心描繪了大禹領導人民鑿石開山,刨沙築渠,疏通河道,導流洪水的宏大場面。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以這幅宋人畫《大禹治水圖》為稿本,將大禹治水這一不朽的題材雕刻在一塊氣勢磅礴的玉山上,希望能夠永久地流傳。歷代的大禹治水圖大都已經無法見到了,只有這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子完整地留存了下來。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

那麼它的製作者是誰呢?這還要從《大禹治水圖》說起。

根據宋代著名美術史評論家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以及周文矩,明代的宮廷畫家李在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相關畫作,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

根據記載,它是宋代的一位佚名畫家所作。畫面精心描繪了大禹領導人民鑿石開山,刨沙築渠,疏通河道,導流洪水的宏大場面。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以這幅宋人畫《大禹治水圖》為稿本,將大禹治水這一不朽的題材雕刻在一塊氣勢磅礴的玉山上,希望能夠永久地流傳。歷代的大禹治水圖大都已經無法見到了,只有這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子完整地留存了下來。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禦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