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戰國四公子之一黃歇,比《羋月傳》更精彩

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春秋戰國年代,他是翩翩公子也是統戰人才,他巧言善辯也忠賢衛君,他榮極一時竟卻結局落寞。

他,就是戰國四公子之———黃歇。

受命赴秦:權謀秦楚,化險為夷

黃歇出生于楚國,受彼時戰國時期大環境影響,他自青年期就萌有一顆熱愛國家且積極向上之心。所以,他常年虛心求教,四處拜師遊學,積累了豐富深厚的人生閱歷。

學則為用,在黃歇43歲這年,終於迎來一個施展才識的機會。當時秦楚交戰,烽煙正濃,秦國的一再猛攻,讓楚王深感無力。百般權衡後,楚王決定,派遣黃歇出使秦國求和。

就這樣,黃歇帶著國家的希望、人民的期盼,

踏上了去往秦國之路。

(黃歇像)

來到秦國後,黃歇很快知道了秦國準備再一次攻打楚國的消息,便連夜精心擬寫了一封勸諫信。

信中先以“兩虎相鬥”為例,說明秦楚交戰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且如此一來,韓、趙、魏、齊等國將趁機坐收漁翁之利,

有百害而無一利。

接著,他引經據典,以“狐涉水,濡其尾”等例,講述小狐狸渡水將過時,卻濕了尾巴,借喻凡人皆會有如此宿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以這樣的文藝方式,黃歇闡述了楚國求和立場,以理服人且以情動人。

最終,聽完黃歇的利弊分析後,秦王被成功說服。他當即派使臣給楚國送去厚禮,與楚國締結為友好國家。

此番遊說成功,由此一來,黃歇不僅不負楚王與人民的期望,

也為自己的仕途奠定了穩固基石。

(秦楚互派使臣)

坐困于秦:訥言敏行,太子獲歸

自然地,回到楚國後,黃歇受到了楚王前所未有的器重,走上了坦蕩的政治道路。但可惜的是,還未待其完全施展政治志向,黃歇的命運就發生了新的動盪。

當時,頃襄王為了遵守與秦國的盟約,

便讓黃歇陪同自己的兒子熊完去到秦國做人質。而這一去,就被扣留了十年之久。

西元前263年,楚國傳來頃襄王病重的消息,按理說,作為楚國太子的熊完,應當馬不停蹄地趕回國才對。可誰知道,秦國卻打起了小算盤,百般推脫阻撓熊完歸楚。

這一回,黃歇可真是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與秦國的多次交涉使他深知,秦國這一次的算盤,正是意圖借楚國國君病重這一朝野混亂期,

趁機滅楚。所以,太子必須安全回國,因為,只要有新君在,才會民心安,才能國家穩。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黃歇平日裡就注意到,秦國丞相范睢很受秦王信任,且和熊完關係很是要好。所以,他很快改變策略,轉向說服范睢,希望他能幫助熊完在秦王面前美言幾句。

(史載秦昭王求賢才,五跪得範雎)

這一日,黃歇成功約到範雎後,立即開啟了外交政治家模式。他先是證實了熊完與范雎的良友關係,拉近雙方距離。接著,以三寸不爛之舌向範雎剖析時事利益,他說:

“現在楚王隨時可能駕崩,在楚國上下一片混亂之時,如果秦國不讓太子熊完回去,那麼楚國一定會落入覬覦王位的他人手中。熊完當不成太子不打緊,關鍵是新太子可不會像熊完一樣和秦國友好互助呀!”

範雎一聽,審時度勢一番後確實被打動了。想來,楚國曾經也是稱霸多時的大國,假若新任君主不顧一切拼死作戰的話,到頭來,秦國必定得不到多大的好處。況且,從私心講,自己與熊完交情不淺,無論如何,也應幫扶一把。這樣一來,既替秦國疏通了前途,也為自己保留了後路,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就這樣,範雎趨利避害地將情況稟告給了秦王。

(範雎說昭王)

可出乎意料的是,秦王並沒有採納範雎的意見,反倒是讓范雎回復黃歇說:“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聽後嘴上雖未再言其他,可心裡早已拉響了警鐘、暗流洶湧:如此緊急的情況,這秦王卻如此敷衍,僅讓太子的師傅回國探望病情。這豈不是置太子與我于死地!罷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謀出路。

於是,他果斷替太子謀劃說:“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為楚之社稷著想,您必須即刻回國。

就這樣,黃歇冒險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讓太子換了衣服扮成馬車夫,跟著使臣回到楚國。至於他自己,就乾脆扮成熊完在驛館呆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仔細留心秦國的一舉一動。

接著,估摸著太子已經安全走遠後,黃歇主動向秦王坦白說楚國太子早已離去多時,並且秦國再無可能追得上,願秦王賜他一死,以此贖罪。

這一招破釜沉舟,可是有勇有謀。

而愛面子的秦王聽到自己人質居然從眼皮子底下溜走後,當即暴跳如雷,氣哄哄的說了一句“善”,竟准允黃歇自取性命。

幸運的是,這時,範雎站出來稱讚了黃歇的忠誠聰慧。他提醒秦王兩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並暗示秦王無論如何不能傷害楚國使臣。有了範雎的神助攻,黃歇終於也安全回到楚國。

可以說,能結束這場異國囚禁的生涯,與黃歇之勇、之忠、之義,都有絕對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黃歇)

身作宰輔:恪盡職守,邑開吳土

黃歇回到楚國後不久,頃襄王去世,黃歇幫助太子熊完順利即位。憑藉著這次大智大勇的行動,黃歇深受新君重視,被委以輔佐治國之重任,同時受命封為春申君。

此後,黃歇再一次憑藉著自己的出眾才識與禮賢下士的良好品質,得到了楚國朝野內外的尊崇與誇讚。在諸侯中,他更是威望大增,可謂是迎來了人生巔峰。

不過,不要以為黃歇只是我們想像中的謙謙書生之樣,除了君子口碑之外,他還有出眾的作戰能力。

西元前257年,秦國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應付來勢洶洶的秦國,便急忙向鄰居楚國求救。楚王命令黃歇領兵援救趙國,沒過多久,邯鄲解圍;兩年後,黃歇再受楚王委託,滅掉了魯國。

(黃歇出征作戰雕像)

通過這兩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楚國重新贏回了在諸侯國中的口碑,恢復了從前繁榮昌盛的樣子。

而秦王這邊,因連續丟失趙魯兩國後,十分懊惱,便精心養兵蓄銳,打算奪得中原霸主的頭銜。由此,各諸侯國擔憂秦國的作戰勢頭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商議聯合起來討伐秦國,並以楚王為六國盟約首腦。大家首托的當權主事者,即是黃歇。

可惜的是,人生往往是榮盛則衰。黃歇之盛至此已盡,開始走向了令人唏噓的下坡路。

後來,合縱聯軍雖曾一度攻到函谷關,最終卻因六國協作不順而戰敗。楚王十分氣憤,覺得自己隱形霸主之位即將不保,便將心中的怒火一股腦撒向了黃歇。他責怪黃歇指揮失利導致作戰失敗,並從此開始冷落黃歇。

就這樣,黃歇背著黑鍋,由巔峰急速跌入低谷。後來,他曾一度不聞政事,專顧招攬賢才賓客,最終引來小人,並被利用後慘招殺身之禍。

應該說,戰國四公子中,他本是盛名最華錦,卻結局最悲戚。究其原因,越是歷經了辱後之榮,越是將其看得無比重要,越是枉送了卿卿性命。

雖然退出歷史舞臺的“狗血”方式與他曾經崢嶸的人生不對等,但無論如何,黃歇晚年之過從未能掩蓋他曾經的光彩。

硝煙彌漫,擋不住他一心向前;和平安樂,擋不住他操勞瑣碎。或許,“聲名聞以天下,行動落於實際”,便是歷史對他最真實的評價吧。

作者:餘午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史載秦昭王求賢才,五跪得範雎)

這一日,黃歇成功約到範雎後,立即開啟了外交政治家模式。他先是證實了熊完與范雎的良友關係,拉近雙方距離。接著,以三寸不爛之舌向範雎剖析時事利益,他說:

“現在楚王隨時可能駕崩,在楚國上下一片混亂之時,如果秦國不讓太子熊完回去,那麼楚國一定會落入覬覦王位的他人手中。熊完當不成太子不打緊,關鍵是新太子可不會像熊完一樣和秦國友好互助呀!”

範雎一聽,審時度勢一番後確實被打動了。想來,楚國曾經也是稱霸多時的大國,假若新任君主不顧一切拼死作戰的話,到頭來,秦國必定得不到多大的好處。況且,從私心講,自己與熊完交情不淺,無論如何,也應幫扶一把。這樣一來,既替秦國疏通了前途,也為自己保留了後路,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就這樣,範雎趨利避害地將情況稟告給了秦王。

(範雎說昭王)

可出乎意料的是,秦王並沒有採納範雎的意見,反倒是讓范雎回復黃歇說:“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聽後嘴上雖未再言其他,可心裡早已拉響了警鐘、暗流洶湧:如此緊急的情況,這秦王卻如此敷衍,僅讓太子的師傅回國探望病情。這豈不是置太子與我于死地!罷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謀出路。

於是,他果斷替太子謀劃說:“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為楚之社稷著想,您必須即刻回國。

就這樣,黃歇冒險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讓太子換了衣服扮成馬車夫,跟著使臣回到楚國。至於他自己,就乾脆扮成熊完在驛館呆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仔細留心秦國的一舉一動。

接著,估摸著太子已經安全走遠後,黃歇主動向秦王坦白說楚國太子早已離去多時,並且秦國再無可能追得上,願秦王賜他一死,以此贖罪。

這一招破釜沉舟,可是有勇有謀。

而愛面子的秦王聽到自己人質居然從眼皮子底下溜走後,當即暴跳如雷,氣哄哄的說了一句“善”,竟准允黃歇自取性命。

幸運的是,這時,範雎站出來稱讚了黃歇的忠誠聰慧。他提醒秦王兩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並暗示秦王無論如何不能傷害楚國使臣。有了範雎的神助攻,黃歇終於也安全回到楚國。

可以說,能結束這場異國囚禁的生涯,與黃歇之勇、之忠、之義,都有絕對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黃歇)

身作宰輔:恪盡職守,邑開吳土

黃歇回到楚國後不久,頃襄王去世,黃歇幫助太子熊完順利即位。憑藉著這次大智大勇的行動,黃歇深受新君重視,被委以輔佐治國之重任,同時受命封為春申君。

此後,黃歇再一次憑藉著自己的出眾才識與禮賢下士的良好品質,得到了楚國朝野內外的尊崇與誇讚。在諸侯中,他更是威望大增,可謂是迎來了人生巔峰。

不過,不要以為黃歇只是我們想像中的謙謙書生之樣,除了君子口碑之外,他還有出眾的作戰能力。

西元前257年,秦國大舉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應付來勢洶洶的秦國,便急忙向鄰居楚國求救。楚王命令黃歇領兵援救趙國,沒過多久,邯鄲解圍;兩年後,黃歇再受楚王委託,滅掉了魯國。

(黃歇出征作戰雕像)

通過這兩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楚國重新贏回了在諸侯國中的口碑,恢復了從前繁榮昌盛的樣子。

而秦王這邊,因連續丟失趙魯兩國後,十分懊惱,便精心養兵蓄銳,打算奪得中原霸主的頭銜。由此,各諸侯國擔憂秦國的作戰勢頭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商議聯合起來討伐秦國,並以楚王為六國盟約首腦。大家首托的當權主事者,即是黃歇。

可惜的是,人生往往是榮盛則衰。黃歇之盛至此已盡,開始走向了令人唏噓的下坡路。

後來,合縱聯軍雖曾一度攻到函谷關,最終卻因六國協作不順而戰敗。楚王十分氣憤,覺得自己隱形霸主之位即將不保,便將心中的怒火一股腦撒向了黃歇。他責怪黃歇指揮失利導致作戰失敗,並從此開始冷落黃歇。

就這樣,黃歇背著黑鍋,由巔峰急速跌入低谷。後來,他曾一度不聞政事,專顧招攬賢才賓客,最終引來小人,並被利用後慘招殺身之禍。

應該說,戰國四公子中,他本是盛名最華錦,卻結局最悲戚。究其原因,越是歷經了辱後之榮,越是將其看得無比重要,越是枉送了卿卿性命。

雖然退出歷史舞臺的“狗血”方式與他曾經崢嶸的人生不對等,但無論如何,黃歇晚年之過從未能掩蓋他曾經的光彩。

硝煙彌漫,擋不住他一心向前;和平安樂,擋不住他操勞瑣碎。或許,“聲名聞以天下,行動落於實際”,便是歷史對他最真實的評價吧。

作者:餘午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