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哈爾濱消失了的升平餛飩館:當年卸下門板當飯桌

文字+攝影=張澍

哈爾濱北二道街上有家升平餛飩館,名聲在外:在描述這家小館子時,吃客經常說,“他家牛,就賣到下午一點。”

北二道街29號的升平餛飩館,僅有四張桌;兩張四人台,

兩張僅能坐兩個人的小桌。一到中午飯口,吃客紛至,小屋內擠得轉不開身。如今,隨著靖宇街沿線動遷工程的進行,這家小店沒有遷址繼續做下去,老闆選擇了閉店退休。

2012年時的升平餛飩館 因為最早開在升平街而得名

老闆鄭琢玉,今年62歲。“以前營業時間到下午兩點,

有時候碰到喝酒的客人,磨磨唧唧整到快三點才喝完,我再出去接閨女,就不趕趟了,所以把閉店時間提前到下午一點。”

鄭琢玉的閨女在東北農業大學上班,妻子去世之後,每天他開車去接閨女下班,然後爺倆逛商場、吃飯,吃喝完了才回家。 之所以閉店早,鄭琢玉一是惦記著接閨女,二是想著逛街,三是不想太累。因為:“幹了三十多年,幹膩了。”

老闆鄭琢玉

解放前,爺爺就在太古街開餛飩館

鄭琢玉的爺爺是山東新泰人,早年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在太古四道街上開了家福盛號餛飩館。子承父業,鄭琢玉的父親鄭化江後來接手這家餛飩館,

1950年代公私合營之後,道外多家餛飩館、燒餅店歸到道外區合作經營管理部管轄,

相關人員併入到紅光餛飩館。 公私合營之後,道外的餐飲行業被大致分為四類:國營,基本都是一等一的大飯店;國營帶集體,基本都是中檔偏上的大館子,比如範記永餃子;集體,一般都是中小館子;合作經營,都是經營燒餅油條餛飩這樣“針頭線腦”的小商小販,不是國營也不是集體。

從紅光餛飩館到景陽飯店,從七道街的北味香、北十四道街的四海居到十八道街的賈記,

鄭化江在這些主營燒餅、豆腐腦、米飯、麻花、大果子的小店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上灶、收款,客人多時收拾桌子撿碗當當服務員,他幹遍了店中的所有活計。

在飯店工作,唯一的好處是:能讓自己的六個孩子吃飽。鄭琢玉說:“那時候沒錢,但吃飯不成問題。別人家吃大餅子窩窩頭,我家還能吃上饅頭,肚子能填飽。”

當年客人多 卸下門板當飯桌 40年前 一天掙一二百塊錢

鄭琢玉的姥爺解放前在上海開飯店,

賠了,鄭琢玉的爺爺出錢,才將姥爺從賬主那贖回來。姥爺家一直住在北二道街117號。五十年前,爺爺和姥爺互換房子,姥爺搬到北九道街,鄭家搬到北二道街如今餛飩館這屋(後來改為29號)。

下鄉返城後,1982年,鄭琢玉清楚記得是12月28號,在升平街靠近北四道街的一個小板棚內,重拾家族手藝,開起個體私營的餛飩館。 小棚子只有8米,有個煮餛飩的灶台,還有兩張小桌子,門口搭了一長條鋁板,擠擠,滿屋子能坐下十個顧客。那時候的菜品和如今幾乎一樣。餛飩、火勺、熏醬菜與熗拌菜,除了餛飩是在店裡現煮外,其他菜品,都是爸爸與媽媽在家裡做好了,端到升平街店裡賣。那時候,餛飩一毛五分錢一碗,火勺一毛二加一兩糧票兩個,酥魚一盤三條四毛錢,熗花生米之類的熗拌菜一盤兩毛到三毛錢,白酒,散白一毛錢一兩。

店小,生意好,沒有淡季。早晨,煮餛飩的爐子一升起火來,就有客人站旁邊等著吃飯,還有的飯口沒到,就早早過來占地方。中午飯口一到,吃飯的從屋裡排到街上。天好的時候,大家都在街邊吃,來晚的客人,沒地方吃,商量鄭琢玉把店鋪的門板卸下來,找磚頭墊起來當飯桌。

北二道街守著哈爾濱第四百貨商店和百貨公司,全省的百貨公司都到這批貨,人流旺,生意好做。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這條街上大大小小的飯店有二十多家,隨著國營百貨業的消失,最後僅剩升平餛飩館一家。

賣餛飩,在1980年代,鄭琢玉一天的銷售額二百到三百元,一天至少掙一百塊錢。那時,他不敢說自己掙這麼多錢,別人問,回答一直是:“每天掙個吃飯錢。”

1990年,鄭琢玉在北環路買了房子,1992年,又在升平街買了套房子。當時不興買車,但年輕人都愛玩摩托,鄭琢玉花了兩萬二,買了台名流100摩托車,“牛,拉風,騎到哪,都有人圍著看。”鄭琢玉回憶說。

“那時候來錢快,掙的不少,想想:掙這麼多了,差不多就行了。沒想到後來錢毛,一毛,就毛沒了。”

1992年,相關部門拆除了升平街上的小棚子,鄭琢玉把店搬回北二道街,自家住宅臨街,牌匾門口一掛:升平餛飩館,繼續開業。

二十多年過去,餛飩已漲到大碗9塊錢小碗6塊錢,買火勺不再用糧票了,3塊錢一個。腐竹花生、油燜尖椒等小熗菜都是5塊錢一盤。葷菜,醬肘子50元一斤,醬牛肉70元一斤。

升平餛飩館的棋子肉火勺

豬肉餛飩

火勺很香

帶皮的醬肘子

醬肘子與醬牛肉

餛飩餡 隨便照 老鄭說都是好肉不怕曝光

逛街、下館子、海南度假 不再幹了

鄭琢玉的父母早已離世,妻子2007年也沒了。獨生女在東北農業大學上班。以前閉店早,鄭琢玉惦記著打麻將,這些年不打麻將了,而是惦記著逛街、下館子、到哪裡去度假。

接閨女下班後,爺倆先是逛商店,從香坊的萬千到南崗道裡的松雷,一天逛一個。爺倆晚上不在家裡吃,走到哪吃到哪。家裡的煤氣,一年才使五十多個字。鄭琢玉喜歡吃海鮮,一周要吃兩頓扇貝生蠔。

“零七年老婆沒了,我就開造,錢都吃嘴上了,沒攢下。”

八月份,天熱,鄭琢玉閉店停業,帶姑娘去臺灣玩了一圈。

快到一點時 鄭琢玉開始打掃店面

仔細擦桌子

前臺的老物件

忙碌一下 為了能早點接閨女下班

收拾完店內 坐下來曬曬太陽

一點一到 準時摘幌

幌 要拿回屋

再見

閉店 升平餛飩 由此成為歷史

還有兩張小桌子,門口搭了一長條鋁板,擠擠,滿屋子能坐下十個顧客。那時候的菜品和如今幾乎一樣。餛飩、火勺、熏醬菜與熗拌菜,除了餛飩是在店裡現煮外,其他菜品,都是爸爸與媽媽在家裡做好了,端到升平街店裡賣。那時候,餛飩一毛五分錢一碗,火勺一毛二加一兩糧票兩個,酥魚一盤三條四毛錢,熗花生米之類的熗拌菜一盤兩毛到三毛錢,白酒,散白一毛錢一兩。

店小,生意好,沒有淡季。早晨,煮餛飩的爐子一升起火來,就有客人站旁邊等著吃飯,還有的飯口沒到,就早早過來占地方。中午飯口一到,吃飯的從屋裡排到街上。天好的時候,大家都在街邊吃,來晚的客人,沒地方吃,商量鄭琢玉把店鋪的門板卸下來,找磚頭墊起來當飯桌。

北二道街守著哈爾濱第四百貨商店和百貨公司,全省的百貨公司都到這批貨,人流旺,生意好做。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這條街上大大小小的飯店有二十多家,隨著國營百貨業的消失,最後僅剩升平餛飩館一家。

賣餛飩,在1980年代,鄭琢玉一天的銷售額二百到三百元,一天至少掙一百塊錢。那時,他不敢說自己掙這麼多錢,別人問,回答一直是:“每天掙個吃飯錢。”

1990年,鄭琢玉在北環路買了房子,1992年,又在升平街買了套房子。當時不興買車,但年輕人都愛玩摩托,鄭琢玉花了兩萬二,買了台名流100摩托車,“牛,拉風,騎到哪,都有人圍著看。”鄭琢玉回憶說。

“那時候來錢快,掙的不少,想想:掙這麼多了,差不多就行了。沒想到後來錢毛,一毛,就毛沒了。”

1992年,相關部門拆除了升平街上的小棚子,鄭琢玉把店搬回北二道街,自家住宅臨街,牌匾門口一掛:升平餛飩館,繼續開業。

二十多年過去,餛飩已漲到大碗9塊錢小碗6塊錢,買火勺不再用糧票了,3塊錢一個。腐竹花生、油燜尖椒等小熗菜都是5塊錢一盤。葷菜,醬肘子50元一斤,醬牛肉70元一斤。

升平餛飩館的棋子肉火勺

豬肉餛飩

火勺很香

帶皮的醬肘子

醬肘子與醬牛肉

餛飩餡 隨便照 老鄭說都是好肉不怕曝光

逛街、下館子、海南度假 不再幹了

鄭琢玉的父母早已離世,妻子2007年也沒了。獨生女在東北農業大學上班。以前閉店早,鄭琢玉惦記著打麻將,這些年不打麻將了,而是惦記著逛街、下館子、到哪裡去度假。

接閨女下班後,爺倆先是逛商店,從香坊的萬千到南崗道裡的松雷,一天逛一個。爺倆晚上不在家裡吃,走到哪吃到哪。家裡的煤氣,一年才使五十多個字。鄭琢玉喜歡吃海鮮,一周要吃兩頓扇貝生蠔。

“零七年老婆沒了,我就開造,錢都吃嘴上了,沒攢下。”

八月份,天熱,鄭琢玉閉店停業,帶姑娘去臺灣玩了一圈。

快到一點時 鄭琢玉開始打掃店面

仔細擦桌子

前臺的老物件

忙碌一下 為了能早點接閨女下班

收拾完店內 坐下來曬曬太陽

一點一到 準時摘幌

幌 要拿回屋

再見

閉店 升平餛飩 由此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