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華大學教授劉雲浩: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先進技術初看與魔法無異

劉雲浩作“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主題演講。

福州新聞網3月17日訊人工智慧是怎樣誕生的?物聯網意味著什麼?政府部門該如何應對?17日上午,

第八期“左海大講堂”在福州市委黨校舉行,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劉雲浩作“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主題演講,為我市500多名領導幹部和企業界人士作了一場內容豐富、精彩生動的報告。

談及互聯與新工業革命發展,劉雲浩援引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的“克拉克第三定律”:“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

初看都與魔法無異。”他補充說,如果專家跟你說什麼事會發生,那是對的;如果說什麼事不發生,那就未必對了。

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部電腦誕生至今,人類與電腦發生著怎樣的關係變化?劉雲浩對此概括稱,從1946年到1970 年,人要想辦法和機器說話;1970到2000年,讓機器和機器之間能說話;2000年至今,讓數位的網路和物理世界共融,學術界稱為“資訊物理空間”,在中國叫“物聯網”,即,人要通過網路化設備和整個自然界說話。

劉雲浩提出,物聯網是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物件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但是,物聯網的發展在技術碰到很多瓶頸:一是部署和維護的成本;二是大量低成本節點供電。

“任何事情和設備必須從主動部署變成無意識配合,最終完成大規模、複雜的社會感知任務。”他認為,自2004年以來,已有許多案例通過“群智計算”等方式來破解物聯網技術瓶頸。

如,許多群智感知任務通過眾包方式完成任務的分發與收集利用,通俗點說,即,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遊戲等形式,通過線民自發自願、不花錢參與完成。

劉雲浩說,想和自然界說話,就要有感知能力,目前,淡化感測器而獲得感知,也有些許成功經驗。如,從電視塔獲取感知能量,從電風扇的聲音、轉速,或是從汽車的轉速等管道,

都可以在淡化感測器的同時獲得感知。

資訊技術與工業革命是什麼關係?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快速推動新工業革命?“資訊革命是促成新工業革命的推手。”劉雲浩回答說,工業革命是自下而上,從生產自動化往上走,資訊化革命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涉及計算和資訊處理;新工業革命是兩者結合,因為有了資訊革命,才能產生工業4.0,即,第四次工業革命。

那麼,即將到來的新工業革命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他舉例說,在互聯網發展歷程中,有三大“鎮界定律”: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先後提出:微處理器的速度每18月翻一番;骨幹的頻寬每6個月增長一倍,其增長速度是摩爾定律預測的CPU增長速度的3倍;網路的有用性(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

劉雲浩認為,在萬物相連的物聯網時代,2015年,150億產品接入互聯網,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300個億。“這在未來,就很有想像的空間,正如克拉克第三定律所言,‘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但劉雲浩也提醒,政府部門面對勢不可擋的大資料、物聯網等新興事物,不要擔心害怕,或是排斥規避,但也不能過於急躁,硬趕這股熱潮。“術業有專攻,最重要的是人才,要為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這在未來,就很有想像的空間,正如克拉克第三定律所言,‘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但劉雲浩也提醒,政府部門面對勢不可擋的大資料、物聯網等新興事物,不要擔心害怕,或是排斥規避,但也不能過於急躁,硬趕這股熱潮。“術業有專攻,最重要的是人才,要為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