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評展·資訊|威尼斯“廟會”與淺層次呈現中國文化的困境

【編者按】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並呈現近期上海北京等地的主要藝術資訊。

此次評點的展覽有“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與“不息——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等,

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何以被指為像一場廟會,背後原因是什麼?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武英殿

時間:5月6日—6月28日(週一不開放)

票價:免費(故宮門票60/人)

點評:如果真是對中國書畫感興趣,這樣的展覽一定是不能錯過的。要知道,上一次”四僧展“還是在30多年前的上海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有史以來關於“四僧”最大規模的書畫展,

四僧的襟懷與藝術理念均在其畫中有展現,義務講解員的講解較為詳盡,彌補了對於展品介紹不夠詳細的不足。

評星:五星

故宮博物院有史以來關於四僧最大規模的書畫展,此次展覽包含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的書畫真跡共計163件。四僧書畫展以人為單位設置展區,選取每位畫傢俱代表風格的代表性作品。

不同于之前在武英殿的展覽的戒備森嚴,

此次展覽可不開閃光燈拍照。故宮方面著意營造展陳環境,設置了禪房,並在櫥窗裡設幾案等,營造澹泊清寂的氛圍。

有義務講解員散佈在展廳進行導覽,講解較為詳盡,彌補了張貼出來的展訊對於展品介紹不夠詳細的不足。

八大山人作品

石濤作品

四僧的襟懷與藝術理念均在其畫中有展現。如果你對中國書畫感興趣,這個展覽只有四個字:不容錯過!(文/高丹)

不息——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地點: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Arsenale)展區盡頭

票價:即威尼斯雙年展門票(單日:25歐,雙日:30歐)

點評: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依然未能擺脫“中國元素”的兩難困境,

甚至被斥像一場廟會,但這場展覽本身,也部分體現了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的現實處境。從某種程度上講,對中國文化的淺層次理解,也是原因之一。而且,中國館的問題並非任何單一策展人的問題,而是更廣泛的問題。

評星:三星

每隔幾個小時,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便鑼鼓喧天。多媒體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在展場中心位置展開,

一組來自陝西華縣的皮影藝人吹彈小調,操作皮影小人。而一側幕布展現由機械裝置操縱的鯤鵬變化。

中國館裡的多媒體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表演場地的周邊,乃至頭頂,佈置著大量藝術家的創作與合作。用製作皮影的方式雕刻形成巨大的雕塑,以亂繡體現一幅水墨畫作,以不同的傳統針法呈現同一幅《骷髏幻戲圖》……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汲取經典意象,呈現了種種關於山與海的想像。

這場多媒體的皮影表演,包括整個展場中大大小小的藝術作品,都是策展人和四位藝術家交叉合作的集體創作成果。策展人將“不息”作為中國館的主題,並認為這種關係才是中國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中國元素,在歷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甚至落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使用中國元素,被認為是媚俗,不使用關注度就會直線下降。本屆依然未能擺脫此困境,甚至有參觀者直斥其像一場廟會,但這場展覽本身,也部分體現了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的現實處境。

然而這一困境的更深層次還在於,對中國元素是的運用,到底是淺層次還是深層次,從此次策展來看,似乎仍然流於表面的喧鬧,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依然是淺表性的。

歷年中國館,因為時間、資金、結構等各種限制,常常讓人感到遺憾。這種不滿或許也代表了人們對於如何體現中國藝術的焦慮情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館的問題或許也並非任何單一策展人的問題,而是更廣泛的問題。當然,策展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否到位,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奇境漫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票價:20元

點評:從“私領域”的專賣店走向“公領域”的美術館,對奢侈品品牌的展覽卻平等地將每一個觀眾帶到了巴黎,每條街道、每扇櫥窗、每件商品都在訴說著巴黎生活的體驗,而不是“來買我”。

評星:三星

對於奢侈品品牌,大多數人都是看客,作為一個在“公領域”開發的展覽,不管你是一身大牌的“菁英”,還是懵懂的學生族,展覽對於每個人或許都是平等的。

街頭的咖啡館是漫步者雨中最佳的庇護所,被遺忘的零錢包、手鐲、吊墜和藥盒等舊物,安靜地沐浴在斜射的光線中,仿佛靜候一場與物主之間的時空對話。

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場眼睛不夠用的體驗式展覽,在某些瞬間恍惚帶到了巴黎街頭,以數位裝置“水窪”點綴雨夜街頭的咖啡館(1939年的某個午夜,薩特向賈科梅蒂靠攏的那個咖啡館是否也是此番光景?),巴黎街頭常見的莫里斯廣告柱,被重新演繹的盧浮宮地鐵展(似乎轉身就可以遇見維納斯),一間俄羅斯流亡公主的客廳……漸漸地,展覽中無處不在的品牌元素被淡化,或者說是被融入了時間和空間之中,從咖啡桌上的一個杯子到巴黎路燈下的一把雨傘,似乎每條街道、每扇櫥窗、每件商品都在訴說著自己巴黎生活的體驗。(文/小松)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本位,粹煉,超越——李錫奇的藝術歷程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覽將展出臺灣地區現代繪畫藝術家李錫奇創作的版畫、漆畫、水墨畫等共計110件作品,是對藝術家幾十年創作生命的檢視。

藝術資本論·胡潤藝術作品展

地點:朵雲軒藝術館(上海市南京東路422號)

2017胡潤藝術經典作品展展出丁設、邱節、喻高、邵文歡等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由上海朵雲軒、胡潤百富、眾灝藝術品一號基金共同主辦,上海朵雲軒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文化老字型大小,胡潤百富是以關注世界財富脈動為目標的傳媒平臺,而眾灝藝術品一號基金代表著以資本經營藝術的專業機構。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中國經濟在這三年有所放緩,但是去年中國企業家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超級財富創造者,胡潤藝術薈將對當代有想法的藝術家作品進行推廣。據悉,5月20日下午參展藝術家與胡潤還將與收藏家分享創作與收藏體驗。

雲南書畫名家趙浩如、馮國語、孫建東書畫精品展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

趙浩如、馮國語、孫建東是雲南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們以美術作品和美的形式體現滬滇優秀的傳統文化。

書畫同源

地點:上海書畫藝術館

此次展覽展出薛邃、王克文、張弛、丁一鳴等150餘位書畫院畫師及簽約畫師創作的書法繪畫作品300餘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書畫院畫師和簽約畫師在書法、繪畫上的藝術追求及創作成果,同時也體現了“書與畫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貫”在筆墨等方面的內在聯繫。

魂兮漢唐:王朝賓書法作品展

地點:上海圖書館

展覽展出120余件書法家王朝賓的近年力作,涵蓋篆、隸、行、楷、草諸體,以及楹聯、中堂、斗方、條屏、橫幅、長卷等多種形式的書法作品,呈現古雅蘊藉、酣暢淋漓的個性和審美取向。

功課

地點:大壺藝術中心

本次展覽以“功課”為名有多重含義,包括白瓔、丁小真、毛冬華、邵仄炯在內的13位參展藝術家存在著佈置和被佈置“功課”的關係,而就藝術創作而言,每個人都在摸索著不同的功課。

轉山KORA

地點:莫干山路50號三號樓210

徐晨和邵柯森是兩位80後的藝術家,一個用西畫的表現語言,一個用中國水墨為載體。雖然形式可謂“東西方”之分,但他們共同表現對山水境遇的當代思考,並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山水思考和內心表達。

莊傑攝影展

地點:永嘉路689弄1號·知了

莊傑是中國“市中心文化”的製造者之一 ,中國最早關注及製造“名人文化”、“派對文化”的視覺藝術家。他鏡頭裡的人物總是呈現出那種中國人並不常有的幸福與出神的狀態。

北京:

歸來·絲路瓷典

地點:國家博物館

中國外銷瓷身兼實用品、商品和藝術收藏品三角於一身,使它成為一項文化聚焦物,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敏感地記錄了來自全球化進程的種種面向的衝擊,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共同參與創造的文化載體。

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

地點:中國美術館

此展計畫展出69件作品,展示20世紀至今的立陶宛藝術發展,揭示其現代化,國際化以及與傳統及民族特性的關係。通過選擇“風景”這一特殊視角,展現給中國觀眾一個表現與思考立陶宛現當代藝術的廣闊語境。

華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畫院六十年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本次展覽是北京畫院成立60周年紀念展,展出超過200件館藏藝術品,涵蓋了書畫、篆刻、古籍等類別,同時展出的還有北京畫院歷年創作、研究、教學、展示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臺北:

適於心: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本次展覽特別精選100件左右的作品,以“內府燒造”“對外交流”“承襲與模仿”呈現傳世永樂官方用瓷的時代面貌及文化意涵。

紐約:

羅伯特·勞申伯格回顧展

地點: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羅伯特·勞申伯格在20世紀下半葉為藝術創造了一條新的軌跡,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回顧展後,MoMA展覽展出超過250件勞森伯格的作品,包括油畫、素描、版畫、雕塑、攝影和視頻等,全面回顧他1950年代至2008年去世前近60年的創作生涯,展示他重新思考這個時代的藝術的可能性,他的創作更是影響著“85美術新潮”時期的不少中國藝術家。

以亂繡體現一幅水墨畫作,以不同的傳統針法呈現同一幅《骷髏幻戲圖》……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汲取經典意象,呈現了種種關於山與海的想像。

這場多媒體的皮影表演,包括整個展場中大大小小的藝術作品,都是策展人和四位藝術家交叉合作的集體創作成果。策展人將“不息”作為中國館的主題,並認為這種關係才是中國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中國元素,在歷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甚至落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使用中國元素,被認為是媚俗,不使用關注度就會直線下降。本屆依然未能擺脫此困境,甚至有參觀者直斥其像一場廟會,但這場展覽本身,也部分體現了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的現實處境。

然而這一困境的更深層次還在於,對中國元素是的運用,到底是淺層次還是深層次,從此次策展來看,似乎仍然流於表面的喧鬧,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依然是淺表性的。

歷年中國館,因為時間、資金、結構等各種限制,常常讓人感到遺憾。這種不滿或許也代表了人們對於如何體現中國藝術的焦慮情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館的問題或許也並非任何單一策展人的問題,而是更廣泛的問題。當然,策展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否到位,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奇境漫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票價:20元

點評:從“私領域”的專賣店走向“公領域”的美術館,對奢侈品品牌的展覽卻平等地將每一個觀眾帶到了巴黎,每條街道、每扇櫥窗、每件商品都在訴說著巴黎生活的體驗,而不是“來買我”。

評星:三星

對於奢侈品品牌,大多數人都是看客,作為一個在“公領域”開發的展覽,不管你是一身大牌的“菁英”,還是懵懂的學生族,展覽對於每個人或許都是平等的。

街頭的咖啡館是漫步者雨中最佳的庇護所,被遺忘的零錢包、手鐲、吊墜和藥盒等舊物,安靜地沐浴在斜射的光線中,仿佛靜候一場與物主之間的時空對話。

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場眼睛不夠用的體驗式展覽,在某些瞬間恍惚帶到了巴黎街頭,以數位裝置“水窪”點綴雨夜街頭的咖啡館(1939年的某個午夜,薩特向賈科梅蒂靠攏的那個咖啡館是否也是此番光景?),巴黎街頭常見的莫里斯廣告柱,被重新演繹的盧浮宮地鐵展(似乎轉身就可以遇見維納斯),一間俄羅斯流亡公主的客廳……漸漸地,展覽中無處不在的品牌元素被淡化,或者說是被融入了時間和空間之中,從咖啡桌上的一個杯子到巴黎路燈下的一把雨傘,似乎每條街道、每扇櫥窗、每件商品都在訴說著自己巴黎生活的體驗。(文/小松)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本位,粹煉,超越——李錫奇的藝術歷程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覽將展出臺灣地區現代繪畫藝術家李錫奇創作的版畫、漆畫、水墨畫等共計110件作品,是對藝術家幾十年創作生命的檢視。

藝術資本論·胡潤藝術作品展

地點:朵雲軒藝術館(上海市南京東路422號)

2017胡潤藝術經典作品展展出丁設、邱節、喻高、邵文歡等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由上海朵雲軒、胡潤百富、眾灝藝術品一號基金共同主辦,上海朵雲軒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文化老字型大小,胡潤百富是以關注世界財富脈動為目標的傳媒平臺,而眾灝藝術品一號基金代表著以資本經營藝術的專業機構。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中國經濟在這三年有所放緩,但是去年中國企業家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超級財富創造者,胡潤藝術薈將對當代有想法的藝術家作品進行推廣。據悉,5月20日下午參展藝術家與胡潤還將與收藏家分享創作與收藏體驗。

雲南書畫名家趙浩如、馮國語、孫建東書畫精品展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

趙浩如、馮國語、孫建東是雲南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他們以美術作品和美的形式體現滬滇優秀的傳統文化。

書畫同源

地點:上海書畫藝術館

此次展覽展出薛邃、王克文、張弛、丁一鳴等150餘位書畫院畫師及簽約畫師創作的書法繪畫作品300餘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書畫院畫師和簽約畫師在書法、繪畫上的藝術追求及創作成果,同時也體現了“書與畫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貫”在筆墨等方面的內在聯繫。

魂兮漢唐:王朝賓書法作品展

地點:上海圖書館

展覽展出120余件書法家王朝賓的近年力作,涵蓋篆、隸、行、楷、草諸體,以及楹聯、中堂、斗方、條屏、橫幅、長卷等多種形式的書法作品,呈現古雅蘊藉、酣暢淋漓的個性和審美取向。

功課

地點:大壺藝術中心

本次展覽以“功課”為名有多重含義,包括白瓔、丁小真、毛冬華、邵仄炯在內的13位參展藝術家存在著佈置和被佈置“功課”的關係,而就藝術創作而言,每個人都在摸索著不同的功課。

轉山KORA

地點:莫干山路50號三號樓210

徐晨和邵柯森是兩位80後的藝術家,一個用西畫的表現語言,一個用中國水墨為載體。雖然形式可謂“東西方”之分,但他們共同表現對山水境遇的當代思考,並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山水思考和內心表達。

莊傑攝影展

地點:永嘉路689弄1號·知了

莊傑是中國“市中心文化”的製造者之一 ,中國最早關注及製造“名人文化”、“派對文化”的視覺藝術家。他鏡頭裡的人物總是呈現出那種中國人並不常有的幸福與出神的狀態。

北京:

歸來·絲路瓷典

地點:國家博物館

中國外銷瓷身兼實用品、商品和藝術收藏品三角於一身,使它成為一項文化聚焦物,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敏感地記錄了來自全球化進程的種種面向的衝擊,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共同參與創造的文化載體。

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

地點:中國美術館

此展計畫展出69件作品,展示20世紀至今的立陶宛藝術發展,揭示其現代化,國際化以及與傳統及民族特性的關係。通過選擇“風景”這一特殊視角,展現給中國觀眾一個表現與思考立陶宛現當代藝術的廣闊語境。

華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畫院六十年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本次展覽是北京畫院成立60周年紀念展,展出超過200件館藏藝術品,涵蓋了書畫、篆刻、古籍等類別,同時展出的還有北京畫院歷年創作、研究、教學、展示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臺北:

適於心: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本次展覽特別精選100件左右的作品,以“內府燒造”“對外交流”“承襲與模仿”呈現傳世永樂官方用瓷的時代面貌及文化意涵。

紐約:

羅伯特·勞申伯格回顧展

地點: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羅伯特·勞申伯格在20世紀下半葉為藝術創造了一條新的軌跡,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回顧展後,MoMA展覽展出超過250件勞森伯格的作品,包括油畫、素描、版畫、雕塑、攝影和視頻等,全面回顧他1950年代至2008年去世前近60年的創作生涯,展示他重新思考這個時代的藝術的可能性,他的創作更是影響著“85美術新潮”時期的不少中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