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評展·資訊|“透明聲音”叫醒耳朵,“考古成果展”喚醒歷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展覽有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透明的聲音”與首都博物館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等,

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透明的聲音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17年5月9日-7月30日

票價:50元

點評: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少處於聆聽狀態,而這場展覽以雕塑、裝置、圖像、程式設計等形式,開啟一場聽覺的喚醒。

評星:四星

從傳統展覽的對於架上作品的欣賞到當代美術館VR式的沉浸體驗,美術館往往在視覺上呈現出多樣性。本次則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聲音之上,

通過展覽圖片觀眾看到的只是所見的部分,而那些“透明的聲音”必須通過自己的耳朵才能真正體會。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各種聲音不自覺進入我們的耳朵,這讓我們的耳朵漸漸變得不敏感,或者說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我們很少處於聆聽狀態,而這場展覽以雕塑、裝置、圖像、程式設計等形式,開啟的是一場聽覺的喚醒。

在全然的黑暗中由一束紅光引領聽水滴的聲音,

在微縮人像中感受水蒸氣凝結成冰的聲音,在滿地破損的日光燈管中感受破碎聲音,用數位技術自己製作聲音……在眾多的作品中法國藝術家德尼·凡桑的作品《此時此地》完美地體現了“透明”的概念。作品由玻璃片做成,大多數的玻璃片都可以像薄膜一樣對聲音做出反應,人們可以靠近這些玻璃片,去聽它們所反射的聲音。同時,這些玻璃片上寫有樂譜,形成可以聽見的樂譜。
所有的玻璃片加上金箔上的樂譜合起來更增加了透明感和音樂感。

此時此地,德尼·凡桑,聲音裝置,尺寸可變,2000 - 2012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由上海世博會法國館改建而來,其展覽空間是一個逐漸上升的坡道空間,這對展覽的空間的運用、節奏感、亮暗、大小之間安排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也因為空間所限,作品之間的聲音會互相影響,從而使觀眾需要確認來自作品的聲音。而觀眾本身在觀展時也需要儘量保持安靜,在聲音的引導下,喚醒聆聽和想像的世界。(文/小松)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地點:首都博物館(北京)

展期:2017年5月18日-8月27日

票價:免費

點評:展覽中以時間為序,注重同一時代不同遺址出土文物的同類對比,

但因為其時間跨度長,涉及的墓葬與展品多,建議參觀此次展覽前先做功課。

評星:四星半

此次展覽以1995年-2016年曆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為重要依據,對200多座考古遺址中800多件文物進行調研整理,最終確定參與此次展覽的涉及21個省、49家單位、共360件(套)展品。

展覽以時代為序,分為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展品涉及陶器、青銅器、漆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各個品類,涉及的考古遺址均為近些年極為重要的,如安陽曹操墓、襄陽九連墩、荊州天星觀、河南廟底溝等具有革新歷史認知的重要考古遺址,甚至包括南海一號、南澳一號等海上考古的最新科技考古成果。

展覽中以時間為序,注重同一時代不同遺址出土文物的同類對比,如同為新時期時代的陶片,同一展櫃中展出來自河南廟底溝遺址和來自湖南洪江市高廟遺址的鳳鳥紋、太陽紋、獸面紋、彩繪圖案等不同紋飾的陶片。

現場的解說到位,解說難度適中,但又不失學術造詣,唯一的遺憾是此次展覽沒有相關圖冊售賣,且對於很多展品的介紹亦不充分。參觀此次展覽還是需要一定的前期準備,因為其時間跨度長,涉及的墓葬與展品多,但是見微知著,由部分展品介入對於一個墓葬、乃至對於一個較大遺址的研究,也是比較有趣的。

西高穴墓出土的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石牌

其中展示了一件當年被判定西高穴墓為曹操墓的一個重要證據: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說來有趣,在官方對曹操墓有了定論以後,學術界,考古界,民間的質疑聲卻一次次像浪潮一樣撞向權威。不是資訊越發達,我們就離真相越來越近?讀者也可通過觀看給出自己的解讀。 (文/高丹)

影像對話:藝術家間的手機照片交流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7日-12月17日

票價:25美金

點評:儘管被詬病為藝術家Instagram帳號集合,但展覽恰逢iPhone發售10年,這在無意之中也帶來了一些對於現實的思考。

評星:二星半

本次展覽邀請12位藝術家各自邀請一位元藝術家成為自己的影像對話夥伴,且在五個月內使用手機拍攝和互相分享照片或視頻(不允許使用文字或字幕),策展人試圖通過這樣的互動探索在智慧手機攝影的即時性特點的幫助下,藝術家們可以如何運用“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去創作和分享作品。

其中一部分藝術家的作品相對平庸,只是展示其普通的生活狀態,甚至被詬病為藝術家Instagram帳號集合。

但有兩組藝術家的作品卻可圈可點,一組是Cynthia Daignault和Daniel Heidkamp分享了他們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60幅作品。這些在現實生活中18x18英寸的作品,通過iPhone拍攝後按時間順序排列在一個12x5的網格中。在非常容易獲得一張照片的時代,手繪顯得彌足珍貴,用手機拍攝原作,甚至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加了濾鏡效果,不知是否為藝術家刻意之舉。

而另外一對參展藝術家Christoph Niemann和Nicholas Blechman都是很有才華的插畫家,他們的合作呈現在一本精裝書中。翻開它,你會看到一個手繪的黑色圓圈,而虛線將我們引導到下一頁。這種草圖與現實世界時而可愛,時而滑稽的融合方式。再次使我們聯想到在一些Instagram帳戶人們拍攝自己的照片,並疊加在現實世界的照片上。但是,Niemann和Blechman的作品目的是使用即時分享來激發思考和創造性的回應。

Christoph Niemann和Nicholas Blechman的對談給人以思考

展覽開幕的日期恰逢iPhone發售10年,這在無意之中也帶來了一些對於現實的思考,比如智慧手機的相機功能是否已將現代攝影貶值化?或者自媒體時的人是否在網路上過於癡迷於自己?

無論這些思考最終將得出怎樣的結論,這十年來我們已然明瞭:相機(手機)已從一個工具轉變為保存特殊時刻的記憶,直至一個即時分享平臺的視窗。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托馬耶夫斯基原作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15日-9月15日

本次展覽為公眾呈現已故波蘭平面設計大師亨利·托馬耶夫斯基(Henryk Tomaszewski)在中國地區的首次個展,共展出逾兩百件托馬耶夫斯基原作,其中包括四十多件設計師親手製作的第一版絲網印刷的海報作品,逾百件書籍設計的首版印刷,和全球範圍內首次公開展出的一百二十餘件插畫手稿。這三部分展品足以系統性地窺見這位波蘭平面設計大師六十餘年創作生涯的風格發展脈絡。

從徐匯溯源:中國近現代水彩畫回顧展

地點: 徐匯藝術館

展期:2017年7月6日—7月16日

土山灣是中國“近代西洋畫之搖籃”,得益于徐匯地區得天獨厚的藝術生態,伴隨西畫東漸的推進,諸多藝術家生活在此,交遊在此,傳播於此。他們的西畫,特別是部分水彩作品,體現了徐匯一方水土之間,其獨特的人文積澱和文脈滋養。本次展覽展現相關作品及文獻,見證並濃縮了中國近現代水彩藝術的前世今生。

《蘭亭的故事》特展

地點:嘉定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3日—8月31日

本次展覽以歷代《蘭亭序》摹本、臨本為核心,精選部分有影響的蘭亭拓本,系統地展示了歷代有關蘭亭的書法藝術。展覽共分為6個部分——蘭亭修禊、蘭亭傳奇、唐人摹本、宋人傳本、名家臨本和紹興蘭亭。

疊作湘波皺:海上書畫名家成扇展

地點:朵雲藝術館

展期:2017年7月7日—7月31日

本次展覽邀請了韓敏、劉小晴、鄭伯萍、方攸敏、童衍方、蕭家聲、江宏、勞繼雄、車鵬飛、張偉生、樂震文、曾明、蔣英堅、丁申陽、廉亮、朱剛、陳翔、丁一鳴、朱忠民、鄭明軒、邵仄炯、王曦等畫家創作成扇作品。各位名家的風格各異,表達豐富,畫風精緻,相信能給夏日中熱愛藝術的人們帶來清風徐徐,雅韻依依。

海上風華:當代海上書畫名家藝術展

&方去疾及韓天衡、陳茗屋、吳子建、劉一聞師生藝術展

地點:海上印社藝術中心(蘭溪路138號)

展期:2017年7月8日-8月7日

“海上風華:當代海上書畫名家藝術展”基本囊括了目前健在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海上代表性優秀藝術家。在近百件參展作品中,風格、樣式各異,呈現出當今海派“開創性、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藝術特質,讓觀眾領略到海派藝術的奇景異彩。方去疾師生展則呈現了

理想國:趙愛華個展

地點:秋水空間(復興西路72號)

展期:2017年7月8日-8月30日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藝術家最新創作的水墨繪畫作品。“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裡建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一樣;趙愛華亦用她的繪畫作品,以一個“理想鳥”的形象,構建了一個視覺表徵的理想國。

蘇州:

南宗餘脈:蘇州博物館藏清初正統畫派四王吳惲及其傳人山水畫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5日-9月10日

隨著康熙時代以來皇家的認可與鑒賞家的青睞,“四王”、吳惲、惲壽平獲得了文人畫正統地位,其畫風可謂籠罩了整個清代畫壇。本次展覽即從館藏遴選六人的精品,及其家族影響之下的“小四王”即王昱、王愫、王玖、王宸與弟子傳人楊晉、方士庶、張宗蒼、王學浩等人作品共計三十餘件,以饗觀眾。

杭州:

民藝中國器物系列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30日-7月23日

本次展覽正是利用古代文獻及圖像資料與具體實物相結合,系統梳理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以來的日常生活方式。此次展覽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鑄鐵為器——山西晉城鐵壺展;食寓吉祥——中國民間糕餅模展;盈滿箱篋——中國近現代箱具展。

北京: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8日—7月23日

此次展覽精選了廣東美術百年來的575件作品參展,分為“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和“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6大板塊。

傳統的維度: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對民族傳統繪畫的臨摹與購藏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5日—8月27日

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推出第一期後,第二期“傳統的維度”將所有陳列藏品全部予以更換,依舊是挑選部分保存品相良好的壁畫摹品和卷軸畫作加以陳列,共計展出三十餘件。其中,“走出去”的壁畫臨摹板塊,選陳董希文、葉淺予、鄧白、吳作人、劉淩滄、陸鴻年等教師1953、1954年在麥積山、敦煌的壁畫摹品十餘件,其中不乏對著名壁畫遺存長達數米的長篇臨摹。“收進來”的古代卷軸畫板塊,未特以名家流派為要,而著重于藏品本身的藝術特色和價值,選陳明清大小名頭或名不見經傳畫家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卷軸真跡十餘件。

英國:

溫德漢·路易士:生命,藝術,戰爭

地點:北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至2018年1月1日

旋渦派畫家領袖溫德漢·路易士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藝術家,與義大利未來派畫家馬里內蒂頗為相似。同時,溫德漢·路易士還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畫家,他筆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將世界畫成破裂的碎片,將人們畫成機器人。

約瑟夫·博伊斯

地點:倫敦Waddington Custot Galleries

展期:2017年7月7日-8月11日

此次展覽通過雕塑、喚醒式照片和電影的形式記錄了一場1970年代的拳擊比賽,在這場比賽中,約瑟夫·博伊斯作為拳擊手站在了真實的拳擊場上。他將爭取平等的需求戲劇化,並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展現藝術如何能夠既關乎政治,又富有詩意。

美國:

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佛像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 - 12月10日

本次展覽展出18件藏傳密宗佛像繪畫和雕塑作品,以“五方佛”為代表,呈現喜馬拉雅地區精美的藏傳佛教藝術和密宗文化。“五方佛”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認為宇宙的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展覽資訊由實習生賀含蓴整理)

涉及的考古遺址均為近些年極為重要的,如安陽曹操墓、襄陽九連墩、荊州天星觀、河南廟底溝等具有革新歷史認知的重要考古遺址,甚至包括南海一號、南澳一號等海上考古的最新科技考古成果。

展覽中以時間為序,注重同一時代不同遺址出土文物的同類對比,如同為新時期時代的陶片,同一展櫃中展出來自河南廟底溝遺址和來自湖南洪江市高廟遺址的鳳鳥紋、太陽紋、獸面紋、彩繪圖案等不同紋飾的陶片。

現場的解說到位,解說難度適中,但又不失學術造詣,唯一的遺憾是此次展覽沒有相關圖冊售賣,且對於很多展品的介紹亦不充分。參觀此次展覽還是需要一定的前期準備,因為其時間跨度長,涉及的墓葬與展品多,但是見微知著,由部分展品介入對於一個墓葬、乃至對於一個較大遺址的研究,也是比較有趣的。

西高穴墓出土的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石牌

其中展示了一件當年被判定西高穴墓為曹操墓的一個重要證據: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說來有趣,在官方對曹操墓有了定論以後,學術界,考古界,民間的質疑聲卻一次次像浪潮一樣撞向權威。不是資訊越發達,我們就離真相越來越近?讀者也可通過觀看給出自己的解讀。 (文/高丹)

影像對話:藝術家間的手機照片交流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7日-12月17日

票價:25美金

點評:儘管被詬病為藝術家Instagram帳號集合,但展覽恰逢iPhone發售10年,這在無意之中也帶來了一些對於現實的思考。

評星:二星半

本次展覽邀請12位藝術家各自邀請一位元藝術家成為自己的影像對話夥伴,且在五個月內使用手機拍攝和互相分享照片或視頻(不允許使用文字或字幕),策展人試圖通過這樣的互動探索在智慧手機攝影的即時性特點的幫助下,藝術家們可以如何運用“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去創作和分享作品。

其中一部分藝術家的作品相對平庸,只是展示其普通的生活狀態,甚至被詬病為藝術家Instagram帳號集合。

但有兩組藝術家的作品卻可圈可點,一組是Cynthia Daignault和Daniel Heidkamp分享了他們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60幅作品。這些在現實生活中18x18英寸的作品,通過iPhone拍攝後按時間順序排列在一個12x5的網格中。在非常容易獲得一張照片的時代,手繪顯得彌足珍貴,用手機拍攝原作,甚至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加了濾鏡效果,不知是否為藝術家刻意之舉。

而另外一對參展藝術家Christoph Niemann和Nicholas Blechman都是很有才華的插畫家,他們的合作呈現在一本精裝書中。翻開它,你會看到一個手繪的黑色圓圈,而虛線將我們引導到下一頁。這種草圖與現實世界時而可愛,時而滑稽的融合方式。再次使我們聯想到在一些Instagram帳戶人們拍攝自己的照片,並疊加在現實世界的照片上。但是,Niemann和Blechman的作品目的是使用即時分享來激發思考和創造性的回應。

Christoph Niemann和Nicholas Blechman的對談給人以思考

展覽開幕的日期恰逢iPhone發售10年,這在無意之中也帶來了一些對於現實的思考,比如智慧手機的相機功能是否已將現代攝影貶值化?或者自媒體時的人是否在網路上過於癡迷於自己?

無論這些思考最終將得出怎樣的結論,這十年來我們已然明瞭:相機(手機)已從一個工具轉變為保存特殊時刻的記憶,直至一個即時分享平臺的視窗。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托馬耶夫斯基原作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15日-9月15日

本次展覽為公眾呈現已故波蘭平面設計大師亨利·托馬耶夫斯基(Henryk Tomaszewski)在中國地區的首次個展,共展出逾兩百件托馬耶夫斯基原作,其中包括四十多件設計師親手製作的第一版絲網印刷的海報作品,逾百件書籍設計的首版印刷,和全球範圍內首次公開展出的一百二十餘件插畫手稿。這三部分展品足以系統性地窺見這位波蘭平面設計大師六十餘年創作生涯的風格發展脈絡。

從徐匯溯源:中國近現代水彩畫回顧展

地點: 徐匯藝術館

展期:2017年7月6日—7月16日

土山灣是中國“近代西洋畫之搖籃”,得益于徐匯地區得天獨厚的藝術生態,伴隨西畫東漸的推進,諸多藝術家生活在此,交遊在此,傳播於此。他們的西畫,特別是部分水彩作品,體現了徐匯一方水土之間,其獨特的人文積澱和文脈滋養。本次展覽展現相關作品及文獻,見證並濃縮了中國近現代水彩藝術的前世今生。

《蘭亭的故事》特展

地點:嘉定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3日—8月31日

本次展覽以歷代《蘭亭序》摹本、臨本為核心,精選部分有影響的蘭亭拓本,系統地展示了歷代有關蘭亭的書法藝術。展覽共分為6個部分——蘭亭修禊、蘭亭傳奇、唐人摹本、宋人傳本、名家臨本和紹興蘭亭。

疊作湘波皺:海上書畫名家成扇展

地點:朵雲藝術館

展期:2017年7月7日—7月31日

本次展覽邀請了韓敏、劉小晴、鄭伯萍、方攸敏、童衍方、蕭家聲、江宏、勞繼雄、車鵬飛、張偉生、樂震文、曾明、蔣英堅、丁申陽、廉亮、朱剛、陳翔、丁一鳴、朱忠民、鄭明軒、邵仄炯、王曦等畫家創作成扇作品。各位名家的風格各異,表達豐富,畫風精緻,相信能給夏日中熱愛藝術的人們帶來清風徐徐,雅韻依依。

海上風華:當代海上書畫名家藝術展

&方去疾及韓天衡、陳茗屋、吳子建、劉一聞師生藝術展

地點:海上印社藝術中心(蘭溪路138號)

展期:2017年7月8日-8月7日

“海上風華:當代海上書畫名家藝術展”基本囊括了目前健在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海上代表性優秀藝術家。在近百件參展作品中,風格、樣式各異,呈現出當今海派“開創性、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藝術特質,讓觀眾領略到海派藝術的奇景異彩。方去疾師生展則呈現了

理想國:趙愛華個展

地點:秋水空間(復興西路72號)

展期:2017年7月8日-8月30日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藝術家最新創作的水墨繪畫作品。“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裡建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一樣;趙愛華亦用她的繪畫作品,以一個“理想鳥”的形象,構建了一個視覺表徵的理想國。

蘇州:

南宗餘脈:蘇州博物館藏清初正統畫派四王吳惲及其傳人山水畫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17年7月5日-9月10日

隨著康熙時代以來皇家的認可與鑒賞家的青睞,“四王”、吳惲、惲壽平獲得了文人畫正統地位,其畫風可謂籠罩了整個清代畫壇。本次展覽即從館藏遴選六人的精品,及其家族影響之下的“小四王”即王昱、王愫、王玖、王宸與弟子傳人楊晉、方士庶、張宗蒼、王學浩等人作品共計三十餘件,以饗觀眾。

杭州:

民藝中國器物系列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30日-7月23日

本次展覽正是利用古代文獻及圖像資料與具體實物相結合,系統梳理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以來的日常生活方式。此次展覽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鑄鐵為器——山西晉城鐵壺展;食寓吉祥——中國民間糕餅模展;盈滿箱篋——中國近現代箱具展。

北京: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8日—7月23日

此次展覽精選了廣東美術百年來的575件作品參展,分為“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和“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6大板塊。

傳統的維度: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對民族傳統繪畫的臨摹與購藏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7月5日—8月27日

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推出第一期後,第二期“傳統的維度”將所有陳列藏品全部予以更換,依舊是挑選部分保存品相良好的壁畫摹品和卷軸畫作加以陳列,共計展出三十餘件。其中,“走出去”的壁畫臨摹板塊,選陳董希文、葉淺予、鄧白、吳作人、劉淩滄、陸鴻年等教師1953、1954年在麥積山、敦煌的壁畫摹品十餘件,其中不乏對著名壁畫遺存長達數米的長篇臨摹。“收進來”的古代卷軸畫板塊,未特以名家流派為要,而著重于藏品本身的藝術特色和價值,選陳明清大小名頭或名不見經傳畫家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卷軸真跡十餘件。

英國:

溫德漢·路易士:生命,藝術,戰爭

地點:北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至2018年1月1日

旋渦派畫家領袖溫德漢·路易士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藝術家,與義大利未來派畫家馬里內蒂頗為相似。同時,溫德漢·路易士還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畫家,他筆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將世界畫成破裂的碎片,將人們畫成機器人。

約瑟夫·博伊斯

地點:倫敦Waddington Custot Galleries

展期:2017年7月7日-8月11日

此次展覽通過雕塑、喚醒式照片和電影的形式記錄了一場1970年代的拳擊比賽,在這場比賽中,約瑟夫·博伊斯作為拳擊手站在了真實的拳擊場上。他將爭取平等的需求戲劇化,並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展現藝術如何能夠既關乎政治,又富有詩意。

美國:

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佛像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 - 12月10日

本次展覽展出18件藏傳密宗佛像繪畫和雕塑作品,以“五方佛”為代表,呈現喜馬拉雅地區精美的藏傳佛教藝術和密宗文化。“五方佛”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認為宇宙的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展覽資訊由實習生賀含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