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乘勢而上,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

“世界怎麼了?”

這一時代之問,直指這樣的現實——

和平發展大勢日益強勁的同時,挑戰層出不窮、風險不斷增多。

“我們怎麼辦?”人們焦灼、人們困頓。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為迷惘的人們規劃了路徑、指明了方向。

這是獨具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是關注人類命運的中國擔當。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站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這一嶄新歷史節點,“和時興,戰時衰”的歷史法則啟示我們——

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用,

將“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

要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將“一帶一路”建成開放之路;

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

要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萬事開頭難”。“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堅實步伐。只有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

才能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乘勢而上,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

■解放軍報記者 張曉祺 龐清傑

和平之路 合作共贏 命運與共

眼前的事實,往往沖刷掉歷史的記憶。

如今,橫跨歐亞大陸一眼望去,從阿富汗的喀布爾和赫拉特,到伊拉克的費盧傑和摩蘇爾,再到敘利亞的霍姆斯和阿勒頗,似乎都成了“衝突動盪和危機挑戰的代名詞”。以至於人們忘記了,在古絲綢之路上,它們都曾是繁華與興盛之所,曾是“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

古絲綢之路,“和時興,戰時衰”。隨著古絲綢之路脈搏的起伏,一個個帝國崛起又衰落,世界的命運亦隨之跌宕。

從中,人們不難體察,和平對於人類發展之必須,之寶貴。

當歷史的腳步踏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誠然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但人類也來到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零和思維仍有市場、地區衝突此起彼伏、恐怖主義難以根除……

很顯然,制約和平的不確定性因素仍有很多。和平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我們距離終點還相當遠。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

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

國際社會要同心維護和平,為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習主席指出,我們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我們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營造共建共用的安全格局。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繁榮之路 聚焦發展 攜手並進

這樣的資料,折射出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13%,貿易增長僅略高於1%,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同時,由於現有國際合作的碎片化、排他性,世界難以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不難看出,金融危機過去8年多,世界經濟仍在低位徘徊。

面對困境,有些國家將矛頭指向全球化,拿起保護主義大棒。

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並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

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習主席曾形象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我們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是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等過去數十年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進入換擋期所致,也是金融監管改革不暢所致。

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正如習主席所言,我們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推動各國產業發展規劃相互相容、相互促進;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

開放之路 海納百川 並蓄前行

一家火鍋店,沒有大廚、沒有服務員、沒有收銀員,不用在門口排隊、不用人工叫號……這是一種怎樣的用餐體驗?

5月5日閉幕的第12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廣東一家公司展出的現代智慧化產品——無人火鍋餐廳,引起大批外國採購商的濃厚興趣。

本屆交易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採購商有近9萬人,接近總人數一半,顯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3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中國的命運和中國人的生活,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多年後,“一帶一路”倡議彰顯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凸顯了中國打造全方位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的鄭重選擇。

這一輪開放,海陸統籌,內外兼顧,東西互濟,南北貫通,拓展合作共贏的新平臺,編織繁榮發展的新圖景。

“一帶一路”引領中國更高水準的開放——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落實,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和領域將繼續拓寬,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中國優質產能和發展經驗將與沿線國家實現精准對接、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持續釋放中國開放的紅利——

國際分工深化與全球供應鏈的演變規律顯示,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複製“中國奇跡”,實現“彎道超車”。而跨境電商、智慧城市、高速列車等多領域合作,將深刻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開放包容、惠己達人的“一帶一路”倡議,構建起聯通世界的廣闊“朋友圈”,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緊密的互動、更豐富的機遇、更真切可觸的獲得感。

事實證明,“一帶一路”不是單方獨享的私家小路,而是眾人同行的陽光大道。中國正在依託這一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宏圖,打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

海納百川,並蓄前行。中國因開放而釋放澎湃活力,世界也因中國的持續開放更加美好。

創新之路 和聚天下 播種夢想

北京,金融街。

一棟辦公樓內,隱藏著一個“一帶一路”的“分析器”——中國一家科技企業利用大資料,構建了一套 “一帶一路”發展成效綜合評價體系。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政府、媒體和民眾如何看待?合作參與程度到底有多深?這些看似紛繁複雜、難以回答的問題,大資料技術給出的答案,為決策部門和相關企業提供了多元化和個性化服務。

推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促進科技園區合作、形成區域技術轉移協作網路……記者從科技部5月1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瞭解到,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園區合作成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熱點。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以“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科技創新為例,未來幾年,我國將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深入交流。

和聚天下,播種夢想。展望未來,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前景可期——

加強在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納米技術、量子電腦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資料、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廠,成就未來一代的青春夢想;

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宣導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文明之路 互學互鑒 民心相通

漢字中,“人”字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形狀。

瑞士著名詩人施皮特勒說:“找到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於世。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傳承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反映當今各國對和平與繁榮的現實需求,搭建起世界各國不同文明融通交匯的橋樑。

“世界旋轉的軸心正在轉移,移回到那個讓它旋轉千年的初始之地——絲綢之路。”2016年2月,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彼得·弗蘭科潘寫下這樣一段話。

在這位歷史學家看來,“從古到今,各種思想、習俗和語言都在這個連接著東西方的熔爐裡相互碰撞”。

他注意到,曾孕育世界上最傑出學者的絲綢之路上,如今再次湧現出新的學術中心和藝術中心,包括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卡達國家博物館、塔什干國家圖書館等。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讀心、暖心、交心的過程中,“一帶一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如同種子一般在全球播撒,生根發芽。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讓中國夢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更加緊密相連,促進不同文明互鑒共榮,讓人類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恰是“一帶一路”建設又一個新的起點。

這是古絲綢之路重煥光彩的時刻,這是夢想之光照亮現實的時刻。傳頌千年的絲綢之路精神,在新的時期續寫著新的內涵。正如習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中所言——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繁榮之路 聚焦發展 攜手並進

這樣的資料,折射出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13%,貿易增長僅略高於1%,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同時,由於現有國際合作的碎片化、排他性,世界難以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不難看出,金融危機過去8年多,世界經濟仍在低位徘徊。

面對困境,有些國家將矛頭指向全球化,拿起保護主義大棒。

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並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

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習主席曾形象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我們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是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等過去數十年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進入換擋期所致,也是金融監管改革不暢所致。

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正如習主席所言,我們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推動各國產業發展規劃相互相容、相互促進;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

開放之路 海納百川 並蓄前行

一家火鍋店,沒有大廚、沒有服務員、沒有收銀員,不用在門口排隊、不用人工叫號……這是一種怎樣的用餐體驗?

5月5日閉幕的第12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廣東一家公司展出的現代智慧化產品——無人火鍋餐廳,引起大批外國採購商的濃厚興趣。

本屆交易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採購商有近9萬人,接近總人數一半,顯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3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中國的命運和中國人的生活,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多年後,“一帶一路”倡議彰顯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凸顯了中國打造全方位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的鄭重選擇。

這一輪開放,海陸統籌,內外兼顧,東西互濟,南北貫通,拓展合作共贏的新平臺,編織繁榮發展的新圖景。

“一帶一路”引領中國更高水準的開放——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落實,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和領域將繼續拓寬,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中國優質產能和發展經驗將與沿線國家實現精准對接、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持續釋放中國開放的紅利——

國際分工深化與全球供應鏈的演變規律顯示,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複製“中國奇跡”,實現“彎道超車”。而跨境電商、智慧城市、高速列車等多領域合作,將深刻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開放包容、惠己達人的“一帶一路”倡議,構建起聯通世界的廣闊“朋友圈”,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緊密的互動、更豐富的機遇、更真切可觸的獲得感。

事實證明,“一帶一路”不是單方獨享的私家小路,而是眾人同行的陽光大道。中國正在依託這一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宏圖,打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

海納百川,並蓄前行。中國因開放而釋放澎湃活力,世界也因中國的持續開放更加美好。

創新之路 和聚天下 播種夢想

北京,金融街。

一棟辦公樓內,隱藏著一個“一帶一路”的“分析器”——中國一家科技企業利用大資料,構建了一套 “一帶一路”發展成效綜合評價體系。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政府、媒體和民眾如何看待?合作參與程度到底有多深?這些看似紛繁複雜、難以回答的問題,大資料技術給出的答案,為決策部門和相關企業提供了多元化和個性化服務。

推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促進科技園區合作、形成區域技術轉移協作網路……記者從科技部5月1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瞭解到,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園區合作成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熱點。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以“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科技創新為例,未來幾年,我國將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深入交流。

和聚天下,播種夢想。展望未來,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前景可期——

加強在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納米技術、量子電腦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資料、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廠,成就未來一代的青春夢想;

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宣導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文明之路 互學互鑒 民心相通

漢字中,“人”字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形狀。

瑞士著名詩人施皮特勒說:“找到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於世。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傳承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反映當今各國對和平與繁榮的現實需求,搭建起世界各國不同文明融通交匯的橋樑。

“世界旋轉的軸心正在轉移,移回到那個讓它旋轉千年的初始之地——絲綢之路。”2016年2月,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彼得·弗蘭科潘寫下這樣一段話。

在這位歷史學家看來,“從古到今,各種思想、習俗和語言都在這個連接著東西方的熔爐裡相互碰撞”。

他注意到,曾孕育世界上最傑出學者的絲綢之路上,如今再次湧現出新的學術中心和藝術中心,包括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卡達國家博物館、塔什干國家圖書館等。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讀心、暖心、交心的過程中,“一帶一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如同種子一般在全球播撒,生根發芽。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讓中國夢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更加緊密相連,促進不同文明互鑒共榮,讓人類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恰是“一帶一路”建設又一個新的起點。

這是古絲綢之路重煥光彩的時刻,這是夢想之光照亮現實的時刻。傳頌千年的絲綢之路精神,在新的時期續寫著新的內涵。正如習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中所言——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