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屈原的玻璃心碎了,理想主義帶來的痛苦,導致了他的極端

核心看點:部分人認為屈原長了一個玻璃心,公司老闆之前很喜歡他,而來了一個比他更加優秀的員工,他就憤憤不平,不圖有所作為,只整日吟詩以發洩心中不平。是否是這樣呢?其投江自盡真正的動機在哪?他理想主義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呢?

一、早有投江之心

《 離騷》:“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楚辭補注》卷一:“顏師古雲: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表明彭咸是投江而死。《離騷》已雲“願依彭鹹之遺則”也就是說,

屈原在懷王時期就早已思慕彭鹹,並且已經做好了不得志便投水的打算。

二:理想抱負幻滅

根據司馬遷的描寫,屈原年輕的時候就官居要職,才能卓越,深得楚王的信任。按這樣發展下去,屈原的政治生涯應當是一片光明,實現政治抱負在楚國大展拳腳青史留名只是時間問題。

可惜,就在他受命草憲,打算推行美政的時候,遭逢靳尚子蘭的讒言,楚王從此對他疏遠不再信任。屈原還依稀地記得自己年輕時的樣子,那時的他是那麼的意氣風發。作為楚國公族,他在弱冠之年就被任命為左徒,位高權重。滿腹經綸的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能力,踐行自己的理想,希冀著把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美政推向全國。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朝政逐漸被子蘭等奸邪小人所把持。楚懷王在群小的影響下,一再受秦國使臣張儀的欺騙,楚國的國土不斷淪喪,國勢日衰。屈原怎麼勸,楚王都不聽,反而還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將屈原貶謫到荒蕪的江南。

三:國破家亡

屈原曾經十分不甘心,

想著出走他國,也想著有朝一日能重回國都,重現楚國的聲威。然而當聽聞國都的失陷,堅強如他也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屈原望著皎潔的月光,抱著石頭,無奈地縱身一躍,沉入到濤濤的江水之中。屈原雖然身受貶謫,但是他卻從不感到後悔(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猶未悔),甚至在他懷沙投江之時,也絕不後悔。如果說之前楚王的一切做法和楚國不斷地失利一次次地打擊著屈原,
那麼壓斷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他投江的原因我想應當是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郢都,燒毀楚國先王陵墓,頃襄王被迫東遷于陳。頃襄王二十二年,秦軍又攻陷巫郡、黔中郡。此時,屈原應當是對楚國的未來徹底絕望了,清楚地認識到楚國再也不會復興,早晚為強秦所滅。

屈原的信念,應當就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振興楚國。楚國沒了,屈原也就沒了。

從追求成功目的的不同看,理想主義者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固然值得感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理想主義者就缺乏自我保護,或者說缺乏鬥爭的經驗,從不懂得妥協,甚至於“不撞南牆心不死”。為了理想,他們會與明知不可戰勝的敵人作戰。比如東漢的黨人,他們手上沒有一兵一卒,但是就敢和兇殘的宦官們硬拼硬,最終只能死的死、逃的逃。

屈原的信念,應當就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振興楚國。楚國沒了,屈原也就沒了。

從追求成功目的的不同看,理想主義者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固然值得感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理想主義者就缺乏自我保護,或者說缺乏鬥爭的經驗,從不懂得妥協,甚至於“不撞南牆心不死”。為了理想,他們會與明知不可戰勝的敵人作戰。比如東漢的黨人,他們手上沒有一兵一卒,但是就敢和兇殘的宦官們硬拼硬,最終只能死的死、逃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