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增收路上處處春

三產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

調結構帶動農民多元增收

“我要買台越野車、我要蓋一座小二樓、我要去南方打工掙錢......”春耕時節,在通渭縣李店鄉李雙軍的家裡,親戚朋友圍著鐵皮爐子喝著罐罐茶,談論著他們今年各自的打算,而他們的自信和底氣,源自於“十二五”,特別是省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給農民帶來的成果和“福利”。

“在我們通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規模化種植馬鈴薯、搞養殖的貧困戶,

不但摘掉貧困帽,住上了小洋樓,還買了小轎車,我琢磨著找人設計圖紙,蓋上個小二層”,李雙軍操著濃濃的鄉音這樣告訴記者。同樣,在我省西和縣何壩鎮,多數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土地等生產資料入股的方式,積極參與到致富帶頭人郭大權創建的西和縣何壩鎮民旺馬鈴薯合作社,僅入股社員一年的保底分紅就能拿到6萬元。此外,還有社員在家門口短期務工的上萬元收入。

“十二五”以來,我省圍繞馬鈴薯種植、蔬菜、蘋果、中藥材等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了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產銷供、內外貿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特別是龍頭企業把工業化思維理念和組織方式、互聯網技術和思維方式引入農業,

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了農業轉型升級,由農業產業延伸出來的加工產業鏈和服務業,有效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提升農業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和就業的主要管道。來自省農牧廳的統計顯示,2015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317萬戶,從業人數52萬,年戶均增收2687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56%、36%和27%。
農民朋友除了逐漸鼓起的錢袋子外,收穫的還有滿滿當當的幸福。

農村電商拓展增收管道

外出務工成“鐵杆莊稼”

多年一直在新疆幹建築活的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農民胡紅利,去年拋過吃喝掙了8萬元。最近他完成“頂淩覆膜”的農活後,已踏上了去深圳打工的旅途。

與此同時,禮縣良源專業合作社的電商生意今春帶更加紅火,還為全縣63家電商提供果貨源。近兩年,

該社吸納400多名閒散農民在銷售當地農產品中就業,讓他們的人均純收入提高了820元,農村電商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來源。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裡有活幹、哪裡工資高,就往哪裡去”已成為外出務工農民致富的新觀念。近年來,為了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我省積極開展陽光培訓和春風行動,並建立和拓展省外勞務輸出基地,使勞務輸出成為我省農民增的“鐵杆莊稼”。目前,我省已與近20個省市簽訂勞務用工框架協定,建立勞動培訓基地,甘肅籍農民工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務工地向沿海發達省份延伸,並且走向國外。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省累計輸轉農村富餘勞動力2670萬人次,其中,省內輸轉1440萬人次,向外省輸轉1222萬人次,平均每年輸轉534萬人次,累計創勞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

目前,我省已與近20個省市簽訂勞務用工框架協定,建立勞動培訓基地,甘肅籍農民工遍佈祖國大江南北,務工地向沿海發達省份延伸,並且走向國外。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省累計輸轉農村富餘勞動力2670萬人次,其中,省內輸轉1440萬人次,向外省輸轉1222萬人次,平均每年輸轉534萬人次,累計創勞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