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跟著遊戲學歷史(八)麻沸散與蒙汗藥

“暗恥”的《三國志》系列中,有一個選項,可以改變遊戲中人物的壽命。如果你選取了史實的話,遊戲中的武將將盡可能的按照歷史上的真實時間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

(在這個遊戲選項中,壽命有三個等級——史實、長壽和無。依照前後順序,武將的壽命逐級增加。)

而在遊戲中,有著一類可以悶聲逆天命,並且可供玩家收集的物品,他們有著共同的功效——續命。諸如五嶽真形圖、麻沸散都是這樣的名品。

(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

(麻沸散,+1S指定產品)

麻沸散,出自東漢末年名義華佗之手。在《三國演義》中,他曾經為武聖關羽刮過骨療過傷,所以,華佗的手被人們稱之為“外科聖手”。(誤)

其實,給武聖刮骨,只是華佗作為外科醫生技術過硬的一種體現。

而在另一方面,華佗給曹丞相醫治偏頭痛的時候,顯現出了他的另一個獨門秘笈——也就是可以“續一秒”的麻沸散。

華佗在面見曹操後,提出要開顱:“‘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沸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殺孤耶!’佗曰:‘大王曾聞關公中毒箭,傷其右臂,某刮骨療毒,關公略無懼色;今大王小可之疾,

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腦袋安可砍開?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仇耳!’呼左右拿下獄中,拷問其情。”一代名醫終究是敵不過一代梟雄。後來,華佗死在了獄中。記載他畢生心血和行醫經驗的《青囊書》,由於保護不利終被焚毀。書中的內容,只流傳下來了“五禽戲”和“麻沸散”等等。

當然了,《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不能將裡面的內容當做史實來看。但是,

麻沸散的確在歷史上存在過。《後漢書》中有較為詳細的關於華佗用麻沸散來輔助實施外科手術的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剖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渝扣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青囊書》沒有流傳下來,關於麻沸散的構成我們也無從得知,麻沸散成了一個存乎歷史上的藥劑。

但是,後人找到了一種它的替代品,並起了個更神的名字——睡聖散

。宋代竇材《扁鵲心書》中,記載了這種麻醉藥方。“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此方由山茄花、火麻花共研為末,每服三錢,一服後即昏睡。”

其中的山茄花就是曼陀羅花,是製作蒙汗藥等一類麻醉藥的主要成分。不要以為曼陀羅花有多麼神秘,其實,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情花。對,就是絕情穀中特有的、能夠讓人“念情而斷腸”的情花。

(據說情花是一種白色曼陀羅。所以在95版的《神雕俠侶》中,白古身後妖豔的紅色☆禁☆情花,可能存在紕漏。)

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描述了曼陀羅花使人“身不由己”的奇特功效:“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此,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另外,關於如何將曼陀羅花製作成麻醉藥,李時珍也記載了下來:“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先宜服此,則不覺苦也。”

因為古人也並不是經常做外科手術的。(畢竟醫療環境有些差,傷口處置不得當,容易感染。)所以古代的麻醉劑,被用作了新的用途——將人麻翻,奪取錢財。蒙汗藥應運而生。關於這個“蒙”字,我覺得是“懵”字的異音。“此懵然者為之也。”

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中,有許多情節和人物與蒙汗藥有關。《水滸傳》第二十七回、三十六回中分別提到了兩處黑店及其主人,一個是十字坡的母夜叉孫二娘,另一個是揭陽鎮的催命判官李立。他們都將蒙汗藥摻入酒食中招待過路客人,待人暈死後,將人肉做餡包包子。老江湖武松在路過十字坡時,識破了孫二娘的伎倆,沒有喝下摻了蒙汗藥的酒,並且還佯裝酒醉,“反殺”了孫二娘,。值得一提的是,行事光明磊落的武都頭,在十字坡出言戲弄孫二娘時,卻顯得有些低俗。“武松道:‘我見這饅頭餡肉有幾根毛,一象人小便處的毛一般,以此疑忌。’”

使蒙汗藥這一藥劑聞名於世的,當屬水滸中的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智多星吳用通過高妙的計策和精心的佈局,讓楊志一行人在黃泥崗喝了摻有蒙汗藥的酒,丟掉了生辰綱。

不過,經過現代醫學的反復試驗和論證,神奇的蒙汗藥並沒有能夠“重出江湖”。或許,蒙汗藥能蒙住的,只有古人和武功吧。

吃我一碗十香軟筋散。

(據說情花是一種白色曼陀羅。所以在95版的《神雕俠侶》中,白古身後妖豔的紅色☆禁☆情花,可能存在紕漏。)

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描述了曼陀羅花使人“身不由己”的奇特功效:“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此,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另外,關於如何將曼陀羅花製作成麻醉藥,李時珍也記載了下來:“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先宜服此,則不覺苦也。”

因為古人也並不是經常做外科手術的。(畢竟醫療環境有些差,傷口處置不得當,容易感染。)所以古代的麻醉劑,被用作了新的用途——將人麻翻,奪取錢財。蒙汗藥應運而生。關於這個“蒙”字,我覺得是“懵”字的異音。“此懵然者為之也。”

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中,有許多情節和人物與蒙汗藥有關。《水滸傳》第二十七回、三十六回中分別提到了兩處黑店及其主人,一個是十字坡的母夜叉孫二娘,另一個是揭陽鎮的催命判官李立。他們都將蒙汗藥摻入酒食中招待過路客人,待人暈死後,將人肉做餡包包子。老江湖武松在路過十字坡時,識破了孫二娘的伎倆,沒有喝下摻了蒙汗藥的酒,並且還佯裝酒醉,“反殺”了孫二娘,。值得一提的是,行事光明磊落的武都頭,在十字坡出言戲弄孫二娘時,卻顯得有些低俗。“武松道:‘我見這饅頭餡肉有幾根毛,一象人小便處的毛一般,以此疑忌。’”

使蒙汗藥這一藥劑聞名於世的,當屬水滸中的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智多星吳用通過高妙的計策和精心的佈局,讓楊志一行人在黃泥崗喝了摻有蒙汗藥的酒,丟掉了生辰綱。

不過,經過現代醫學的反復試驗和論證,神奇的蒙汗藥並沒有能夠“重出江湖”。或許,蒙汗藥能蒙住的,只有古人和武功吧。

吃我一碗十香軟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