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詩書禮樂”進校園 探索中國文化自信教育之路

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今年1月25日,中辦、國辦聯合下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明確提出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要發揮青少年的生力軍作用。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彙聚力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部歌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孫麗英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團中央“青年之聲”國學教育聯盟副主席、長春大學網路國學院院長金海峰教授等在長期研究基礎上,
通過對東北師大附中等學校的詳細調研,整理出一套“詩書禮樂”教學體系。這套教學體系有與原來教學對接的良好基礎,可以迅速落地並植入現有教育中。

詩代表中國的語言,書代表中國的文字,禮代表中國的禮儀,樂代表中國的聲音。“詩書禮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最適合青少年的教育體系。

把傳統教育比較好的方式引用到現代教育中

孔子的教育體系為“六藝”,分別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而“詩書禮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便是從孔子教學的經驗得到啟發所創的。詩,過去專指《詩經》,現泛指詩詞;書,過去專指《尚書》,現包括讀書、作文、習字;禮,過去有《周禮》《儀禮》《禮記》,現代轉化為青少年舉止修養、行為規範、社會禮俗、禮教意義;樂,古代因古樂譜佚失, 有名無經,

所以“詩、書、禮、樂、易、春秋”有六經之名得五經之實。從文學、史學、哲學人文社會的三大主科的角度看,六經中的《易》談哲學,《春秋》為史學,“詩書禮樂”便是文化文學。“詩書禮樂”體系,將傳統教育比較好的方式引用到現代教育中,為青少年國學教育提供的最佳方式。

“以詩言史以詩言志” 提升大眾文化素養

《中華好詩詞》的走紅體現了國人對詩詞的喜愛。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從詩經開始,

中華民族對詩就有獨特的愛好。《中華好詩詞》火爆的現象,體現出國人對於精神上的渴望,而《中華好詩詞》點爆了大眾的需求。《中華好詩詞》不會僅是曇花一現,詩作為一種表達方式,應該成為一個人修為不斷提高的表現。我們現在愛好的只是它在藝術上的感染力,實際上如果深入到詩歌中,“以詩言史,以詩言志”都是對大眾文化素養很好的提升。因此這方面的修為不僅是一時的愛好,
更要伴隨人的一生。

“詩書禮樂”體系可以與現代的教育無縫連接

語言的蒼白體現了現代人知識積累的匱乏,中國人說話講究引經據典,喜歡“子曰”“詩雲”。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如果想要達到這點,就需要教育長久的堅持。“詩書禮樂”進入到校園之後,強調的就是落地。“清晨誦詩一首、間操演禮一則、午後習字一法、放學賞樂一曲、經典日讀一頁。”就目前而言,依靠學校的師資力量就可以很好的接納這套體系。“詩”可以由語文老師承擔;“書”在讀書這方面由語文老師承擔、書法這方面由書法老師承擔;“禮”由德育老師承擔;“樂”由音樂老師承擔。“詩書禮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可以與現代教育無縫連接,軟性著陸。長期堅持,學而時習,立德樹人。

”就目前而言,依靠學校的師資力量就可以很好的接納這套體系。“詩”可以由語文老師承擔;“書”在讀書這方面由語文老師承擔、書法這方面由書法老師承擔;“禮”由德育老師承擔;“樂”由音樂老師承擔。“詩書禮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可以與現代教育無縫連接,軟性著陸。長期堅持,學而時習,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