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真實的竹林七賢:一群嚮往名利,沽名釣譽,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被公認為最多才多藝的。他少有奇才,讀書的悟性很高,身長七尺,挺拔瀟灑,有仙風道骨的風采,當時人稱他為“龍章鳳姿”。

魏晉時代的人對外貌非常注重,嵇康俊美,

文章又寫得好,很受一般民眾崇拜。有次在山林中采藥,一位樵夫看見他那飄逸的身影竟然以為是仙人下凡。正因為如此,魏國宗室急著把女兒嫁給嵇康。

嵇康曾擔任過短期的中散大夫,對工作沒興趣,也不願盡力。不久,隱居山林,與阮籍、劉伶等結為好友。嵇康也愛酒,更喜歡服藥,當時的人喜歡服食長生不老的藥,丹藥中含有鉛和砷,或許是鉛中毒吧,所以會變得越來越疏懶。

竹林七賢表面上看不起俗物,禮教,好談玄妙虛幻的道理。其實,多半對名利十分嚮往,不多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首先逃離了隱士生活,靠著與司馬昭有表親的關係,攀上了高位,而且一再升遷,他並推薦嵇康繼任原來自己的職位。

·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嵇康。

嵇康因為家貧,以鍛煉維持生計。他家門口有一棵大樹,十分陰涼。嵇康常與向秀(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在樹下敲敲打打。

此時,大將軍鐘會正春風得意。他撰了一篇文章,自以為見解獨到,因仰慕嵇康之名,特別懷揣著新作,邀集了賢士名人來拜訪嵇康。

嵇康正和向秀在鏗鏘鏗鏘的打鐵,看到鐘會來了,連招呼都不打,依舊埋頭打著。

嵇康與向秀兩人說說笑笑,仿佛沒見到鐘會一般。

鐘會在帶來的名士前丟驚了顏面,臉漲得通紅,氣的拔腳要走。

“待會兒,”嵇康叫住了鐘會,“你聽到什麼要來?看到什麼而去?”

“我聽到所聽的而來,看到所看的而去。”鐘會氣憤的回答。

回去以後,鐘會立刻在司馬昭面前出參了一本,說嵇康言論放蕩,

有害社會風俗教化,這種人不該留著。於是,司馬昭下令把嵇康處死了。

嵇康的朋友向秀恐怕受到牽連,膽戰心驚。正好地方上要推舉人才,素來鄙視官場的向秀急忙去應徵,到達了京城洛陽。

司馬昭看到向秀來了,笑著譏諷道:“聽說你有 箕山之志,

你怎麼來了?”

向秀回答:“像許由,巣父那種人”,不瞭解堯舜安邦治國的苦心,那值得羡慕?

許由,巣父是堯順時代的隱士,許由聽到他要做官的消息,就到河邊洗耳朵,說:“別讓這些話玷污了我的耳朵。”巣父為了逃避官場 ,乾脆住在樹上這兩人隱居在箕山,所以後代用“箕山之志”,代表隱居。竹林七賢自命為隱士,所以司馬昭用箕山之志諷刺他。而向秀居然好意思自打耳光,難怪後來官做到了散騎常仕。

可見的竹林七賢故作瀟灑,為的是 沽名釣譽,口中批評官場,卻又厚顏無恥去求官,一旦當上了官,還是拿“玄虛”為幌子,不肯好好做事,甚至想盡辦法拿紅包。

竹林七賢這批人代表的人生觀,表面上看起來清高脫俗,其實只是自我麻醉,而且造成魏晉南北朝的糜爛風氣。

難怪後來官做到了散騎常仕。

可見的竹林七賢故作瀟灑,為的是 沽名釣譽,口中批評官場,卻又厚顏無恥去求官,一旦當上了官,還是拿“玄虛”為幌子,不肯好好做事,甚至想盡辦法拿紅包。

竹林七賢這批人代表的人生觀,表面上看起來清高脫俗,其實只是自我麻醉,而且造成魏晉南北朝的糜爛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