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南向”對抗“一帶一路”?蔡英文緣木求魚 必入“辛難巷”!

【封面語】亞細亞的孤兒就快變成世界的棄兒,臺灣的執政者還在帶頭當夜郎!當世界都走進中國,臺灣又還能繞到哪裡去,蔡英文心心念念的“新南向”,離開大陸,就註定只能是“辛難巷”

【正文】絲路三萬里,今朝啟新程。

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千年古都北京隆重舉行。29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

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中外嘉賓聚首京華,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

穿越歷史,面向未來,“一帶一路”猶如鳥之雙翼托舉世界,中國夢與世界夢進一步交融激蕩!

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台當局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也讓臺灣不斷被“邊緣化”遠遠拋在世界的後頭。

臺灣網友評論:

美日都進亞投行,只剩臺灣在彷徨。

當初爆沖用大腸,今日苟活靠說謊。

一帶一路贏通商,一例一休引通脹。

寶島生計漸惆悵,統一端賴民進黨。

這樣的詩行,清楚明白地對蔡英文的政策進行了控訴!

然而,蔡英文當局卻有著“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的執拗!

日前,蔡英文會見東南亞媒體,妄言“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及各種軟實力,

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傲嬌”的言辭裡透著對“新南向”的盲目自信,當然更可能是虛張聲勢——在世界走進大陸的大勢之下,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與“一帶一路”進行“切割”,做著繞開大陸發展的不自量力的癡心妄想!

事實上,臺灣當局的“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今日海峽特約時事評論員鐘厚濤表示兩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議題,在目標、規模、機制、 在最終的結局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一帶一路”為提振全球經濟 “新南向”要弱化兩岸經貿往來:在各種因素疊加的情形下,很多地區出現了反全球化或者說是逆全球化的趨勢,

因為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這樣的思路,就是要高舉全球化的大旗,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而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力圖把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往東南亞進行轉移,以弱化兩岸的經貿往來,削弱兩岸的經濟連接,減少臺灣對大陸的所謂“過度依賴”,以便維持臺灣在經濟層面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簡單來說“新南向”是實現其“經濟台獨”的政治算計,只是一個局域性、地區性的政策。

“一帶一路”機制化平臺逐步建立 “新南向”只是零散性政策倡議

“一帶一路”前景光明 “新南向”敗象已露。蔡英文的新南向是去中策略,但是兩岸的經貿往來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不會被蔡英文的政治意圖所操控。台商的海外投資,也只會逐利而去,不會聽從蔡英文政治指揮棒的任意吆喝。蔡英文原本期望利用“新南向”來強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實質關係,並借機凸顯臺灣在國際社會是“主權獨立實體”的假像。但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些國家對於臺灣“新南向”政策的態度大多比較冷淡,因為他們更期待的是從美日歐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進而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不是從臺灣引進傳統的加工製造業。

5月9日,郭台銘陪同國家總理李克強考察富士康科技園

未來,蔡英文當局只有優先調整好兩岸政策,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把“新南向”政策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才有可能為新南向政策換來一些新的生機。

新黨主席鬱慕明15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讚賞習近平主席在開幕致詞中所表達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特定模式或重複地緣博弈的老路,不會搞“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是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與“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他說,相比之下,臺灣仍活在目光短淺的小確幸中,甚至還自以為是地鄙視大陸。其實,臺灣有不少人不願抱殘守缺,但執政者卻帶頭當夜郎,還處處限制拒絕做夜郎的人民。蔡英文卻繼承李登輝的兩岸對抗思維,面對臺灣淪為世界孤島的情勢,繼續強調自己推動的“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完全不同,聲稱臺灣的各種軟實力,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阻擋。以“新南向”對抗“一帶一路”的想法,不僅不自量力,更會扼殺下一代臺灣人的前途,本來該為人民爭取發展空間的臺灣當局,如今卻成為人民走出去的絆腳石。他批評蔡英文企圖繞過大陸走向世界的說法,感歎“如今大半個世界都走進大陸了,臺灣如何繞過大陸,難道蔡英文不該給人民一個說法嗎?”

鬱慕明的評論代表了大多臺灣有識之士的共識。

14日,在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了“一帶一路下的高廈民間合作”論壇,擔任引言人之一的臺灣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表示,臺灣和大陸地理距離相近,又共同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位置,透過低廉的運輸與成本,兩岸攜手賺全世界的錢,原本是順理成章,不過現在少了通關密語“九二共識”,臺灣恐怕只能被屏除在“一帶一路”的大舞臺外,勢必成為“世界島”外的孤兒。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說,臺灣不應該成為"一帶一路"的路人甲,應該想辦法參與,最主要的是"一帶一路"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商機。

爭取連任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16日在台中表示,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與亞投行,臺灣都被排除在外,這是想當然的結果。蔡政府上臺將兩岸關係搞得很僵,大陸的市場,都因蔡政府讓臺灣喪失發展的機會。早就提醒蔡政府要從世界走向大陸、繞過大陸,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南向政策是“新難向”,政治現實要搞清楚,搞不清楚你就寸步難行。

“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巨大潛力,在各國都積極想要努力爭取這個蘊藏著全球最大的商機的時候,臺灣卻對此視若無睹,置身事外,這種做法真的有利於臺灣嗎? 這是台媒的詰問!

而就在昨天,“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發佈同時,新華社播發了中越聯合公報。相比“一帶一路”的聯合公報,中越聯合公報是相對低調的存在。《公報》中第12條明確,“越南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中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越南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中方對此表示讚賞”。《中時電子報》報導稱,《公報》內容中短短幾行字,對於“新南向”政策是莫大的打擊。原因是臺灣一度是越南最大外資來源。過去雙方實質關係密切,台當局傳統上認為,臺灣和越南在戰略、經貿互補,甚至軍事合作上存在極大的合作空間。但《公報》的內容證明了台當局對於整體形勢的誤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只是一個局域性、地區性的政策。

“一帶一路”機制化平臺逐步建立 “新南向”只是零散性政策倡議

“一帶一路”前景光明 “新南向”敗象已露。蔡英文的新南向是去中策略,但是兩岸的經貿往來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不會被蔡英文的政治意圖所操控。台商的海外投資,也只會逐利而去,不會聽從蔡英文政治指揮棒的任意吆喝。蔡英文原本期望利用“新南向”來強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實質關係,並借機凸顯臺灣在國際社會是“主權獨立實體”的假像。但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些國家對於臺灣“新南向”政策的態度大多比較冷淡,因為他們更期待的是從美日歐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進而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不是從臺灣引進傳統的加工製造業。

5月9日,郭台銘陪同國家總理李克強考察富士康科技園

未來,蔡英文當局只有優先調整好兩岸政策,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把“新南向”政策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才有可能為新南向政策換來一些新的生機。

新黨主席鬱慕明15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讚賞習近平主席在開幕致詞中所表達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特定模式或重複地緣博弈的老路,不會搞“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是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與“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他說,相比之下,臺灣仍活在目光短淺的小確幸中,甚至還自以為是地鄙視大陸。其實,臺灣有不少人不願抱殘守缺,但執政者卻帶頭當夜郎,還處處限制拒絕做夜郎的人民。蔡英文卻繼承李登輝的兩岸對抗思維,面對臺灣淪為世界孤島的情勢,繼續強調自己推動的“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完全不同,聲稱臺灣的各種軟實力,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阻擋。以“新南向”對抗“一帶一路”的想法,不僅不自量力,更會扼殺下一代臺灣人的前途,本來該為人民爭取發展空間的臺灣當局,如今卻成為人民走出去的絆腳石。他批評蔡英文企圖繞過大陸走向世界的說法,感歎“如今大半個世界都走進大陸了,臺灣如何繞過大陸,難道蔡英文不該給人民一個說法嗎?”

鬱慕明的評論代表了大多臺灣有識之士的共識。

14日,在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了“一帶一路下的高廈民間合作”論壇,擔任引言人之一的臺灣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表示,臺灣和大陸地理距離相近,又共同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位置,透過低廉的運輸與成本,兩岸攜手賺全世界的錢,原本是順理成章,不過現在少了通關密語“九二共識”,臺灣恐怕只能被屏除在“一帶一路”的大舞臺外,勢必成為“世界島”外的孤兒。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說,臺灣不應該成為"一帶一路"的路人甲,應該想辦法參與,最主要的是"一帶一路"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商機。

爭取連任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16日在台中表示,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與亞投行,臺灣都被排除在外,這是想當然的結果。蔡政府上臺將兩岸關係搞得很僵,大陸的市場,都因蔡政府讓臺灣喪失發展的機會。早就提醒蔡政府要從世界走向大陸、繞過大陸,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南向政策是“新難向”,政治現實要搞清楚,搞不清楚你就寸步難行。

“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巨大潛力,在各國都積極想要努力爭取這個蘊藏著全球最大的商機的時候,臺灣卻對此視若無睹,置身事外,這種做法真的有利於臺灣嗎? 這是台媒的詰問!

而就在昨天,“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發佈同時,新華社播發了中越聯合公報。相比“一帶一路”的聯合公報,中越聯合公報是相對低調的存在。《公報》中第12條明確,“越南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中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越南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中方對此表示讚賞”。《中時電子報》報導稱,《公報》內容中短短幾行字,對於“新南向”政策是莫大的打擊。原因是臺灣一度是越南最大外資來源。過去雙方實質關係密切,台當局傳統上認為,臺灣和越南在戰略、經貿互補,甚至軍事合作上存在極大的合作空間。但《公報》的內容證明了台當局對於整體形勢的誤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