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孤芳不自賞》算什麼,笑傲摳圖界,乾隆爺才是鼻祖!

年初,電視劇《孤芳不自賞》引發爭議,“男女主角不同框”、“摳圖演戲”,成為了網友們吐槽的對象,有影迷還專門開了“找茬帖”,扒出使用了摳像技術所拍攝的片段。

《孤芳不自賞》劇照

實際上,“摳像”技術是電影拍攝中最基礎,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項技術,直到如今,仍舊在電影電視製作中廣泛使用。

可以說,如果沒有“摳像技術”,我們就看不到諸如《指環王》、《哈利·波特》這樣的視覺大片。

摳像,即“鍵控技術”,在影視製作領域是被廣泛採用的技術手段。

如今比較常見的是綠幕技術,也就是在綠色或藍色構成的背景前表演,最後用其他的背景替換了藍色或綠色,這就是“摳像”。

當然,“摳像”並不是只能用藍或綠,只要是單一的、比較純的顏色就可以,但是與演員的服裝、皮膚的顏色反差越大越好,這樣處理起來比較容易實現。

那麼,摳像在過去的100年時間裡,到底是怎樣發展成如今幾乎所有電影電視都會使用的手法的呢?

摳圖達人乾隆爺

說到摳圖,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愛好者應屬乾隆皇帝。

雖然在乾隆帝死後40年,照相機才被發明出來,但乾隆皇帝卻早就享有了“摳圖”的待遇。

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畫作,乾隆爺就叫來自己的宮廷畫師重新“高仿”一幅,但是畫中人物必須要改頭換面,把自己代入畫中。

清朝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深得乾隆的喜愛,他便命畫師重新臨摹,再將自己放入畫中取代主要人物,

在手持如意坐在樹根椅上,抬頭45度仰望夜空賞月,取名《高宗觀月圖》。

不過,從現在的審美來看,這個脖子揚起的角度,頗有郭敬明的風範。

冷枚的《賞月圖》

《高宗觀月圖》

乾隆很欣賞的一位明代畫家叫做仇英,他曾經畫過一幅畫《臨宋人畫軸》,描繪了明代文人鑒古之趣。乾隆欣賞其中雅趣,命宮廷畫家丁觀鵬以自己為麻豆重新繪製了一幅作品,將裡面的明代文人換成了自己。

不僅如此,乾隆還專門修改了畫作之中一些不符合當時生活的傢俱等,將周遭的場景都變成了自己真實的生活。

畫完之後,乾隆還題詞:“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因此,這幅畫也被稱作《是一是二圖軸》。

《是一是二圖軸》

雍正皇帝有一幅畫比較有意思,這個一生不愛跟洋人打交道的皇帝,在《雍正打虎圖》中,身穿西式的服裝,還戴著一頂假髮,手持三叉戟,與一頭老虎進行殊死捕鬥。

這幅畫又引起了“摳圖狂人”乾隆的注意,於是他的宮廷畫家就給他畫一幅《乾隆刺虎圖》的畫像,雖然在畫中乾隆並沒有穿著西式的衣服,與那幅雍正的畫像並非一模一樣,但從圖畫中的動作來看,還真是一脈相承。

《雍正打虎圖》

《乾隆刺虎圖》

光看畫師們作畫可是不過癮,乾隆爺自己的手癢癢就得親自作畫。

明代畫作《血夜讀書》描繪的是讀書人秉燭夜讀的場景,乾隆也想附庸風雅,於是親自臨摹了這幅畫。不過,他卻畫不好自己的畫像,只得命令畫師將他畫入了圖卷,虛擬體驗一回文人在雪夜茅房寒窗苦讀。

折騰大師們的畫作完全不過癮,在模仿明代畫家丁雲鵬的《洗象圖》這件事兒上,乾隆差點沒把“摳圖”這項技藝玩壞。

丁雲鵬《洗象圖》局部

由於喜歡這幅畫作,乾隆直接叫來了他的宮廷畫師為他作畫。

原版的畫中,普賢菩薩高坐蓮台,看著幾名僧侶僕人洗刷一頭白象,準備搭上毛氈錦墊,以供菩薩騎用。原作中的菩薩眉目清秀,神態端莊,有著女子一般的秀麗面容;而在這幅“摳圖之作”中,菩薩的臉變成了中年乾隆皇帝的長相。

這還不算完,乾隆又讓他的宮廷畫師再畫了一幅《弘曆觀畫圖》,此幅利用畫中畫的構圖方式,表現乾隆皇帝弘曆在清風中欣賞《洗象圖》的情景。

而在這幅畫中乾隆皇帝欣賞的那幅洗象圖,仍舊是被宮廷畫家“摳圖”出來的《弘曆洗象圖》,簡直就像是電影特技中的“多重曝光”。

《弘曆洗象圖》局部

《弘曆觀畫圖》局部

從藍幕到黃幕

1933年,當電影《金剛》在曼哈頓上映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坐在電影院裡的人都被金剛站在帝國大廈用手掌應對戰鬥機的場景所震撼,以至於忽略了這部影片在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採取“藍幕技術”拍攝的影片。

早期的藍幕

這項技術利用了彩色照明設備,使背景呈現藍色,而前景呈現黃色,再通過渲染和濾鏡等處理,將前景與背景分離,進而形成動態遮罩。通過這種處理方式,動態遮罩中便能夠保留拍攝目標的陰影。

實際上,藍幕技術的發展標誌著彩色電影已經開始佔據電影工業的領導位置。藍色與人的膚色反差最大,而且圖元顆粒小,因此較為容易地實現合成。

1940年,特效大師拉裡·巴特勒的電影《巴格達大盜》便採取了這樣的拍攝方法,也為勞倫斯·巴特勒摘得了1940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藍屏摳像劇要數83版的《西遊記》了,當年中央電視臺從美國進口了一台特技機,《西遊記》劇組拿來先試拍了《除妖烏雞國》裡孫悟空變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談話那個鏡頭。把孫悟空的飾演者在藍幕前做的跳躍動作拍下來,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

在藍幕技術出現約20年之後,影視特效行業中大佬之一佩德羅·維拉霍斯開發了鈉光燈遮罩技術,又稱為“黃幕”技術。

黃幕技術會讓包含演員在內的前景處於正常打光環境中,而使用鈉光燈(橘黃色燈光)對白色背景板照射強光。

鈉光燈發出的光線平均波長為589.3納米,這種波長經過一種特殊濾鏡的處理後,會被剝離到黑白膠片上,輕鬆區隔出前景畫面和動態遮罩。

1959年,史詩巨作《賓虛》首次使用了這種技術,實現了電影中各種宏大場面的拍攝。

不過,真正讓這項技術走向前臺的則是1964年朱莉·安德魯斯出演的《歡樂滿人間》。當朱莉飾演的保姆從天而降的時候,就是使用的黃幕技術。

電影《歡樂滿人間》

最終,《歡樂滿人間》獲得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綠幕也不是萬能的

數位綠幕技術,又稱為色度鍵摳像技術。

隨著電腦在電影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綠幕成為了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技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數位設備的感光器材對於綠色更為敏感,進行合成時更加簡單快捷。

另外,由於藍幕和天空以及演員們眼睛的顏色相近,一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演員沒有眼珠子的窘境。在涉及到戶外場景的拍攝時,綠幕也能避免藍幕帶來的摳像不完整等麻煩,因此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近期的綠幕

如今,像我們看到的各種大片中,都很喜歡使用綠幕技術來呈現獨特的效果,但是綠幕技術也並非是萬能的,需要很長時間精心製作。

有的電影在殺青之後,光是特效就需要1年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在特效上的時間以及花費,才能夠有足夠震撼的場面。但如果特效沒做好,就會成為“摳圖”一樣的畫面,那可簡直就是辣眼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與一頭老虎進行殊死捕鬥。

這幅畫又引起了“摳圖狂人”乾隆的注意,於是他的宮廷畫家就給他畫一幅《乾隆刺虎圖》的畫像,雖然在畫中乾隆並沒有穿著西式的衣服,與那幅雍正的畫像並非一模一樣,但從圖畫中的動作來看,還真是一脈相承。

《雍正打虎圖》

《乾隆刺虎圖》

光看畫師們作畫可是不過癮,乾隆爺自己的手癢癢就得親自作畫。

明代畫作《血夜讀書》描繪的是讀書人秉燭夜讀的場景,乾隆也想附庸風雅,於是親自臨摹了這幅畫。不過,他卻畫不好自己的畫像,只得命令畫師將他畫入了圖卷,虛擬體驗一回文人在雪夜茅房寒窗苦讀。

折騰大師們的畫作完全不過癮,在模仿明代畫家丁雲鵬的《洗象圖》這件事兒上,乾隆差點沒把“摳圖”這項技藝玩壞。

丁雲鵬《洗象圖》局部

由於喜歡這幅畫作,乾隆直接叫來了他的宮廷畫師為他作畫。

原版的畫中,普賢菩薩高坐蓮台,看著幾名僧侶僕人洗刷一頭白象,準備搭上毛氈錦墊,以供菩薩騎用。原作中的菩薩眉目清秀,神態端莊,有著女子一般的秀麗面容;而在這幅“摳圖之作”中,菩薩的臉變成了中年乾隆皇帝的長相。

這還不算完,乾隆又讓他的宮廷畫師再畫了一幅《弘曆觀畫圖》,此幅利用畫中畫的構圖方式,表現乾隆皇帝弘曆在清風中欣賞《洗象圖》的情景。

而在這幅畫中乾隆皇帝欣賞的那幅洗象圖,仍舊是被宮廷畫家“摳圖”出來的《弘曆洗象圖》,簡直就像是電影特技中的“多重曝光”。

《弘曆洗象圖》局部

《弘曆觀畫圖》局部

從藍幕到黃幕

1933年,當電影《金剛》在曼哈頓上映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坐在電影院裡的人都被金剛站在帝國大廈用手掌應對戰鬥機的場景所震撼,以至於忽略了這部影片在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採取“藍幕技術”拍攝的影片。

早期的藍幕

這項技術利用了彩色照明設備,使背景呈現藍色,而前景呈現黃色,再通過渲染和濾鏡等處理,將前景與背景分離,進而形成動態遮罩。通過這種處理方式,動態遮罩中便能夠保留拍攝目標的陰影。

實際上,藍幕技術的發展標誌著彩色電影已經開始佔據電影工業的領導位置。藍色與人的膚色反差最大,而且圖元顆粒小,因此較為容易地實現合成。

1940年,特效大師拉裡·巴特勒的電影《巴格達大盜》便採取了這樣的拍攝方法,也為勞倫斯·巴特勒摘得了1940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藍屏摳像劇要數83版的《西遊記》了,當年中央電視臺從美國進口了一台特技機,《西遊記》劇組拿來先試拍了《除妖烏雞國》裡孫悟空變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談話那個鏡頭。把孫悟空的飾演者在藍幕前做的跳躍動作拍下來,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

在藍幕技術出現約20年之後,影視特效行業中大佬之一佩德羅·維拉霍斯開發了鈉光燈遮罩技術,又稱為“黃幕”技術。

黃幕技術會讓包含演員在內的前景處於正常打光環境中,而使用鈉光燈(橘黃色燈光)對白色背景板照射強光。

鈉光燈發出的光線平均波長為589.3納米,這種波長經過一種特殊濾鏡的處理後,會被剝離到黑白膠片上,輕鬆區隔出前景畫面和動態遮罩。

1959年,史詩巨作《賓虛》首次使用了這種技術,實現了電影中各種宏大場面的拍攝。

不過,真正讓這項技術走向前臺的則是1964年朱莉·安德魯斯出演的《歡樂滿人間》。當朱莉飾演的保姆從天而降的時候,就是使用的黃幕技術。

電影《歡樂滿人間》

最終,《歡樂滿人間》獲得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綠幕也不是萬能的

數位綠幕技術,又稱為色度鍵摳像技術。

隨著電腦在電影工業中的廣泛應用,綠幕成為了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技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數位設備的感光器材對於綠色更為敏感,進行合成時更加簡單快捷。

另外,由於藍幕和天空以及演員們眼睛的顏色相近,一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演員沒有眼珠子的窘境。在涉及到戶外場景的拍攝時,綠幕也能避免藍幕帶來的摳像不完整等麻煩,因此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近期的綠幕

如今,像我們看到的各種大片中,都很喜歡使用綠幕技術來呈現獨特的效果,但是綠幕技術也並非是萬能的,需要很長時間精心製作。

有的電影在殺青之後,光是特效就需要1年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在特效上的時間以及花費,才能夠有足夠震撼的場面。但如果特效沒做好,就會成為“摳圖”一樣的畫面,那可簡直就是辣眼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