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科技發達讓你不用工作就有收入,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隨著就業因技術發展而過時,尤瓦·諾亞·哈拉瑞探討了“無用階級”和對人生意義的新求索。

未來,隨著人類的用處越來越小,虛擬實境世界也許會取代宗教等社會構造的系統。

再過幾十年,如今的大部分工作都可能銷聲匿跡。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地方越來越多,人類工作也日益被其取代,很多新的產業將應運而生,虛擬世界設計師就是一例。

但是,這類職業對創造力和靈活性的要求可能較高。如果40歲的退休計程車司機要學習成為虛擬世界設計師,

難度可能就有點大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讓保險代理人去創建一個虛擬世界,結果會是怎樣!)即便曾經的保險代理人真的成了虛擬世界設計師,這也無法長久。隨著行業的日新月異,再過十年,他說不定又得從頭再來。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創造新工作,而在於創造人類勝過演算法的新工作。到2050年,人類社會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全新的階級——無用階級。

這群人不但沒有就業,而且無法就業。

技術讓人類變得百無一用,但或許也讓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計畫成為可能,以此養活並扶持無法就業的大眾。

於是,真正的問題就成了如何讓大眾有事可做、過得充實。人類必須從事於目的性的活動,否則就會發瘋。那麼,無用階級一天到晚都能幹些什麼呢?

到2050年,人類社會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全新的階級——無用階級。這群人不但沒有就業,
而且無法就業。

其中一個答案也許是電腦遊戲。在經濟上毫無用處的那些人在3D虛擬實境世界中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多。這個世界比外面的“現實世界”刺激得多,也讓人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其實,這種解決方案由來已久。幾千年來,億萬人都在虛擬實境的遊戲中尋找意義。只不過在過去,我們稱之為“宗教”。

說白了,宗教不就是千萬人共同參與的一場大型虛擬實境遊戲嗎?

伊斯蘭和基督教等宗教發明了想像中的律法,比如“不可食用豬肉”,“每天必須禱告×遍”,“不可與同性發生性行為”,如此種種。這些規定只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之中。沒有自然法則讓我們反復念誦禱告詞,也沒有自然法則禁止同性戀或吃豬肉。終其一生,穆斯林和基督徒都在他們最喜愛的虛擬實境遊戲之中,不斷地試圖積累分值。每天祈禱能加分,忘了祈禱則扣分。最後分數夠高就能升級(即死後升入天堂)。

宗教:現實生活中的一場遊戲,人們通過祈禱來來提升分值。

正如宗教向我們展現的那樣,虛擬實境並不一定是裝在某個盒子裡的。它可以疊加于現實之上。過去,這種疊加靠的是人類想像和聖經,到了21世紀,我們可以用智慧手機來實現。

前段時間,我陪六歲大的侄子馬坦去街上捉寵物小精靈(Pokémon)。馬坦一路都盯著智能手機,走到哪兒都能找到精靈。而我一個都沒看到,因為我沒帶智慧手機。我們還碰到兩個也在捉精靈的孩子,差點搶起來。我突然就想,猶太人和穆斯林對聖城耶路撒冷的爭奪,不就是這種情形嗎?放眼耶路撒冷,你所能看到的只有石頭和建築,神聖性無跡可尋。但如果透過《聖經》和《古蘭經》這些書去看,那其中到處都是聖地和天使。

買新車、用名牌、出國旅遊,這些都能給你加分,只要分數比別人都高,你就贏了。

當然,在虛擬實境遊戲中尋找活著的意義,這種現象並非宗教獨有。

世俗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中也俯拾即是。消費主義就是一種虛擬實境遊戲,買新車、用名牌、出國旅遊,這些都能給你加分,只要分數比別人都高,你就覺得自己贏了。

你可能會提出異議:可人們是真心愛車,真心喜歡度假啊。說得沒錯,但宗教信徒們也是真心熱愛祈禱、熱愛宗教儀式,我侄子也是真心喜歡捕捉精靈。

歸根結底,其結果都是神經元被啟動。至於啟動它們的是電腦螢幕上的圖元,還是加勒比度假屋外的美景,還是想像中的天堂,這些真有那麼重要嗎?無論如何,事物的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它來自我們的內心,而非客觀存在。縱使翻遍科學,你也找不到人類生命意義何在。所謂的意義只是人類虛構出來的。

在開創性的議論文《深戲:巴厘島鬥雞劄記》(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1973])中,人類學家柯利弗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描述了巴厘島上,人們為鬥雞而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的現象。下注和鬥雞過程都涉及到的極為繁複的儀式,最後的勝負也能極大地影響到戰鬥雙方和觀眾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

鬥雞在巴厘島人心目中有多重要呢?

巴厘島鬥雞場面

在印尼政府宣佈鬥雞非法之後,人們無視法律,冒著被捕和高額罰款的風險,繼續鬥雞。對巴厘島人而言,鬥雞就是“深戲”——雖是遊戲,但由於被賦予太多的意義而變成了現實。而巴厘島的人類學家們大可以說,足球就是阿根廷的深戲,猶太教就是以色列的深戲。

以色列社會中有那麼一個耐人尋味的群體,他們也許能作為一個範例,讓我們一窺後工作時代的充實生活。在以色列的極端正統猶太教中,相當一部分男性是從不工作的。他們一輩子都在學習聖經,執行宗教儀式。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們之所以沒有餓死,一方面是因為妻子常常都有工作,另一方面,政府也向他們提供豐厚的補貼。雖然他們的生活一般都很清貧,但有政府支持,基本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

這其實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極端正統猶太教的這些人雖然貧苦,而且從不工作,但在一項又一項的調查中,他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卻高過其他任何群體。在全球性的生活滿意度調查中,以色列幾乎永遠獨佔鰲頭,在一定程度上有他們的功勞。

其實,後工作時代的景象隨處可見,不用特地跑到以色列去找。只要你家裡有個愛玩電腦遊戲的少年,你自己就能做個實驗:提供剛好夠他維生的可樂和批薩,然後不再要求他做功課或幹活,停止監督。那麼,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他會幾天幾夜盯著螢幕,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做功課,遑論家務;不去上課,不按時睡覺;飯不是頓頓都吃,澡也不是天天都洗。但他不太會無聊,也不會感到漫無目的,至少短期內不會。

因此,到了後工作時代,虛擬實境也許是無用階級尋找意義的關鍵。它也許是電腦內的虛擬實境,也許是宗教和意識形態這種電腦外的虛擬實境,也許是兩者的結合。可能性是無限的。2050年讓我們全神貫注的“深戲”會是什麼?沒人清楚。

無論如何,工作的終結並不意味著意義的終結,因為意義是想像出來的,不是工作所賦予的。只有在一些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中,工作才是人生意義所不可或缺的。18世紀的英國英格蘭鄉紳,當代的極端正統猶太教……各個文化和時代的人們都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找到了豐富的人生意義。到2050年,人們也許能構建出複雜度空前的虛擬世界,提供更深的“深戲”。

那麼,現實又如何呢?我們真想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嗎——幾十億人都沉浸在幻想之中,追求著臆想出來的目標,遵守著想像出來的律法?其實,不論你喜歡與否,這就是我們生存了幾千年的世界。

·作者尤瓦·諾亞·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教,著有《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和《未來簡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翻譯:雁行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前段時間,我陪六歲大的侄子馬坦去街上捉寵物小精靈(Pokémon)。馬坦一路都盯著智能手機,走到哪兒都能找到精靈。而我一個都沒看到,因為我沒帶智慧手機。我們還碰到兩個也在捉精靈的孩子,差點搶起來。我突然就想,猶太人和穆斯林對聖城耶路撒冷的爭奪,不就是這種情形嗎?放眼耶路撒冷,你所能看到的只有石頭和建築,神聖性無跡可尋。但如果透過《聖經》和《古蘭經》這些書去看,那其中到處都是聖地和天使。

買新車、用名牌、出國旅遊,這些都能給你加分,只要分數比別人都高,你就贏了。

當然,在虛擬實境遊戲中尋找活著的意義,這種現象並非宗教獨有。

世俗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中也俯拾即是。消費主義就是一種虛擬實境遊戲,買新車、用名牌、出國旅遊,這些都能給你加分,只要分數比別人都高,你就覺得自己贏了。

你可能會提出異議:可人們是真心愛車,真心喜歡度假啊。說得沒錯,但宗教信徒們也是真心熱愛祈禱、熱愛宗教儀式,我侄子也是真心喜歡捕捉精靈。

歸根結底,其結果都是神經元被啟動。至於啟動它們的是電腦螢幕上的圖元,還是加勒比度假屋外的美景,還是想像中的天堂,這些真有那麼重要嗎?無論如何,事物的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它來自我們的內心,而非客觀存在。縱使翻遍科學,你也找不到人類生命意義何在。所謂的意義只是人類虛構出來的。

在開創性的議論文《深戲:巴厘島鬥雞劄記》(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1973])中,人類學家柯利弗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描述了巴厘島上,人們為鬥雞而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的現象。下注和鬥雞過程都涉及到的極為繁複的儀式,最後的勝負也能極大地影響到戰鬥雙方和觀眾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

鬥雞在巴厘島人心目中有多重要呢?

巴厘島鬥雞場面

在印尼政府宣佈鬥雞非法之後,人們無視法律,冒著被捕和高額罰款的風險,繼續鬥雞。對巴厘島人而言,鬥雞就是“深戲”——雖是遊戲,但由於被賦予太多的意義而變成了現實。而巴厘島的人類學家們大可以說,足球就是阿根廷的深戲,猶太教就是以色列的深戲。

以色列社會中有那麼一個耐人尋味的群體,他們也許能作為一個範例,讓我們一窺後工作時代的充實生活。在以色列的極端正統猶太教中,相當一部分男性是從不工作的。他們一輩子都在學習聖經,執行宗教儀式。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們之所以沒有餓死,一方面是因為妻子常常都有工作,另一方面,政府也向他們提供豐厚的補貼。雖然他們的生活一般都很清貧,但有政府支持,基本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

這其實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極端正統猶太教的這些人雖然貧苦,而且從不工作,但在一項又一項的調查中,他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卻高過其他任何群體。在全球性的生活滿意度調查中,以色列幾乎永遠獨佔鰲頭,在一定程度上有他們的功勞。

其實,後工作時代的景象隨處可見,不用特地跑到以色列去找。只要你家裡有個愛玩電腦遊戲的少年,你自己就能做個實驗:提供剛好夠他維生的可樂和批薩,然後不再要求他做功課或幹活,停止監督。那麼,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他會幾天幾夜盯著螢幕,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做功課,遑論家務;不去上課,不按時睡覺;飯不是頓頓都吃,澡也不是天天都洗。但他不太會無聊,也不會感到漫無目的,至少短期內不會。

因此,到了後工作時代,虛擬實境也許是無用階級尋找意義的關鍵。它也許是電腦內的虛擬實境,也許是宗教和意識形態這種電腦外的虛擬實境,也許是兩者的結合。可能性是無限的。2050年讓我們全神貫注的“深戲”會是什麼?沒人清楚。

無論如何,工作的終結並不意味著意義的終結,因為意義是想像出來的,不是工作所賦予的。只有在一些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中,工作才是人生意義所不可或缺的。18世紀的英國英格蘭鄉紳,當代的極端正統猶太教……各個文化和時代的人們都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找到了豐富的人生意義。到2050年,人們也許能構建出複雜度空前的虛擬世界,提供更深的“深戲”。

那麼,現實又如何呢?我們真想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嗎——幾十億人都沉浸在幻想之中,追求著臆想出來的目標,遵守著想像出來的律法?其實,不論你喜歡與否,這就是我們生存了幾千年的世界。

·作者尤瓦·諾亞·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教,著有《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和《未來簡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翻譯:雁行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