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奇幻·本土化——讀張鮮明《寐語》

文/冷焰

張鮮明的《寐語》在《大家》雜誌2016年第4期頭題位置大篇幅隆重推出後,

以其原創性、超現實、奇幻性和本土化特色,引起文藝圈熱議和讀者廣泛關注。由於個人對他這部《寐語》的喜愛,我在閱讀過程中隨手記下一些感想或筆記,現將部分感想與觀點整理成文,算是對這篇作品的一種詮釋或注解吧。

一、原創性文本意義

1.夢與原發性思維

我把自自然然從根莖中生髮的,稱之為原發性意義。我相信人類藝術之初,一定是從夢境開始的;也就是說,

夢是藝術的一粒種子或原始根莖,所有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從夢裡發芽或受到啟發,從而勃發出來的。

這源自一個大膽猜想:最初的藝術創造不受意識控制,完全來自夢境。人自發地做夢,當你產生敘述欲望——把這個夢對人們講述出來之後,作品產生了,這應該就是最原始的口頭文學,也可以稱之為原創性作品。

張鮮明的這些文字,據他自己說全部來自夢境。

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作品的原創性基調。非常純正,不摻雜任何主觀意識或觀念成分。基本可以說,這些文字就是某種衝動的自然結果——就跟人熱了要出汗、痛苦了要流出眼淚一樣,這是生命或身體在某種狀態下的一種自然分泌物。

一個人的夢決不可能與另一個人的夢完全一樣,今天做的夢也絕不會與上一個夢完全重複,這就是文本的原創意義。

2.文字的原創性

張鮮明作品的原創性,具有文本意義。觀其作品,隨便翻上一篇,基本都是沒有任何顧忌的開創之作。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他的文字,幾乎全部都是有意無意地在根性上著筆,在人性的底部用力——每一鎬下去幾乎都能觸及人性的根莖或底部——生死、命運、時間、空間和創世紀等等一些話題。

這一點與老子《道德經》或《莊子》極為相似——觸及的是創世之初人們未可解的大問題,借助於人類的本初想像力,

展開衝動和想像之翅膀——營構,創造,飛翔……

我想,這可以稱之為:一種根性的創造。就是說,他在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幾乎沒有理性與邏輯的介入,更沒有受到任何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襲擾,完完全全以本能或本性作為第一觸媒——慢慢發軔,演變出苗頭,再逐一發掘和蔓延,展示出一個個重大話題或課題——體現出原創的傾向。

夢,往往是藝術創作的溫床。

人在夢裡,總是不受理性和正常思維控制,完全是由一種自發的創造性機制左右著,這種狀態非常適合原創性生長或迸發。有時哪怕僅僅是一個飄忽的意緒,也會生髮成一段奇異的故事、一些神奇的場景,從而成為一棵藝術的大樹。

一般來說,作家在寫作時,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某一觀點或受到某種觀念的影響,筆頭會不知不覺地偏離人性,變得不那麼坦誠。但是,在夢中就大不一樣: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靈幾乎完全按照潛意識的自發方式對外開花,以至於這些噴薄而出的本性最終會以怎樣一種方式落到地上、形成什麼樣的圖案,又會形成怎樣一種出人意料的原發性作品,完全不可把握、不可預料——包括作者本人。

極有可能,張鮮明在無意中改寫了人們的寫作習慣。甚至可以說,他是從老莊那裡繼承和延續了一門最為古老的寫作傳統和寫作藝術——從夢裡尋找題材,或是乾脆讓靈魂在夢中自由地創作。就這一點來說,張鮮明這部作品的原創性意義不容低估。

這是一種不同于常人的介入世界的方式。

這是一種獨立思考的創造性行為。

3.在根性上挖掘

我們看看老子的《道德經》都寫了些什麼東西。它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他在問天地從哪裡來的,萬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世間萬物誰給起的名字,是因為有了名字以後它才存在嗎?有了無名之空間,天地出現;有了名字,萬物才得以成形。他提出的這些問題,張鮮明在《寐語》——也就是夢裡——也提出來了,並且還試圖給予解答。不管這些解答是簡單還是繁雜、平實還是奇幻,無不充滿驚世駭俗的想像和離經叛道的思維火花。最起碼,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另一種我們從未有過的思想指向。這在一度程度上,開啟或開闢了人們思維的新領地。

世界上各門類的藝術大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這些既敏感又令人望而生畏的母性主題上下工夫。儘管各門藝術自有其特色,但歸根結底,他們最終的價值取向無不趨向一點,即人類性或世界的本源問題。回答得好與壞、深與淺,有時甚至並不需要走到下一環節,直接就決定了該作品的思想含量和藝術價值。博爾赫斯為人類打開了想像的空間,卡夫卡基本上一生都在寫人的憂鬱和迷茫,佩索阿則把惶然和不安寫到了極致;而張鮮明的這部作品,表現的是人格的分裂狀態、內心的焦慮、生命的痛感,甚至是靈與肉撕裂時發出的嗥叫!

張鮮明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在往根性上刨。

他的《冒充上帝的人坐在那裡》提出了自己的創世說——世界是一棵樹。在《山羊變人形》裡,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在世界的邊緣》這篇作品中,他探索的是空間和時間的邊緣。在《人頭的演出》裡,死亡成了一種行為藝術。在《我與“我”》裡,人的複雜性被揭露到了極致——對人的微觀世界做了自我剖白與深度解析。在《這個,這個》裡,他既表現了赤裸裸的性☆禁☆欲,又似乎表現了生活的某種荒誕。

他的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內核:靈魂與肉體的分裂、人與世界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二、超現實和奇幻性

對於好的作品,美國詩人龐德這麼定義:“它經典是因為某種永恆而壓抑不住的新鮮。”張鮮明的作品深邃、鮮活、奇幻而富於刺激感:其中的字、詞和語句不拘常規,其中的想像奇特、奇幻、大膽,其中的意象超凡脫俗,絕非常人可以企及;這一切,似乎是自然生成的,詞素以一種奇異面目出現,讓沉重的東西充滿靈性——飛翔起來——給人以強烈的審美享受。

1.改寫正常秩序

張鮮明的《寐語》中有一篇叫《石頭要飛》。可以說,這是他的一篇夢中的“石頭記”。我們來分析一下,他是如何讓沉重的石頭通過一番超現實的變形處理,然後成為能夠飛起來的神性文字的:

“山谷裡到處都是石頭,是巨型鵝卵石,它們像河流那樣鋪排開去,一望無際。”這可以看作是張鮮明的原生態詞彙。

“這個由鵝卵石組成的隊伍,顯示出某種秩序。它們似乎是在遵照某種指令,朝著一個方向運動。”這是按照某種傳統,沿著既定秩序向前運行的一種寫作活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庸常的思維和想像習慣,不會有大的改觀。

“突然,”注意,從這個詞開始,筆鋒一轉,“一些石頭離開隊伍,一搖一晃地往旁邊一座山上湧去。它們腦袋向上,身體前傾,很像鵝或大雁。看樣子,它們是要飛。”這段沒說完,就此先打住。這些石頭離開隊伍,原來是有目的的:不安於現狀,想要改變自身沉重的狀態——即匍匐在地的狀態,想要生出翅膀,變成鵝、變成大雁,能夠飛起來。不僅是石頭有這種欲望——其實也一直是作者對自身文字的渴望;更有甚者,“感覺到它們還有更大的想法:就是要把山帶到天上去。山上的天,很遠,很藍。”看見了吧,原來這些脫離開隊伍的不安分的石頭,是要把山也給帶動起來一塊兒飛呀!

無怪乎,這篇文字的結尾處是這樣的:“一個意念在說: 石頭把大山射向山外。 ”

這種改變石頭正常運動秩序的想法,真的讓文字變輕了——飛翔起來,眼前景觀立即發生奇異變化。

2.一連串的“變形記”

讀張鮮明的《寐語》,我們時常會遭遇一場場的“變形記”——作者在夢中,總是在變啊變的。正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那個格裡高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張鮮明在夢中——也就是在作品中——時而變成美元,時而變成麵團。在《把自己摔成跳蚤》裡,我們看看張鮮明是如何變成一隻跳蚤的:“我看見我躺在河邊的一片草地上。我想把我拉起來。我拽著我的左胳膊將身體拉起來,在地上摔打著,我的身體就像皮球那樣彈跳起來。/我的身體突然變小,成了一個跳蚤。”這很奇怪,人怎麼就成了跳蚤?原來,這與人的內心體驗極為吻合:越是拍打,越激發出他的內在能量——“我的身體好像得到了某種暗示和鼓勵,更加起勁地跳起來,越跳越高。”荒誕,卻充滿哲理。

作為另外一種變形,作者寫到了“鬼”。鬼是什麼?原來,它是某種東西變化出來的:“它先是變成一段木頭,接著變成我家的那條板凳,最後變成一股煙塵,在我眼前,緩緩地,飄散而去。”(《他摔成了一張畫皮》)這是另外一種變形記。

甚至,靈魂也是可以變化、從而以一種可見的具體形態呈現出來。作者看見了自己的靈魂,它是樹葉。“這樹葉,不大,但比較厚,像廣玉蘭的葉子,又像是一縷陽光,具有虛擬的性質。它看著是樹葉,卻不像樹葉那樣自上往下飄落,而是像魚兒、像蝴蝶那樣做水準狀移動,一閃一閃的,是在飛。”(《靈魂要惹禍》)

正是這一連串的變形記,作者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靈異的世界,一個只有在夢中才能成立的世界;當然,是一種有意味的、神奇的、充滿想像的世界。

3.以情節鏈強化想像

通過建立情節鏈——逐級推進,強化想像奇幻效果,這是張鮮明在《寐語》中使用的另一個技巧。

看他在《向膿包致敬》這個篇章中,是怎麼運用情節鏈將奇幻性逐步推向高☆禁☆潮的——

“一群人拿著刀子在追殺一個人。那個被追殺的人,拼命地跑,最後來到一個院子裡。院子裡……一面牆上鑲嵌著一枚比窗戶還大的金幣。那人實在無處可逃,就躲到金幣裡去了。”一個人竟然鑽進了金幣,出人意料。

“躲到金幣裡的那個逃亡者,化作金幣上的頭像,那模樣真的就像一位莊嚴的總統。那些追殺者立即放下刀子,向金幣裡的人鞠躬。”一個逃亡者由於“躲進”金幣,竟突然逆轉成為“總統”,人們反而個個向其鞠躬——是指涉拜金嗎?

“金幣裡那個頭像仰天大笑。他這一笑,金幣就像加熱中的薄餅那樣,突然鼓出一個……腫脹的膿包。”得意的笑暴露了真實,又是一轉——原不過是個膿包,虛張聲勢啊!

“在場的人十分尷尬,他們一時手足無措,就在原地打轉……轉成了一股旋風。”這是對人性的弱點多大的嘲諷啊!

三、文字本土化傾向

1.多重藝術來源

張鮮明作品中的意象,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本土化的。這可能與他的心理傾向有關,也與他選擇的表達方式或寫作素材密切相連。

儘管他有自己的藝術營養來源,有自己的師承,但他最為可貴的是,他從不去機械地去模仿某位大師,包括他十分喜愛的大師。他更不是故意地尋偏搞怪,以求得某種刺激或轟動效應。張鮮明的作品,的確有向西方現代主義學習與借鑒的跡象,比如,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聯想到克爾凱戈爾、卡夫卡的存在主義血脈,波特賴爾的象徵主義手法,還有一大幫大師的味道——包括卡爾維諾、博爾赫斯等小說家和佩索阿、勒韋爾迪、索雷斯庫等一大批超現實主義詩人的味道——甚至,還可以聞到一些電影大師,比如費裡尼、伯格曼等人的氣息。當然,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東方的、中國的文化的基因——這裡包括老莊、《聊齋》、《紅樓夢》、《西遊記》等經典名著的基因。但這些,並不會過多地以一種可以辨識的形態進入張鮮明的作品之中——他作品有著自己的獨立追求、藝術品味和十分容易分辨的自己的標記。這正是他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我們說他具有極大的原創能力,正是基於這一點。

2.心理寫實主義

《寐語》的內容,當然是來自夢境的,是夢話。這好像是子虛烏有的、虛構的東西,但稍加品味就會看出,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心理紀實性作品。誠如作者在他的“略等於紀實——《寐語》創造談”中所言:“我的《寐語》不是虛構……它只是記錄;而夢境,是第二種現實,所以,我的《寐語》就略等於紀實。”

夢境是第二種現實,這是張鮮明的一種創造性說法。就《寐語》中的內容而言,即使其中的故事、場景、細節是嚴重地變形了的,但依然可以看出現實的影子。這是一種變形了的現實——就像事物的鏡像那樣——不僅有現實的影子,而且是一種比現實更真實、更強烈的真實。

夢,是一個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的折射。即便一個人一心想要學習外國寫作技巧,但在夢裡一切都無從選擇,你只能按照人的一種本能或本性反應來做夢,而不可能按照個人喜好和知識來取捨夢境。《寐語》中的幾乎每一篇作品,都是對生活的折射;甚至,差不多可以說是通靈的,它披露的是心靈的秘密;而一個人的心靈,往往承載著一定的神性。所以,張鮮明的《寐語》,常常顯示出一種神示般的超驗的力量。

3.本土化特色

《寐語》中多次出現石頭,石頭是這部作品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這些夢幻中的石頭,這些充滿魔性的石頭,會走動,會飛,有自己的意志,它保存著“我”的思想,甚至可以威脅夢中的那個“我”。在一個篇章中,石頭是“我”的腳窩,讓“我”的腳深陷其中。更詭異的是,這石頭的腳窩裡竟然長出草來,這草還會發出聲音——那是一首詩歌:“我的腳窩很深,我在我的腳窩裡尖叫……”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石頭是與“我”——也就是作者——童年的記憶相關的,是屬於本土的、家鄉的東西。循著這些石頭的蹤跡,“我”回到了家鄉——想起來了,張鮮明是在鄂西山區出生的,那裡有數不清的石頭。當然,在此後的歲月中,他見識過數不清的石頭。

當然,辨識這部作品的本土性,靠的不僅僅是石頭。這些文字裡到底沁潤和分佈著多少張鮮明人生的經歷和秘密?這從他在《寐語》創作談中可以一探究竟:“我經常想,如果把一個人一生的夢境串起來,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傳記;這樣的傳記,從人性和靈魂的層面上說,一定會比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真實、深刻和精彩。”很顯然,夢一直以來就是張鮮明的另類傳記,每一段夢無不打上他心理和靈魂的戳記。甚至從作品所涉及的具體事物中,無不可以感受到本土性。譬如,《寐語》中總是出現鎮子、村莊、院子,還有田野、莊稼、土坷垃、疙疤草,以及山石、樹木、道路、河流;又譬如,夢中出現的窯匠、瓷器、青花碗;再譬如,夢中的城牆、城隍廟村、戲臺子等等,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至於雞叫、犬吠,山羊、驢子,颳風、下雨,赤腳、打傘,以及螞蟻、蚯蚓、蟑螂、蜈蚣、青蛙、螃蟹、螞蟥、魚、蝴蝶、蜻蜓、知了、貓頭鷹……哪一樣不充滿本土色彩和鄉土氣息?在《寐語》中,作者時常會使用方言土語,文中——自然是夢中——的風景,充斥著鄉間的泥土和故鄉的雲朵,滿鼻孔的土腥氣……而這一切,在這個超現實的世界裡,是那樣的栩栩如生,那麼奇妙,那麼令人不可思議!

總之,張鮮明無疑是當今文壇極具個性特點的一位寓言大師。他把對人性和靈魂的深度思想能力與魔幻、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以豐厚的生活體驗和哲學底蘊作為內在支撐,靠自身不斷迸發的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超強的語言功力,形成了具有詩歌美學特質的、異常奇異的文學樣本,從而為當代中國文學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性貢獻。

【作者檔案】

冷焰,本名王長建,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1981年在《飛天》雜誌發表處☆禁☆女作,之後在《詩刊》《星星》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千餘篇,數次獲獎。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痛苦之光》。

在夢中就大不一樣: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靈幾乎完全按照潛意識的自發方式對外開花,以至於這些噴薄而出的本性最終會以怎樣一種方式落到地上、形成什麼樣的圖案,又會形成怎樣一種出人意料的原發性作品,完全不可把握、不可預料——包括作者本人。

極有可能,張鮮明在無意中改寫了人們的寫作習慣。甚至可以說,他是從老莊那裡繼承和延續了一門最為古老的寫作傳統和寫作藝術——從夢裡尋找題材,或是乾脆讓靈魂在夢中自由地創作。就這一點來說,張鮮明這部作品的原創性意義不容低估。

這是一種不同于常人的介入世界的方式。

這是一種獨立思考的創造性行為。

3.在根性上挖掘

我們看看老子的《道德經》都寫了些什麼東西。它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他在問天地從哪裡來的,萬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世間萬物誰給起的名字,是因為有了名字以後它才存在嗎?有了無名之空間,天地出現;有了名字,萬物才得以成形。他提出的這些問題,張鮮明在《寐語》——也就是夢裡——也提出來了,並且還試圖給予解答。不管這些解答是簡單還是繁雜、平實還是奇幻,無不充滿驚世駭俗的想像和離經叛道的思維火花。最起碼,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另一種我們從未有過的思想指向。這在一度程度上,開啟或開闢了人們思維的新領地。

世界上各門類的藝術大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這些既敏感又令人望而生畏的母性主題上下工夫。儘管各門藝術自有其特色,但歸根結底,他們最終的價值取向無不趨向一點,即人類性或世界的本源問題。回答得好與壞、深與淺,有時甚至並不需要走到下一環節,直接就決定了該作品的思想含量和藝術價值。博爾赫斯為人類打開了想像的空間,卡夫卡基本上一生都在寫人的憂鬱和迷茫,佩索阿則把惶然和不安寫到了極致;而張鮮明的這部作品,表現的是人格的分裂狀態、內心的焦慮、生命的痛感,甚至是靈與肉撕裂時發出的嗥叫!

張鮮明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在往根性上刨。

他的《冒充上帝的人坐在那裡》提出了自己的創世說——世界是一棵樹。在《山羊變人形》裡,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在世界的邊緣》這篇作品中,他探索的是空間和時間的邊緣。在《人頭的演出》裡,死亡成了一種行為藝術。在《我與“我”》裡,人的複雜性被揭露到了極致——對人的微觀世界做了自我剖白與深度解析。在《這個,這個》裡,他既表現了赤裸裸的性☆禁☆欲,又似乎表現了生活的某種荒誕。

他的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內核:靈魂與肉體的分裂、人與世界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二、超現實和奇幻性

對於好的作品,美國詩人龐德這麼定義:“它經典是因為某種永恆而壓抑不住的新鮮。”張鮮明的作品深邃、鮮活、奇幻而富於刺激感:其中的字、詞和語句不拘常規,其中的想像奇特、奇幻、大膽,其中的意象超凡脫俗,絕非常人可以企及;這一切,似乎是自然生成的,詞素以一種奇異面目出現,讓沉重的東西充滿靈性——飛翔起來——給人以強烈的審美享受。

1.改寫正常秩序

張鮮明的《寐語》中有一篇叫《石頭要飛》。可以說,這是他的一篇夢中的“石頭記”。我們來分析一下,他是如何讓沉重的石頭通過一番超現實的變形處理,然後成為能夠飛起來的神性文字的:

“山谷裡到處都是石頭,是巨型鵝卵石,它們像河流那樣鋪排開去,一望無際。”這可以看作是張鮮明的原生態詞彙。

“這個由鵝卵石組成的隊伍,顯示出某種秩序。它們似乎是在遵照某種指令,朝著一個方向運動。”這是按照某種傳統,沿著既定秩序向前運行的一種寫作活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庸常的思維和想像習慣,不會有大的改觀。

“突然,”注意,從這個詞開始,筆鋒一轉,“一些石頭離開隊伍,一搖一晃地往旁邊一座山上湧去。它們腦袋向上,身體前傾,很像鵝或大雁。看樣子,它們是要飛。”這段沒說完,就此先打住。這些石頭離開隊伍,原來是有目的的:不安於現狀,想要改變自身沉重的狀態——即匍匐在地的狀態,想要生出翅膀,變成鵝、變成大雁,能夠飛起來。不僅是石頭有這種欲望——其實也一直是作者對自身文字的渴望;更有甚者,“感覺到它們還有更大的想法:就是要把山帶到天上去。山上的天,很遠,很藍。”看見了吧,原來這些脫離開隊伍的不安分的石頭,是要把山也給帶動起來一塊兒飛呀!

無怪乎,這篇文字的結尾處是這樣的:“一個意念在說: 石頭把大山射向山外。 ”

這種改變石頭正常運動秩序的想法,真的讓文字變輕了——飛翔起來,眼前景觀立即發生奇異變化。

2.一連串的“變形記”

讀張鮮明的《寐語》,我們時常會遭遇一場場的“變形記”——作者在夢中,總是在變啊變的。正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那個格裡高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張鮮明在夢中——也就是在作品中——時而變成美元,時而變成麵團。在《把自己摔成跳蚤》裡,我們看看張鮮明是如何變成一隻跳蚤的:“我看見我躺在河邊的一片草地上。我想把我拉起來。我拽著我的左胳膊將身體拉起來,在地上摔打著,我的身體就像皮球那樣彈跳起來。/我的身體突然變小,成了一個跳蚤。”這很奇怪,人怎麼就成了跳蚤?原來,這與人的內心體驗極為吻合:越是拍打,越激發出他的內在能量——“我的身體好像得到了某種暗示和鼓勵,更加起勁地跳起來,越跳越高。”荒誕,卻充滿哲理。

作為另外一種變形,作者寫到了“鬼”。鬼是什麼?原來,它是某種東西變化出來的:“它先是變成一段木頭,接著變成我家的那條板凳,最後變成一股煙塵,在我眼前,緩緩地,飄散而去。”(《他摔成了一張畫皮》)這是另外一種變形記。

甚至,靈魂也是可以變化、從而以一種可見的具體形態呈現出來。作者看見了自己的靈魂,它是樹葉。“這樹葉,不大,但比較厚,像廣玉蘭的葉子,又像是一縷陽光,具有虛擬的性質。它看著是樹葉,卻不像樹葉那樣自上往下飄落,而是像魚兒、像蝴蝶那樣做水準狀移動,一閃一閃的,是在飛。”(《靈魂要惹禍》)

正是這一連串的變形記,作者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靈異的世界,一個只有在夢中才能成立的世界;當然,是一種有意味的、神奇的、充滿想像的世界。

3.以情節鏈強化想像

通過建立情節鏈——逐級推進,強化想像奇幻效果,這是張鮮明在《寐語》中使用的另一個技巧。

看他在《向膿包致敬》這個篇章中,是怎麼運用情節鏈將奇幻性逐步推向高☆禁☆潮的——

“一群人拿著刀子在追殺一個人。那個被追殺的人,拼命地跑,最後來到一個院子裡。院子裡……一面牆上鑲嵌著一枚比窗戶還大的金幣。那人實在無處可逃,就躲到金幣裡去了。”一個人竟然鑽進了金幣,出人意料。

“躲到金幣裡的那個逃亡者,化作金幣上的頭像,那模樣真的就像一位莊嚴的總統。那些追殺者立即放下刀子,向金幣裡的人鞠躬。”一個逃亡者由於“躲進”金幣,竟突然逆轉成為“總統”,人們反而個個向其鞠躬——是指涉拜金嗎?

“金幣裡那個頭像仰天大笑。他這一笑,金幣就像加熱中的薄餅那樣,突然鼓出一個……腫脹的膿包。”得意的笑暴露了真實,又是一轉——原不過是個膿包,虛張聲勢啊!

“在場的人十分尷尬,他們一時手足無措,就在原地打轉……轉成了一股旋風。”這是對人性的弱點多大的嘲諷啊!

三、文字本土化傾向

1.多重藝術來源

張鮮明作品中的意象,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本土化的。這可能與他的心理傾向有關,也與他選擇的表達方式或寫作素材密切相連。

儘管他有自己的藝術營養來源,有自己的師承,但他最為可貴的是,他從不去機械地去模仿某位大師,包括他十分喜愛的大師。他更不是故意地尋偏搞怪,以求得某種刺激或轟動效應。張鮮明的作品,的確有向西方現代主義學習與借鑒的跡象,比如,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聯想到克爾凱戈爾、卡夫卡的存在主義血脈,波特賴爾的象徵主義手法,還有一大幫大師的味道——包括卡爾維諾、博爾赫斯等小說家和佩索阿、勒韋爾迪、索雷斯庫等一大批超現實主義詩人的味道——甚至,還可以聞到一些電影大師,比如費裡尼、伯格曼等人的氣息。當然,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東方的、中國的文化的基因——這裡包括老莊、《聊齋》、《紅樓夢》、《西遊記》等經典名著的基因。但這些,並不會過多地以一種可以辨識的形態進入張鮮明的作品之中——他作品有著自己的獨立追求、藝術品味和十分容易分辨的自己的標記。這正是他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我們說他具有極大的原創能力,正是基於這一點。

2.心理寫實主義

《寐語》的內容,當然是來自夢境的,是夢話。這好像是子虛烏有的、虛構的東西,但稍加品味就會看出,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心理紀實性作品。誠如作者在他的“略等於紀實——《寐語》創造談”中所言:“我的《寐語》不是虛構……它只是記錄;而夢境,是第二種現實,所以,我的《寐語》就略等於紀實。”

夢境是第二種現實,這是張鮮明的一種創造性說法。就《寐語》中的內容而言,即使其中的故事、場景、細節是嚴重地變形了的,但依然可以看出現實的影子。這是一種變形了的現實——就像事物的鏡像那樣——不僅有現實的影子,而且是一種比現實更真實、更強烈的真實。

夢,是一個人的真實心理活動的折射。即便一個人一心想要學習外國寫作技巧,但在夢裡一切都無從選擇,你只能按照人的一種本能或本性反應來做夢,而不可能按照個人喜好和知識來取捨夢境。《寐語》中的幾乎每一篇作品,都是對生活的折射;甚至,差不多可以說是通靈的,它披露的是心靈的秘密;而一個人的心靈,往往承載著一定的神性。所以,張鮮明的《寐語》,常常顯示出一種神示般的超驗的力量。

3.本土化特色

《寐語》中多次出現石頭,石頭是這部作品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這些夢幻中的石頭,這些充滿魔性的石頭,會走動,會飛,有自己的意志,它保存著“我”的思想,甚至可以威脅夢中的那個“我”。在一個篇章中,石頭是“我”的腳窩,讓“我”的腳深陷其中。更詭異的是,這石頭的腳窩裡竟然長出草來,這草還會發出聲音——那是一首詩歌:“我的腳窩很深,我在我的腳窩裡尖叫……”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石頭是與“我”——也就是作者——童年的記憶相關的,是屬於本土的、家鄉的東西。循著這些石頭的蹤跡,“我”回到了家鄉——想起來了,張鮮明是在鄂西山區出生的,那裡有數不清的石頭。當然,在此後的歲月中,他見識過數不清的石頭。

當然,辨識這部作品的本土性,靠的不僅僅是石頭。這些文字裡到底沁潤和分佈著多少張鮮明人生的經歷和秘密?這從他在《寐語》創作談中可以一探究竟:“我經常想,如果把一個人一生的夢境串起來,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傳記;這樣的傳記,從人性和靈魂的層面上說,一定會比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真實、深刻和精彩。”很顯然,夢一直以來就是張鮮明的另類傳記,每一段夢無不打上他心理和靈魂的戳記。甚至從作品所涉及的具體事物中,無不可以感受到本土性。譬如,《寐語》中總是出現鎮子、村莊、院子,還有田野、莊稼、土坷垃、疙疤草,以及山石、樹木、道路、河流;又譬如,夢中出現的窯匠、瓷器、青花碗;再譬如,夢中的城牆、城隍廟村、戲臺子等等,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至於雞叫、犬吠,山羊、驢子,颳風、下雨,赤腳、打傘,以及螞蟻、蚯蚓、蟑螂、蜈蚣、青蛙、螃蟹、螞蟥、魚、蝴蝶、蜻蜓、知了、貓頭鷹……哪一樣不充滿本土色彩和鄉土氣息?在《寐語》中,作者時常會使用方言土語,文中——自然是夢中——的風景,充斥著鄉間的泥土和故鄉的雲朵,滿鼻孔的土腥氣……而這一切,在這個超現實的世界裡,是那樣的栩栩如生,那麼奇妙,那麼令人不可思議!

總之,張鮮明無疑是當今文壇極具個性特點的一位寓言大師。他把對人性和靈魂的深度思想能力與魔幻、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以豐厚的生活體驗和哲學底蘊作為內在支撐,靠自身不斷迸發的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超強的語言功力,形成了具有詩歌美學特質的、異常奇異的文學樣本,從而為當代中國文學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性貢獻。

【作者檔案】

冷焰,本名王長建,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1981年在《飛天》雜誌發表處☆禁☆女作,之後在《詩刊》《星星》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千餘篇,數次獲獎。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痛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