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98年考古學家在古墓中挖出一瓶藥丸,打開後發生了奇怪變化

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打算在南京市仙鶴門外的仙鶴山上建設一個新校區,當地基的挖掘工作進行到一半時,施工人員發現了一個古代墓葬群,隨即立刻致電南京博物館,

博物館派出專業考古專家對這座墓葬群做了搶救性發掘。

經過初步的清理排查,考古學家發現了三處墓室,分前後兩排,均坐南朝北,南排2座,北排1座,墓葬均為磚砌單墓室。從墓葬的形制分析,此墓葬所處的時代是東晉早期。其中一個墓室出土了磚質墓誌,

從墓誌的行文得出:此墓室所葬之人是東晉名臣高崧和其夫人謝氏。

高崧是東晉廣陵人,其父高悝,高悝從小是孤兒,對母親特別孝順,晉元帝曾多次褒獎他,讓他做了參軍之職,從此官運亨通,官位一直做到光祿大夫,後來因為納妾違背了當時的律法,慘遭罷黜。高悝死後,高崧做了中書郎,輔佐簡文帝,官至撫軍司馬。

永和五年,重臣桓溫請表北伐,因桓溫兵多將廣,目無朝廷,隱隱有不臣之心,每次北伐勝利,其勢力更加龐大,為此,皇帝憂慮,遲遲沒有同意桓溫北伐。永和7年,桓溫再次上表,並派出5萬大軍沿江而下,直抵武昌,威逼朝廷,皇帝驚恐不安。眾人惶惶之時,唯有高崧臨危不亂,請求致書于桓溫,書中曉之以大義,

動之以情理。有理有節勸桓溫退兵暫緩北伐,桓溫收到書信後,果然班師回府,不提北伐之事。高崧也因勸說有功,做了侍中,後來因事被免職,死於家中。

高崧的墓被確定後,專家根據東晉墓葬習俗,推斷出北排一座墓葬是高崧父親高悝之墓,另外一個是高崧之子高耆之墓。

其中高崧、高悝之墓完好無損,沒有遭受盜掘,共出土青瓷、陶、玉、水晶等隨葬品400餘件。

在眾多的隨葬品中,有一個精緻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引起了專家注意,這個東西跟其他隨葬品不太一樣,它擺放在墓主人的右手邊,說明是墓主人生前的最愛之物,裡面會是什麼東西呢?

抱著好奇心,一個考古人員打開了這個精緻的小盒子,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裡面竟然裝著一粒粒黃豆大小的紅色藥丸,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埋葬在地下1000多年的藥丸,在運往博物館的途中風化成了粉末,讓在場的考古人員都痛心不已。

但據專家推測,這些藥丸可能是東晉時期的長生丹藥,東晉時期盛行服用此藥物來延年益壽,另外其他東晉墓也同樣出土過此類藥丸。儘管專家如此解釋,但此藥丸已經化為齏粉,具體是不是長生丹藥也無從考知了!

另外其他東晉墓也同樣出土過此類藥丸。儘管專家如此解釋,但此藥丸已經化為齏粉,具體是不是長生丹藥也無從考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