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學家:1998年,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逝世


他為人耿直、待人真誠,深得同行和後輩的敬重和愛戴;他樂於奉獻,言傳身教,深為大家所稱讚;他工作認真、勤於專研,做出了豐富多彩的科研成果。他就是我國當代地球物理學的開拓者——方俊。

方俊是江蘇武進人,1904年10月出生于廣州。1923年9月進入交通部唐山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但由於家境困難,

很快便中途輟學。1926年考入在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做練習生,在那裡的四年時間為其之後的學識奠定了基礎。在之後,他不斷追求,為開拓我國地圖投影學,大地重力學、地球形狀學、固體潮和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方俊的早期研究工作是從地圖學開始的。在20世紀30年代,他和曾世英一起編纂我國第一幅較完整的地形圖——《中華民國地形掛圖》,

並首次在我國將地圖投影理論應用於地圖的編制,撰寫了多篇論文及《地圖投影學》專著。1957年,在主持全國天文重力水準網和重力基本網的測量規劃工作時,他提出的方格範本計算方案,被編入蘇聯、東歐和我國的教科書,被稱為“方俊方格範本法”。

從60年代起,方俊的研究工作轉為向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空間科學服務,積極進行人造衛星軌道的地球引力攝動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過程中,他在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寫出了專著《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作為上述工作的系統總結,被國內各方面所廣泛研究。

為了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1978年,在他74歲的時候仍然接受了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邀請,去國外完成了9個網站的重力潮汐觀測,並和比利時的梅爾基奧爾教授共同發表了“中國的固體潮觀測”的論文,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1987年,雖然他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以極大地毅力學習使用電腦,從事“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推動了我國測繪事業的創建和地球物理事業的發展。

在其在科研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他也十分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從50年代起,為新中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他的學生遍及測繪、地震、地球物理等各個領域。

1998年5月5日方俊逝世。他數年如一日,

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始終隨時把握國際學術前沿的發展動態,不斷開拓新領域,提出新課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