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學勵課堂 II 聚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這是勵課堂的第81篇文章……

作者:洪範/勵課堂特約專欄作家

【原文】

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禮記·曲禮》)

【意解】

“安安”中第一個安指安於習慣的心態,第二個安指安定的環境或狀態。

這句話大意是善於積累財富而見貧窮者又能散財以賑濟,已經安於習慣了的生活因考慮到未來變化又能適時變遷。

【微言】

積是一種能力,

散則是一種仁德。

天下許許多多不愉快的事情,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散”而發生。

相反,天下許許多多的好事,又都是從“散”做起。

在生活當中任何事情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有上臺可能就有下臺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發生質的變化。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這是一種好的處世方法。如果對於錢財家業,求多求盡,

對於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懂得急流勇退,不知保持本性,不知預留幾分餘地,那麼就可能物極必反,歷史教訓就會重現。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因此能積不能散,只知進不知退就可能招致不幸。

“安安”就象溫水中的青蛙,不能及時預見到未來的禍患,最終走向滅亡。

我們看到諾基亞的倒下、看到柯達的倒下等等,無一不是因為安安不能遷而導致的。

在職場中有的人一開始進入了一個好的行業、一個好的崗位,因此而安於現狀,對未來不做準備,不能適時而變,最終落得被淘汰出局的局面。

左傳中記載過一個故事:晉國公子重耳在逃亡中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為他娶妻,給他八十匹馬,重耳在齊國生活得很滿足,不想回晉國。

跟隨他的人中有重耳的舅舅子犯,認為這樣下去不行,準備設計帶他離開,就在桑樹下謀劃怎麼辦?

有個養蠶的女奴正好在樹上聽見了,就把這事告訴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薑氏把女奴殺了,對重耳說:“你有遠大的志向,那個聽到的人我已把她殺了。”

重耳說:“沒有這回事。”

薑氏說:”走吧!眷戀妻子和貪圖安樂,會敗壞一個人的名聲的。”

重耳不肯走。薑氏就和子犯設計,把重耳灌醉了後把他送走了。

酒醒了以後,重耳氣得拿起戈追趕子犯。

到了秦國,秦國接納了重耳,最後成就了重耳的霸業。

安安而能遷也正像是重耳霸業經歷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