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揚州十日:慘遭屠殺的八十萬百姓,被滿清掩蓋了二百多年的歷史!

辛亥革命前夕,一本名為《揚州十日記》的雜書被人從海外帶回了中國,正是這本書揭開了滿清掩蓋了整整二百餘年的醜事。

引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詩人筆下的揚州充滿了浪漫和美感。

然而在西元1645年5月20日到29日的這十天,揚州與所有有關美的詞都脫離了干係。

西元1645年,清軍在多鐸的率領下再度南下,並分亳州、徐州兩路,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數城。為了避免被清軍攻打,明將許定國將多鐸引到了揚州城。這一年的四月十九日,

揚州被清軍朝的水陸兩軍包圍。揚州,成了孤城。

孤城榮光

作為揚州城的守將,史可法知道——“揚州城完了”,但“棄城”或“投降”這兩個詞從未出現過在他的腦海裡。他已經厭倦了朝廷的黨爭,地方軍閥的爭端。這次來到揚州,他就不打算走了。“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這揚州城牆上”,史可法想到,“臣無力回天,這也算是臣為大明盡的最後一份力了。”

雖然知道結果,史可法還是向弘光小皇帝發出了求援信,然而結果一如既往的讓他失望,回信只有寥寥數字“朕信卿”,除此外,再無回應。

四月二十一日,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徹底惡化,再無挽救之機。

四月二十四日晚,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揚州城破。

四月二十五日,

史可法望了一眼城下洶湧而進的清軍,面朝南方拜了一拜,舉劍自刎。惜被其部下阻攔,並簇擁其下樓而大呼“此乃我史督師爾”。多鐸大喜,勸降,史可法僅回道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

遂就義。這一刻,

歷史屬於史可法。

文明與野蠻的界限

多鐸怒了,一路上他勢如破竹,所遇到的明將無不順風而降,但偏偏就是這個史可法,不僅死不投降,而且還讓他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攻下揚州。

“這種人太可怕了,大明要是再多出幾個這種人,我大清危矣。必須得壓下去,得讓明人看看反對我大清的下場!”多鐸害怕了,人在暴怒和恐懼之下往往會做出超出想像的事。放在多鐸這種人身上更為可怕。

多鐸

西元1645年五月二十日,清軍開始對揚州實行屠城,五月二十九日,屠城完畢。揚州成了地獄,整整八十余萬人,就這麼沒了。史稱“揚州十日”,這是人類自進入文明以來最大的慘劇之一,幾乎可與後世的南京大屠殺相比。

野蠻對文明的摧殘再次體現在歷史上。

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

這是《揚州十日記》中所記載的,它作為鐵證將滿清的罪惡死死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清軍入住中原後,反而重用漢人治國,這點顯得破頗為諷刺。在學會了中原的文化之後,滿清似乎懂得了廉恥,再次想起曾經舉起的屠刀不禁滿是恐懼,他們害怕將來有一天漢人再次想起這些事會將他們推入深淵,因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也就慢慢被刻意掩蓋了,清朝統治下的人們也就慢慢忘記了這些事。

然而歷史是公平的,事實就是事實,它可能會晚到,但絕不會遲到。辛亥革命,在有心人的行動下,《揚州十日記》被帶回了中國,而這些事也隨之廣為人知。

以上所述之事,小編加入了一些文學上的描寫,歷史而言自認為基本做到了客觀,如有疏漏,望請指正!

不隱惡不虛美,只是簡單的訴說歷史。

——子衿磐石

野蠻對文明的摧殘再次體現在歷史上。

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

這是《揚州十日記》中所記載的,它作為鐵證將滿清的罪惡死死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清軍入住中原後,反而重用漢人治國,這點顯得破頗為諷刺。在學會了中原的文化之後,滿清似乎懂得了廉恥,再次想起曾經舉起的屠刀不禁滿是恐懼,他們害怕將來有一天漢人再次想起這些事會將他們推入深淵,因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也就慢慢被刻意掩蓋了,清朝統治下的人們也就慢慢忘記了這些事。

然而歷史是公平的,事實就是事實,它可能會晚到,但絕不會遲到。辛亥革命,在有心人的行動下,《揚州十日記》被帶回了中國,而這些事也隨之廣為人知。

以上所述之事,小編加入了一些文學上的描寫,歷史而言自認為基本做到了客觀,如有疏漏,望請指正!

不隱惡不虛美,只是簡單的訴說歷史。

——子衿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