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有時清官比貪官還可恨?康熙皇帝這句話很無奈,但很中肯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官員這方面,中國人一直都有清官情節。百姓們不遺餘力地崇拜和歌頌清官,這種崇拜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文化。

宋元時期宣導忠義清廉,清官文化由此誕生。

具體體現在小說、雜劇等各種各樣的藝術載體上。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現代,湧現出一大批清官題材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包青天》是其中的優秀作品代表。

伴隨著清官文化的深入人心,普通民眾心中的清官形象越來越完美。清官在大多數人看來,

是毫無瑕疵的,是正義的化身,邪惡的對立面。

但還是有質疑的聲音的。清代小說家劉鶚以言辭犀利著稱,他直言不諱:所有人都知道貪官可恨,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有時候清官更可恨。清官大多自命清高,總覺得天下唯有自己是君子,剛愎自用,小則誤殺人命,大則誤導國政。

在劉鶚的小說裡,就有很多濫用刑罰、草芥人命的自命不凡的清官。

劉鶚的觀點未免稍有偏激。

但細想之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清官一貧如洗,他們最大的慰藉就是道德優越感。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兩個人,包拯和海瑞來說。這兩人可以說是古代清官的典範。與包拯同代的歐陽修就對他提出過質疑,當時包拯接連扳倒三司,然後接替其職,

歐陽修不恥,諷刺道:“牽牛的人牽著牛把別人的地踩壞了,別人卻把牛給搶了;牛踩了田,確有罪過,但搶牛的人不是罪過更大嗎?”

歐陽修可謂一針見血:包拯的個人品德、節操無疑是令人感動的,但處理國家大事,不能和個人修為掛鉤。政事往往是複雜而又多變的,僅憑滿腔熱血、一己之見一股腦往前沖,是不可取的。

海瑞更甚。他一生清廉,畢生所學只有一個字:剛。幾次為官,剛開始轟轟烈烈,到最後黯然收場,萬曆皇帝評價他:雖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短短一句話,精准地概括了海瑞的一生,這位忠心耿耿的忠臣,只在道德修養方面有榜樣作用,在政務方面毫無建樹。

這些老百姓眼中的清官,往往對別人要求極高,

別人但凡有一點達不到他們的標準,就一概斥之為小人。這種心態,不僅影響個人生活,還導致了他們用法過於嚴苛。

海瑞的家庭怎麼看都是一個悲劇:兩任妻子被休,第三任暴死,小妾自殺,使得他前前後後娶了九次;他的小女兒,僅僅因為舍給僕人一塊餅,就被他逼得絕食身亡。這一切悲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海瑞還是嚴刑峻法的宣導者,他提倡恢復朱元璋時期的“剝皮楦草”等刑罰。萬曆皇帝堅決認為不可行。

對此,清代的康熙皇帝看得很通透:“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身為國君,康熙當然不是鼓勵貪污,而是不希望出現“水至清則無魚”的情況。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做官難,做清官更難,那是因為,清官雖然能夠成為整個社會的楷模,流芳百世,但在現實中卻不容於官場。因為清只是治術的一個態度,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簡單來說,清官的象徵意義遠大於現實意義。

綜上,其實談論清官和貪官的優劣,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將政府的清廉寄託于官員個人道德修養之上,本身就不可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想進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規範的執法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但筆者還是想問一句,無能的清官和能幹的貪官,哪個更可恨?

海瑞還是嚴刑峻法的宣導者,他提倡恢復朱元璋時期的“剝皮楦草”等刑罰。萬曆皇帝堅決認為不可行。

對此,清代的康熙皇帝看得很通透:“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身為國君,康熙當然不是鼓勵貪污,而是不希望出現“水至清則無魚”的情況。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做官難,做清官更難,那是因為,清官雖然能夠成為整個社會的楷模,流芳百世,但在現實中卻不容於官場。因為清只是治術的一個態度,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簡單來說,清官的象徵意義遠大於現實意義。

綜上,其實談論清官和貪官的優劣,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將政府的清廉寄託于官員個人道德修養之上,本身就不可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想進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規範的執法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但筆者還是想問一句,無能的清官和能幹的貪官,哪個更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