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朋友不愛吃藥怎麼辦,用藥物敷臍療法呀?

孩子生病讓人著急,尤其是孩子對藥物的抗拒,更是讓許多醫生和家長都束手無策,藥物敷臍療法作為一種安全無創的綠色療法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家長所認可,那麼為什麼將藥物敷貼於臍中就可以產生療效呢,

這與臍的功能及其解剖特點密不可分。

過敏性紫癜

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血管炎性疾病。以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于學齡期兒童。本病為自限性疾病,

多數患兒預後良好。部分患兒可復發,復發間隔時間數周致數月不等。腎臟受損程度是決定預後的關鍵因素。

首先,從中醫來講,臍,是位於任脈的重要穴位神闕穴,神者,變化莫測;闕者,要處也,神闕意指神氣通行之門戶。臍又有“臍中”、“氣舍”、“下丹田”“命蒂”、“生門”等名稱,中醫學把臍看作是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人體之根本。

在胎兒期,臍帶將胎兒與母體相連,並提供血液和營養輸送,以維持胎兒的生命活動,因此中醫認為來自于父母的先天的元氣儲藏於臍,故將臍稱為生命之源、先天之結蒂。出生以後,臍下的先天元氣需要送至全身四肢百骸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臍下的元氣之所以能運至全身各處,因為臍與人體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都相通。

在經脈上,臍通過任、督和帶脈與全身諸經百脈相聯繫。臍還居中、下焦之間,其上有脾胃肝膽,下有腎膀胱女子胞,臍中的元氣是借由三焦生理功能傳輸至五臟六腑和四肢皮毛,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王宏翰在《醫學原始》中說:“臍者,腎間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湧泉”。
可見臍和十二經脈及五臟六腑都是相通的。因此將藥物敷貼於臍中,藥物可經過臍部進入機體,通過經絡循行達到病所,或者通過三焦布達於五臟六腑而可直達病所,從而達到通達氣機,調節陰陽,祛邪扶正的功效。

從現代醫學來講,臍為胚胎發育過程中腹壁最後閉合處,

表皮角質層最薄,且臍下無脂肪組織,屏障功能較差,因此藥物較易透過臍部皮膚,迅速彌散入血而通至全身。另一方面,走串的藥物刺激臍部的神經末梢,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調整機體的機能,改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種方法不經過消化系統,可以繞過肝臟首過效應及胃腸道對藥效的干擾,避免了對消化道的刺激及肝臟代謝對藥物的破壞,增加了局部有效藥物濃度,生物利用率高。因此,藥物敷臍非常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

藥物敷臍療法非常適合小兒應用。除了其可以解決小兒服藥困難的難題,還因為小兒腹壁較成人更薄,更利於藥物的吸收。我科根據名老安效先主任的經驗,針對小兒厭食製作了具有健脾開胃的厭食貼,針對小兒腹痛製作了可以溫中止痛的腹痛貼,針對小兒腹瀉製作了健脾溫中止瀉的腹瀉貼,使用時可將藥物置於患兒臍內,外用膠布固定,8-12小時後將藥物取出,每日一次,簡便易行,療效確定,是調理小兒脾胃的良藥。

生物利用率高。因此,藥物敷臍非常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

藥物敷臍療法非常適合小兒應用。除了其可以解決小兒服藥困難的難題,還因為小兒腹壁較成人更薄,更利於藥物的吸收。我科根據名老安效先主任的經驗,針對小兒厭食製作了具有健脾開胃的厭食貼,針對小兒腹痛製作了可以溫中止痛的腹痛貼,針對小兒腹瀉製作了健脾溫中止瀉的腹瀉貼,使用時可將藥物置於患兒臍內,外用膠布固定,8-12小時後將藥物取出,每日一次,簡便易行,療效確定,是調理小兒脾胃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