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嘉慶全國反腐,為什麼越抓貪官越多

嘉慶皇帝早就意識到腐敗問題關乎大清的生死存亡。

他對貪官發現一個,撤換一個,絕不手軟。從嘉慶七年到嘉慶十年,幾乎每個月都有重要的人事調整。全國的省部級高官,都被輪換了個遍。大大小小的貪官,又查出了幾十個。可是腐敗的勢頭,仍然沒有絲毫減弱。各地基層政府的財政虧空,仍然越來越多。

甚至嘉慶皇帝親手樹起來的廉政模範也一個接一個地陷入腐敗之中。最典型的是當初率先揭發和珅的諫官廣興。

此人因為揭發和珅,深得嘉慶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軍需的重任,嘉慶帝多次號召全國官員向他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後不久,也陷入貪污的泥淖,短短一年,就貪污了四萬兩之多。

乾隆時期已經花樣百出的腐敗,到此時又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腐敗向底層全面擴散,所有的基層官員,甚至是衙門的普通公務人員都成為腐敗案的主角;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

社會上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用錢開路,否則寸步難行。

直隸省布政使司承辦司書王麗南,是直隸省財政廳的一個小小辦事員,並沒有什麼權力。可是從嘉慶元年起,數年之間,居然貪污了三十一萬兩白銀。他貪污的手段非常簡單,那就是私刻了布政使的一整套公章,然後任意虛收冒支,把國庫銀兩大把大把地裝入私囊,近十年間,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懷疑和調查。

自從嘉慶親政開始,

黃河幾乎年年決口。每年朝廷下拔相當於全國財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巨額經費用於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的官員,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門裡喝酒唱戲,一桌酒席,居然所費千兩。治河經費,大多數都落入了這些官員的腰包。至於治河的工程,則處處偷工減料。應該用麻料的地方,摻雜了大量沙土;應該建造秸垛填石,秸垛建好了,卻根本不往裡放石頭。結果,
洪水一來,處處決口。

嘉慶的反腐最終會出現這種局面,原因之一是:與腐敗官員的總數比起來,被發現和懲處者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腐敗成了一種收益特別高風險極低的行為。

原因之二是:腐敗已經成了官僚體系的常態,貪污成了官員生活的主要來源。一個人如果不貪污,則無法打點上司,結好同級,甚至無法在官僚體系中生存下去,所以,有些原本不想貪污的人也被迫加入了貪污的行列。

相關內容已畫成《漫畫中國通史》、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當當、京東及新華書店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