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述老建築故事 80後小夥設計“慢成都”旅遊線路

袁辰愷(左一)向參觀者介紹王澤浚公館,它位於柿子巷巷口,

官方名稱叫柿子巷磚樓。

這裡是平安橋天主堂,位於西華門街,是少有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教堂,呈悚字形造型,用108根楠木柱建造於清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訪者供圖)

這裡是李家鈺兄弟宅,位於方池街22號,李家鈺將軍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級別最高的川軍將領。

我是一名 “城市旅行家”

高中前,袁辰愷的活動半徑“就沒超過市區一環路”;

大學時,袁辰愷曾走訪過老成都30多處老建築;

如今,他專門開發“慢成都”旅遊線路,他先後設計了11條線,目前最受歡迎的兩條都在接待外地遊客。

穿越回27年前,

再看看上將府邸,到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品一杯蓋碗茶……

這是80後小夥袁辰愷探訪成都眾多老院落老建築後設計出的一條獨具老成都特色的線路之一。

大學時,袁辰愷曾走訪過老成都30多處老建築,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名“城市旅行家”,專門開發“慢成都”旅遊線路,他先後設計了11條線,目前最受歡迎的兩條都在接待外地遊客,也有老成都的大爺大媽專門來報團。袁辰愷希望,

以“商業反哺公益”,可以有更多的人看見老成都,保護老成都。

為買書騎遍大街小巷

第一次觸摸到老成都味道

1989年末出生的袁辰愷,談吐沉穩,思路清晰。

大約3歲時,袁辰愷跟小夥伴玩耍不慎“迷路”,被好心婆婆送到了派出所,軍人出身的袁爸爸下命令:亂跑一次打一次。“被打怕了”的袁辰愷只得乖乖地每天學校、家裡兩點一線,高中前,活動半徑就沒超過市區一環路。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人文類的書。

”家附近的書城、學校圖書館,袁辰愷是常客,熱愛到什麼程度呢?高中時,只要給出一個經緯度,袁辰愷就能迅速地判斷出其具體位置、所在國家、城市,細數其歷史、建築甚至是風土人情。“家裡的成都地圖,一兩年翻壞一張。”

真正理清成都的街道脈絡,卻是中學時為了討好喜歡的女生,騎著自行車滿大街地買禮物,“我當時想買一本《天下足球》的合訂本,非常不好買,

大街小巷的報亭都跑遍了。”正是這本不好買的書,讓他第一次觸摸到了老成都的味道。

“太古裡大家都去,誰知道裡面藏6處老建築?”

大一下學期,考上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袁辰愷背著家人偷偷從財會專業轉到自己喜歡的廣告學。《中國文化概論》專業課,老師要求大家完成文化相關的課題作為期末考試。帶著一個卡片機,袁辰愷和3個同學開始了“尋城”之旅。

祠堂街的新華社舊址、國民美術社舊址、金秋茶社,邱家祠堂,文廟西街民國時期建築,李家鈺公館、李家鈺兄弟宅,暑襪街的老郵電局……“拍照、拍視頻,女生比較親和,就負責跟周邊的老人家溝通。”袁辰愷說,有順利地跟老住戶侃大山聽故事,也有被無情地攆出來要求“開介紹信”的經歷。

大約2個月,袁辰愷和同學一起走訪了30多處老建築,最終做成的課題PPT足有300多兆,一度把教室的電腦給卡死。

“太古裡大家都去,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裡面藏了6處老建築?”儘管不是原樣原貌,但即使是現在的一堵牆、一根柱子,袁辰愷也覺得,相比一些被稱為地標的景點,無中生有地仿照徽派風格而不是真正的川西建築,也好得多。“拍照好看,遊客喜歡嘛。”

老成都人也來報團

曾擔心是來“砸場子的”

輾轉換了好幾次工作的袁辰愷2014年重新“回歸”到旅遊,做了一個叫“城市微旅行”的項目,第一次在豆瓣活動小組“試水”,10人團竟然有30人報名,這很讓他意外。

寬窄巷子邊上的支磯石街,青磚牆、柏油路,晨練的大爺,三兩個擺龍門陣的大媽,沿街的小店店主悠然地擺著小茶几,嚼著花生米,品著茶或酒;緊鄰太古裡的鏜鈀街,是曾經占地千畝的大慈寺最南邊武僧們放兵器的地方,而鏜鈀,據傳正是一種兵器……與快節奏的成都毗鄰,是悠閒的慢成都、老成都,蓋碗茶的茶蓋擱在茶碗上,叮叮噹當敲麻糖。袁辰愷先後設計了11條線,但走得最多的只有兩條。

“故事是由人來講的,如果上一輩還能講老故事的人走了,文化是不是就沒有了?”不到30歲的袁辰愷有著與同齡人不同的擔憂,每個城市都有高樓大廈,但代表著歷史認同感的,仍然是老建築。“成都是唯一一個2000多年來沒有更名、沒有更改城址的城市。”袁辰愷想,成都自己的故事,應該由成都人自己來接力。但遺憾的是,專案開了兩年多,先後接待過300多人,外地人占了絕大多數。

也有讓袁辰愷欣慰的事。一個70多歲的大爺和三四個大媽曾先後報過不同的團,在一群年輕人裡顯得格格不入,得知他們都是老成都人,袁辰愷很忐忑,“不會是來砸場子的吧?”但一路下來,就數他們聽得最認真,臨解散,還特意對袁辰愷說,“小夥子可以哦,我們在這一片生活了幾十年,都不曉得還有這些。”

“公益和商業並行,商業反哺公益。”這是袁辰愷的設想,“首先要讓人看到,做這件事能夠養活自己。”成都商報記者 于遵素

原標題:80後小夥 為成都設計“老建築遊”

邱家祠堂,文廟西街民國時期建築,李家鈺公館、李家鈺兄弟宅,暑襪街的老郵電局……“拍照、拍視頻,女生比較親和,就負責跟周邊的老人家溝通。”袁辰愷說,有順利地跟老住戶侃大山聽故事,也有被無情地攆出來要求“開介紹信”的經歷。

大約2個月,袁辰愷和同學一起走訪了30多處老建築,最終做成的課題PPT足有300多兆,一度把教室的電腦給卡死。

“太古裡大家都去,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裡面藏了6處老建築?”儘管不是原樣原貌,但即使是現在的一堵牆、一根柱子,袁辰愷也覺得,相比一些被稱為地標的景點,無中生有地仿照徽派風格而不是真正的川西建築,也好得多。“拍照好看,遊客喜歡嘛。”

老成都人也來報團

曾擔心是來“砸場子的”

輾轉換了好幾次工作的袁辰愷2014年重新“回歸”到旅遊,做了一個叫“城市微旅行”的項目,第一次在豆瓣活動小組“試水”,10人團竟然有30人報名,這很讓他意外。

寬窄巷子邊上的支磯石街,青磚牆、柏油路,晨練的大爺,三兩個擺龍門陣的大媽,沿街的小店店主悠然地擺著小茶几,嚼著花生米,品著茶或酒;緊鄰太古裡的鏜鈀街,是曾經占地千畝的大慈寺最南邊武僧們放兵器的地方,而鏜鈀,據傳正是一種兵器……與快節奏的成都毗鄰,是悠閒的慢成都、老成都,蓋碗茶的茶蓋擱在茶碗上,叮叮噹當敲麻糖。袁辰愷先後設計了11條線,但走得最多的只有兩條。

“故事是由人來講的,如果上一輩還能講老故事的人走了,文化是不是就沒有了?”不到30歲的袁辰愷有著與同齡人不同的擔憂,每個城市都有高樓大廈,但代表著歷史認同感的,仍然是老建築。“成都是唯一一個2000多年來沒有更名、沒有更改城址的城市。”袁辰愷想,成都自己的故事,應該由成都人自己來接力。但遺憾的是,專案開了兩年多,先後接待過300多人,外地人占了絕大多數。

也有讓袁辰愷欣慰的事。一個70多歲的大爺和三四個大媽曾先後報過不同的團,在一群年輕人裡顯得格格不入,得知他們都是老成都人,袁辰愷很忐忑,“不會是來砸場子的吧?”但一路下來,就數他們聽得最認真,臨解散,還特意對袁辰愷說,“小夥子可以哦,我們在這一片生活了幾十年,都不曉得還有這些。”

“公益和商業並行,商業反哺公益。”這是袁辰愷的設想,“首先要讓人看到,做這件事能夠養活自己。”成都商報記者 于遵素

原標題:80後小夥 為成都設計“老建築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