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梁冬|如果連溜肥腸你都覺得沒意思,那解脫又有什麼意思呢?

看上去一無所用的樹,真正有用之處在哪?

話說,莊子又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叫“石”的木匠(有意思的是,

他做了木匠,就像一個叫“冬”卻很熱情的人一樣)前往齊國,到了曲轅,看見了一棵被當地人拜為土地神的櫟樹,這棵櫟樹的樹冠奇大,大到可以為數千頭牛來遮陰。

在廣東,有一個“小鳥天堂”——一棵長於明末清初的水榕樹,垂到地上,紮入土中,長出了新的樹幹,慢慢地大榕樹獨木成林,甚至變成了一片“森林”。一個公司也有可能變成一個生態環境。

比如,騰訊、阿裡巴巴,甚至小米,表面上它們是單個的公司,其實公司“生”公司,公司和公司之間互相關聯,就成了一片“森林”。

故事中,這棵樹的周長上百尺,樹梢高出山頭,人要站在距離地面八十尺的地方才看得見它的分杈,這些旁支有十來枝,能用來造船。按道理說,旁枝一般是很窄很小的,但這棵樹的旁枝就有十多枝可以來做大船,這真是上古時期一件大自然的美妙造物。

觀賞的人,像趕集似的熙熙攘攘。但是,這個叫石的木匠連看都不看,不停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旁邊看了個夠,然後追上石,說:“自打我拿起刀斧跟隨先生,從未見過如此高大的樹木,而先生卻不肯看一眼,只顧往前走,這是為什麼呢?”

石說:“算了,不要再提它了,它是一棵沒用的閒散之木。如果用它來做船,就會沉沒;做成棺材,就會腐爛;做成器皿,就會壞掉;做成門框,

連縫都合不上;做成柱子,會被蟲蛀,這不材之才,沒什麼用。所以,它才能活到現在,如此長壽。”

石回到家裡,夢見這棵樹對他說:“你拿什麼東西來跟我比較呢?梨樹、橘樹、柚子樹這些果樹,它們的果子熟了以後,樹幹就會被敲打,由此受到摧殘,大樹枝會被折斷,小枝會被扯下來。正是因為它們能夠結出鮮美的果實,才苦了自己一生,所以常常不能夠享其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討世人的打擊。

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總之,它說的是:“如果你拿那些東西來對比我的話,你怎麼知道,或者說怎麼能夠懂得我這個一無所用的樹木的真正有用之處呢?”

石醒來之後,就把他的夢告訴了他的學生。

他的學生說:“既然它是在求無用,為什麼又要去做社樹呢?”

社,社會的“社”,就是供人聚會的地方。“社會”這個詞很有意思。以前農村唱社戲,到一段時間,就會把人聚合在一起。後來,

日本人將其引申為“結社”,到了一定時間大家聚在一起交流(social),這個詞就被翻譯成“社會”(society)。然後,把社會和那種聚合到一起的公司形態進行置換,所以叫“株式會社”。

在古時候,需要一個象徵物讓大家準時准點到某個地方聚會,男青年到那裡去找女青年,女青年到那裡去找有錢的男青年;然後,做買賣的雙方在那裡進行物物交換。

當聽到弟子說這棵樹既然追求“無用”,為什麼還要去做社樹的時候,石說:“shut up!別說了。它做社樹只不過是掛個招牌以保全自己罷了,反而招致那些不知情者的非議,假如不做社樹,它也難免砍伐之災,況且,它用來保全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你卻用常理或者一般人的方法來理解它,那不是差得太遠了嗎?”

大家都看過以上故事,也都知道“無用”或者“不刷存在感的用”可以讓一個人長久。但是,莊子為什麼要在那樣一個“無用”的夢之後,加上學生的提問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

以前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不太瞭解其意。現在,我發現莊子根本就不是一個推崇“無用”的人。

“無用”這句話很容易把我們引入歧途,好像“無用”就是待著,盡可能地待著。不是的,那只是手段。終極目標還是要通過沒有攻擊性的、謙遜的,甚至是顯得沒有價值的、在自尊上毫無説明的生命狀態來達到。

活著,在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可以選擇“無用”或者有一點點用,比如成為一棵社樹。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而“無用”只不過是手段——比較標配的方法之一,本身並不是目的。

我去聽過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段分享,他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慈悲、歡喜、吉祥,甚至所謂一些佛教裡用的‘輪回’,都是不了意的。”相對於了意而言,不了意,講的是在相對世界裡面討論的問題,但終將有一天,我們要超越這種相對時間,去到了意。

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什麼叫作‘了意’?”

他說:“就是解脫”。

我又問:“那麼,怎麼才能解脫呢?”

他沉默了一下,舉了一個例子:“佛陀在正悟的時候,是無語的,他說不出來的,因為一說就必然會落入到某一方面去,就偏狹了。而將其湧在喉嚨的那種狀態是中立的,是知道無所謂不存在的。”

但我還是繼續問他:“到底什麼是‘了意’?”

欽哲仁波切說:“我試著努力地說說,‘了意’大致是你知道世界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你知道世界的意義很可能終究而言是無意義的,是涅槃寂靜的,是諸法空相的,是你不需要被一切所束縛和綁架的,甚至不追求快樂的。”

所以,他有本書就叫《不是為了快樂》。

在小梁看來,真的是很歡喜,因為我在他分享的這些東西裡面,看到的全是《莊子》中提到的話題。於是,一個新的問題就來了。

如果開心也沒啥意思,吃肥腸也沒啥意思,就像《武林外傳》裡面的一首歌唱的那樣“你是不是餓得慌呀,呀呵依呵嘿,你要是真的餓得慌,湘玉給你溜肥腸,湘玉給你溜肥腸”。如果連溜肥腸你都覺得沒意思,那解脫又有什麼意思呢?

我告訴你,其實還是有意思的。

一個痛風病患者會告訴你:要是你真的不能解脫和超越對溜肥腸的執著,那麼就算認識全中國最好的醫生、吃最好的藥也沒用。

這個故事就是講一個道理——真正最大的“用”就是要超越這一切,並且瞭解這一切都不會給你帶來不快樂——快樂倒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事情,就像那棵櫟樹所說,世人認為的“有用”是能夠做桌子、做板凳,但這些沒什麼意思,甚至“無用”本身的名號也沒有什麼意思,這都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叫“長生久視”的狀態。

莊子幾乎用他的思想做到了這一點,不是嗎?雖然他已經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今晚上,說說肥腸的什麼做法

最讓你心心念念吧.....

石說:“shut up!別說了。它做社樹只不過是掛個招牌以保全自己罷了,反而招致那些不知情者的非議,假如不做社樹,它也難免砍伐之災,況且,它用來保全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你卻用常理或者一般人的方法來理解它,那不是差得太遠了嗎?”

大家都看過以上故事,也都知道“無用”或者“不刷存在感的用”可以讓一個人長久。但是,莊子為什麼要在那樣一個“無用”的夢之後,加上學生的提問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

以前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我不太瞭解其意。現在,我發現莊子根本就不是一個推崇“無用”的人。

“無用”這句話很容易把我們引入歧途,好像“無用”就是待著,盡可能地待著。不是的,那只是手段。終極目標還是要通過沒有攻擊性的、謙遜的,甚至是顯得沒有價值的、在自尊上毫無説明的生命狀態來達到。

活著,在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可以選擇“無用”或者有一點點用,比如成為一棵社樹。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把手段當作目標,而“無用”只不過是手段——比較標配的方法之一,本身並不是目的。

我去聽過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段分享,他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慈悲、歡喜、吉祥,甚至所謂一些佛教裡用的‘輪回’,都是不了意的。”相對於了意而言,不了意,講的是在相對世界裡面討論的問題,但終將有一天,我們要超越這種相對時間,去到了意。

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什麼叫作‘了意’?”

他說:“就是解脫”。

我又問:“那麼,怎麼才能解脫呢?”

他沉默了一下,舉了一個例子:“佛陀在正悟的時候,是無語的,他說不出來的,因為一說就必然會落入到某一方面去,就偏狹了。而將其湧在喉嚨的那種狀態是中立的,是知道無所謂不存在的。”

但我還是繼續問他:“到底什麼是‘了意’?”

欽哲仁波切說:“我試著努力地說說,‘了意’大致是你知道世界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你知道世界的意義很可能終究而言是無意義的,是涅槃寂靜的,是諸法空相的,是你不需要被一切所束縛和綁架的,甚至不追求快樂的。”

所以,他有本書就叫《不是為了快樂》。

在小梁看來,真的是很歡喜,因為我在他分享的這些東西裡面,看到的全是《莊子》中提到的話題。於是,一個新的問題就來了。

如果開心也沒啥意思,吃肥腸也沒啥意思,就像《武林外傳》裡面的一首歌唱的那樣“你是不是餓得慌呀,呀呵依呵嘿,你要是真的餓得慌,湘玉給你溜肥腸,湘玉給你溜肥腸”。如果連溜肥腸你都覺得沒意思,那解脫又有什麼意思呢?

我告訴你,其實還是有意思的。

一個痛風病患者會告訴你:要是你真的不能解脫和超越對溜肥腸的執著,那麼就算認識全中國最好的醫生、吃最好的藥也沒用。

這個故事就是講一個道理——真正最大的“用”就是要超越這一切,並且瞭解這一切都不會給你帶來不快樂——快樂倒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事情,就像那棵櫟樹所說,世人認為的“有用”是能夠做桌子、做板凳,但這些沒什麼意思,甚至“無用”本身的名號也沒有什麼意思,這都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叫“長生久視”的狀態。

莊子幾乎用他的思想做到了這一點,不是嗎?雖然他已經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今晚上,說說肥腸的什麼做法

最讓你心心念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