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學課本騙了我們這麼多年,司馬光其實根本沒有砸過缸!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相信在中國上過學的小夥伴們都應該學習過吧?

作為一個勵志的故事在中國被廣為傳頌,和孔融讓梨、文彥博樹洞取球、曹沖稱象並稱為中國四大經典故事。

你可以不知道成年的司馬光編寫了一本曠世奇書《資治通鑒》,但你不能不知道司馬光小的時候砸了一個讓他千古揚名的大缸。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讓司馬光揚名立萬的千古佳話卻實實在在的是個美麗的童話。我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


但是,至少我們知道這個故事是有錯誤的。司馬光小的時候可能真的砸過什麼東西,但絕對不是缸。

我們先來看看《宋史》上是怎麼記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宋史》說: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宋史》裡明確的說明,司馬光小時候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缸我們都見過,有非常大的體型,從底部向上越來越寬。由於缸的應力是向外的,所以宋代的燒制技術是燒不出能夠容納人的大缸的。也就是說宋代的時候是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那種大缸的,都是現代人自以為是的胡謅八扯扯出來的。

而且缸是相當結實、堅固的,就憑一個幾歲的孩子的力氣,別說是用石頭,就是用錘子他也砸不破。

甕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有點兒像我們見到的酒罈子,燒制時應力向內,沒有後來的缸堅固。很容易破碎。

這說明了司馬光當年砸的是甕,而由於後世缸甕不分和順口的關係,說成了司馬光砸“缸”。

缸和甕的不分,不能說是古人過於矯情,而是現代人太沒文化。就像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雖然大家都笑話他,可是孔乙己知道偷書不能叫偷,而是叫竊,因為古代說“偷”專指偷人,也就是偷☆禁☆情才能交偷,其他叫竊。